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科学,冷核聚变及其它 庆承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1期,略有删节 摘自《伪科学曝光》 、关于病态科学 病态科学,原文 Pathological science,是美国著名化学家 Irving langmuir在 1953年的一次报告中首先提出的。I. Langmuir是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同时他在物理学中也有贡献。例如等离子体物理中著名的等离子体振荡有时也称 为 Langmuir振荡,但他本人除了研究化学和物理学外,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自 然科学发展本身的一些重要现象,并总结出病态科学的概念。但有关这方面的研 究文章,在他生前从未发表过,只是在他去世后,有人将他1953年的题为“病 态科学”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成文。此文最初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直到1989年, 经美国物理学会决定,全文刊登在 Physics Today1989年第10期上[1 那末,什么是病态科学?根据I. Langmuir的意见,是指在这些事件当中,“科 学家完全是诚实的,十分热衷于自己的研究……但完全自己欺骗了自己”,“这些 事件中没有任何弄虚作假,但由于作者不了解作为一个人完全可以被主观的因 素,一厢情愿的想像,或某些阈效应而引入歧途,以致完全陷入错误的泥塘之中 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本世纪初直至二十年代科学史中的事例,其中涉及不少知名 度很高的科学家。作者还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指出:一次病态科学的现象可以持 续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可以出现上百篇,乃至数百篇论文,并发表在一流 的专业科学杂志上,最后直至销声匿迹。 有趣的是, Langmuir曾给出了几个病态科学的症状,这些症状是 (1)常常是信噪比很低的事例(即阈效应)。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这些现象中原因 和结果没有关联: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弄清楚现象的真正原因而自我陶醉在他 所认定的“原因”或理论之中。 (2)常常是一种低统计的事例。例如你可以一次猜中一个六面体的某一面, 但重复多次后就会发现猜中的概率只有1/6。因此,不正确地利用低统计量的事 例作结论是当事人自以为创造了奇迹的重要症候 (3)出现惊人的高精密度。一些作者沉迷于自己的惊人发现而不去考虑这 发现”所要求的精度。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天文学家 Giovanni Schiaparelli 和 Nicolas flammarion“发现”火星上的运河。但是他们的望远镜分辨率完全不 能区分这样小的结构,可是他们却“看”到了。 (4)出现违反已确立无疑的实验事实的惊人“理论”。 (5)进入病态的科学家不能客观地对待一切有根据的反面意见或反面事实
病态科学,冷核聚变及其它 庆承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 年第 1 期,略有删节 摘自《伪科学曝光》 一、关于病态科学 病态科学,原文 Pathological science,是美国著名化学家 Irving Langmuir 在 1953 年的一次报告中首先提出的。I. Langmuir 是 1932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同时他在物理学中也有贡献。例如等离子体物理中著名的等离子体振荡有时也称 为 Langmuir 振荡,但他本人除了研究化学和物理学外,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自 然科学发展本身的一些重要现象,并总结出病态科学的概念。但有关这方面的研 究文章,在他生前从未发表过,只是在他去世后,有人将他 1953 年的题为“病 态科学”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成文。此文最初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直到 1989 年, 经美国物理学会决定,全文刊登在 Physics Today 1989 年第 10 期上[1]。 那末,什么是病态科学?根据 I. Langmuir 的意见,是指在这些事件当中,“科 学家完全是诚实的,十分热衷于自己的研究……但完全自己欺骗了自己”,“这些 事件中没有任何弄虚作假,但由于作者不了解作为一个人完全可以被主观的因 素,一厢情愿的想像,或某些阈效应而引入歧途,以致完全陷入错误的泥塘之中”。 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本世纪初直至二十年代科学史中的事例,其中涉及不少知名 度很高的科学家。