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 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 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 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 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 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 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 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 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 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 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 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 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
合律的句子,叫作抛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 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 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抛句。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 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 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 眼见客愁愁不醒
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 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 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 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 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鸢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 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 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拋句。例如 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 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 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 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 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 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 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 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
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律诗2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 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 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 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 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 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 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 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律诗 2.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 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 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 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 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 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 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 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