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 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 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 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 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 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 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 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 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 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 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 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 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 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 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 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 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 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 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 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 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 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
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 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 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 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 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 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 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 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 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