作者还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指出:一次病态科学的现象可以持 续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可以出现上百篇,乃至数百篇论文,并发表在一流 的专业科学杂志上,最后直至销声匿迹。 有趣的是,Langmuir 曾给出了几个病态科学的症状,这些症状是: (1)常常是信噪比很低的事例(即阈效应)。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这些现象中原因 和结果没有关联: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弄清楚现象的真正原因而自我陶醉在他 所认定的“原因”或理论之中。 (2)常常是一种低统计的事例。例如你可以一次猜中一个六面体的某一面, 但重复多次后就会发现猜中的概率只有 1/6。因此,不正确地利用低统计量的事 例作结论是当事人自以为创造了奇迹的重要症候。 (3)出现惊人的高精密度。一些作者沉迷于自己的惊人发现而不去考虑这一 “发现”所要求的精度。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天文学家 Giovannio Schiaparelli 和 Nicolas Flammarion“发现”火星上的运河。但是他们的望远镜分辨率完全不 能区分这样小的结构,可是他们却“看”到了。 (4)出现违反已确立无疑的实验事实的惊人“理论”。 (5)进入病态的科学家不能客观地对待一切有根据的反面意见或反面事实
对任何批评都立即否定。 (6)病态科学出现之初往往是各家结果互相矛盾,支持者与反对者各半。而 支持者往往都能重复出发明者的结果,而反对者则不能。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一事件最终还是消失了。 我以为上述六种症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种。即能否重复出发明者所宣称的结 果往往取决于重复者是否相信并按照发明者规定的细则亦步亦趋地去做实验,翻 译成当今我国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诚则灵”。而且当你将自己的反结果告诉 发明者时,后者立即会按第五种症状反应,回答曰:“你没有按照我们的方法”, 或者干脆“你的心不诚”,而不是科学地告诉你,你为什么得不出他的结果 病态科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前几年关于磁单极子的发现曾经激动了不少人。但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正结果的 同时,也认真听取反面的意见和批评。在分析总结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后,在新 的一轮更精密的实验中原作者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否定了原来的结论,而且各阶段 的实验细节都尽可能详细地公开发表。 病态科学的概念提出后,据笔者所知,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有的人建 议改名为“主观期望的科学”( wishful science)更为确切。有人则指出,出现病态 科学的原因是过分强烈的主观欲望[2]。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一概念,认为这 样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但无论怎样,病态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尽管I. Langmuir所给出的症状还不足以精确而全 面地概括病态科学的全部特征,但这只更说明今天我们认真去研究它是很有意义 二、关于冷聚变 美国物理学会选在1989年10月份全文发表 Langmuir的报告并非纯属偶然。 正如大家知道的,1989年是所谓的室温核聚变,或简称冷聚变热浪席卷全球的 年。该文整理者R.N.Hl在后记中曾经写道:“病态科学绝不仅仅是已经过去 的历史现象。”事实上,有人已经指出,冷聚变事件带有很强的病态科学的特征。 为了使读者能更方便地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里简要地回顾一下冷聚变事件的主要 经过及现况 事件起始于两个化学家一一犹他大学的S.Pons和 M. Fleischmann的工作。 他们宣称在以铂为正电极,钯为负电极的电解槽中电解重水时,当氘在钯极上积 累到足够的浓度后,就产生氘一氘的聚变反应,其证据是他们观察到大于输入能 量的输岀能——热能,而且不能用化学反应能来解释。这就是所谓室温核聚变, 或简称冷聚变或冷核聚变。 另一位杨伯翰大学的物理学家S. Jones也按照类似的想法进行了两年的硏 究。但是他探测的中子,发现有少量略高于本底的中子信号。这些中子据猜测可 能是氘一氘聚变的产物。但是 Jones没有看到热能的释放。当 Jones得知PF的
对任何批评都立即否定。 (6)病态科学出现之初往往是各家结果互相矛盾,支持者与反对者各半。而 支持者往往都能重复出发明者的结果,而反对者则不能。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一事件最终还是消失了。 我以为上述六种症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种。即能否重复出发明者所宣称的结 果往往取决于重复者是否相信并按照发明者规定的细则亦步亦趋地去做实验,翻 译成当今我国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诚则灵”。而且当你将自己的反结果告诉 发明者时,后者立即会按第五种症状反应,回答曰:“你没有按照我们的方法”, 或者干脆“你的心不诚”,而不是科学地告诉你,你为什么得不出他的结果。 病态科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前几年关于磁单极子的发现曾经激动了不少人。但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正结果的 同时,也认真听取反面的意见和批评。在分析总结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后,在新 的一轮更精密的实验中原作者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否定了原来的结论,而且各阶段 的实验细节都尽可能详细地公开发表。 病态科学的概念提出后,据笔者所知,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有的人建 议改名为“主观期望的科学”(wishful science)更为确切。有人则指出,出现病态 科学的原因是过分强烈的主观欲望[2]。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一概念,认为这 样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但无论怎样,病态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尽管 I. Langmuir 所给出的症状还不足以精确而全 面地概括病态科学的全部特征,但这只更说明今天我们认真去研究它是很有意义 的。 二、关于冷聚变 美国物理学会选在 1989 年 10 月份全文发表 Langmuir 的报告并非纯属偶然。 正如大家知道的,1989 年是所谓的室温核聚变,或简称冷聚变热浪席卷全球的 一年。该文整理者 R. N. Hill 在后记中曾经写道:“病态科学绝不仅仅是已经过去 的历史现象。”事实上,有人已经指出,冷聚变事件带有很强的病态科学的特征。 为了使读者能更方便地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里简要地回顾一下冷聚变事件的主要 经过及现况。 事件起始于两个化学家──犹他大学的 S.Pons 和 M. Fleischmann 的工作。 他们宣称在以铂为正电极,钯为负电极的电解槽中电解重水时,当氘在钯极上积 累到足够的浓度后,就产生氘-氘的聚变反应,其证据是他们观察到大于输入能 量的输出能──热能,而且不能用化学反应能来解释。这就是所谓室温核聚变, 或简称冷聚变或冷核聚变。 另一位杨伯翰大学的物理学家 S.Jones 也按照类似的想法进行了两年的研 究。但是他探测的中子,发现有少量略高于本底的中子信号。这些中子据猜测可 能是氘-氘聚变的产物。但是 Jones 没有看到热能的释放。当 Jones 得知 P-F 的
研究项目后,他建议两组协作。但Pons和 Fleischmann并不愿意,但是同意两组 同时将研究结果送英国《自然》杂志。选定投稿的日期是1989年3月24日。但 是犹他组于3月23日提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室温核 聚变。事后犹他大学校方解释,之所以提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为了保护可能获 得的专利发明权。 《自然》杂志没有接受犹他组的文章。因为审稿人要求提供实验的细节与对 比实验。结果是两位作者撤回了自己的文章。而就在这时犹他州长宣称州政府要 提供五百万美元在犹他大学建立冷聚变研究中心。 新闻发布会以后,几十家实验室都争先抢着重复该项实验。但早期宣布的结 果往往耸人听闻,矛盾百出。有的声称只发现大量的热,而有的则说只测到中子。 但这些早期的实验一般都带着浓厚的急于上马,急于求成,唯恐在这一新兴领域 中得不到一席之地的味道。例如乔治亚的技术研究所先是报道了他们看到了大量 中子发射,后来又说他们的中子探测器竟然对温度敏感。最后他们又撤回原来的 报告。 理论家在这一浪潮中也不甘落后,出现了许多新奇理论。例如,MT的R. Hagelstein急忙制造了一个理论,认为氘一氘直接聚合成4He,而将多余的约 20Mev能量交给了钯极,以此来解释犹他组看到的热能,而MT立即又填写了 专利申请书。当然,后来 Hagelstein本人也放弃了这一理论。 在初期的热潮之后,一些著名的大实验室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结果。其中 Caltech,MT,Yale, Brookhaven, OakRidge等。他们都指出,在他们的实验中 并未发现有异常的中子及热能的产生。因此,不能证实在电解槽中发生了冷聚变 在接下来5月份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几乎所有的出席人都认为犹他组所说的 现象不可靠(据说只有一人略有保留)。但是犹他组及其支持者却不是这样看, 他们发表了一份措词强硬的声明。随后在美国,事件居然演变成物理学家与化学 家之间指名道姓的争吵。 1989年6月15日,英国政府的主要核聚变研究中心 Harwell!实验室宣布了 他们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室在 M. Fleischmann的通力合作下,有十位科学家花了 约三个月的时间,耗资50万美元重复了犹他组的实验。实验中选用了8种不同 类型的钯电极,结果是:他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氘一氘聚变的产物,包括3He 4He,3t,中子以及热能的释放。几星期后,由美国能源部组织的一个专门委员 会建议能源部不要再资助冷聚变的项目。但是这并未使冷聚变的热潮冷却。事实 上,冷聚变的狂潮席卷了全世界。差不多所有有条件做实验的国家都参加进来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犹他组宣布的实验结果直接表明 新现象是可以作为能源而被利用的,因此它不可能是信噪比很小的稀有事例。但 是世界上虽有如此众多的实验室重复了此项实验,但始终得不到确切的证明。这 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这个新现象存在的真实性。 1990年5月10日在由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主持召开的“冷核聚变学 术交流与对策研讨会”上,代表们认为:“包括国内各家实验室在内,绝大多数
研究项目后,他建议两组协作。但 Pons 和 Fleischmann 并不愿意,但是同意两组 同时将研究结果送英国《自然》杂志。选定投稿的日期是 1989 年 3 月 24 日。但 是犹他组于 3 月 23 日提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室温核 聚变。事后犹他大学校方解释,之所以提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为了保护可能获 得的专利发明权。 《自然》杂志没有接受犹他组的文章。因为审稿人要求提供实验的细节与对 比实验。结果是两位作者撤回了自己的文章。而就在这时犹他州长宣称州政府要 提供五百万美元在犹他大学建立冷聚变研究中心。 新闻发布会以后,几十家实验室都争先抢着重复该项实验。但早期宣布的结 果往往耸人听闻,矛盾百出。有的声称只发现大量的热,而有的则说只测到中子。 但这些早期的实验一般都带着浓厚的急于上马,急于求成,唯恐在这一新兴领域 中得不到一席之地的味道。例如乔治亚的技术研究所先是报道了他们看到了大量 中子发射,后来又说他们的中子探测器竟然对温度敏感。最后他们又撤回原来的 报告。 理论家在这一浪潮中也不甘落后,出现了许多新奇理论。例如,MIT 的 R. Hagelstein 急忙制造了一个理论,认为氘-氘直接聚合成 4He,而将多余的约 20Mev 能量交给了钯极,以此来解释犹他组看到的热能,而 MIT 立即又填写了 专利申请书。当然,后来 Hagelstein 本人也放弃了这一理论。 在初期的热潮之后,─些著名的大实验室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结果。其中 Caltech,MIT,Yale,Brookhaven,OakRidge 等。他们都指出,在他们的实验中, 并未发现有异常的中子及热能的产生。因此,不能证实在电解槽中发生了冷聚变。 在接下来 5 月份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几乎所有的出席人都认为犹他组所说的 现象不可靠(据说只有一人略有保留)。但是犹他组及其支持者却不是这样看, 他们发表了一份措词强硬的声明。随后在美国,事件居然演变成物理学家与化学 家之间指名道姓的争吵。 1989 年 6 月 15 日,英国政府的主要核聚变研究中心 Harwell 实验室宣布了 他们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室在 M. Fleischmann 的通力合作下,有十位科学家花了 约三个月的时间,耗资 50 万美元重复了犹他组的实验。实验中选用了 8 种不同 类型的钯电极,结果是:他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氘-氘聚变的产物,包括 3He, 4He,3t,中子以及热能的释放。几星期后,由美国能源部组织的─个专门委员 会建议能源部不要再资助冷聚变的项目。但是这并未使冷聚变的热潮冷却。事实 上,冷聚变的狂潮席卷了全世界。差不多所有有条件做实验的国家都参加进来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犹他组宣布的实验结果直接表明 新现象是可以作为能源而被利用的,因此它不可能是信噪比很小的稀有事例。但 是世界上虽有如此众多的实验室重复了此项实验,但始终得不到确切的证明。这 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这个新现象存在的真实性。 1990 年 5 月 10 日在由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主持召开的“冷核聚变学 术交流与对策研讨会”上,代表们认为:“包括国内各家实验室在内,绝大多数
实验组没有复现相应于 Fleischmann-Pons报告所说的10Wm^3Pd水平的过热量 和310~4ncm^3Pd量级的中子产额”[3]。又根据《科技导报》介绍,1990年3 月28~31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冷聚变年会。尽管该报导介绍并罗 列了全部得到的“正结果”的实验,但仍然不得不承认:“多数研究机构未能重 复FP的实验结果”[4]。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科学报》1990年9月25日的 报道,“美犹他大学决定审查庞斯的工作”“该校科学系宣市,如果专家小组不 能在该校国立冷核聚变硏究所的实验中获得核聚变的证据,他们将关闭该研究 所”。由此可知,即使是犹他大学的冷聚变研究所也未能令人信服地重复出发明 人所宣布的新现象。 上述冷聚变的矛盾百出的实验现象和近年来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其实验进 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尽管是在机理上仍然不甚清楚,但按照一定的配方,各 家实验室都能得到较高温度的超导体 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引用的新闻报导材料,当然只能作为某种“参考资料”。 因为判断冷核聚变科学上是否被证实或证伪,必须根据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现 在的情况是:有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认为:尽管没有证据说明发现了PF所宣称的 有可能直接用作能源的室温核聚变,但是“根据一些实验宣称看到一些异常现象 的迹象来看,仍有可能认为发生了某种未知的稀有的核过程。”其中最有影响的 当以意大利的 Frascati实验室发表的结果5]及美国重要的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实验室的内部报告6]。这两个组都宣称他们测出了远远高于本底的中子。但是 另一家权威实验室——美国 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在最近一篇正式发表的详 细的实验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实验。他们的结果和前面两家差了2至5个量级 []。该文在结论部分特别提出: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而且认为:“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all published and reported claims of fusion enhancement in high pressure gas cells”(即本文结果向所有公开发表的,及宣称的论断提出挑战,这 些论断认为在高压氘气电极上有某种被增强的核聚变过程。)因此看来,不仅“F-P 效应确实存在”未被科学界接受,而只是极个别人的意见,而且那种认为“钯阴 极上确实产生了目前尚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甚而只是一些“稀有事件”,也并 非已经确立的科学事实。要作出科学上成立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以上便是冷核聚变事件的大致情况,不少人认为这一事件的经过带有很强的 病态科学的特征。具原因是: 首先,犹他组的“发现”不是按照正常提送科学论文的规则,而是一开始就 诉诸新闻界,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各实验室纷纷抢优先 权,抢新闻发布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心理:如果重复不出犹他组 的结果,就是落后!在我国,一段时间内,报导负结果的新闻不予刊用;更有甚 者,某著名报纸还正面刊登一则“惊人”消息:某阿拉伯国家的科学家居然用海 水也重复出了大量放热的犹他组实验。记者这里想以此说明第三世界的科学一点 也不比超级大国差。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则消息与其说是抬高第三世 界的科学家,不如说是给第三世界的科学家抹黑!总之,很难设想这样的社会心 理压力不对科学家产生“倾斜”作用。 其次,这一事件的病态还表现在Pons和 Fleischmann始终拒绝详尽公布自己
实验组没有复现相应于 Fleischmann-Pons 报告所说的 10W/cm^3Pd 水平的过热量 和 310^4n/cm^3Pd 量级的中子产额”[3]。又根据《科技导报》介绍,1990 年 3 月 28~31 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冷聚变年会。尽管该报导介绍并罗 列了全部得到的“正结果”的实验,但仍然不得不承认:“多数研究机构未能重 复 F-P 的实验结果”[4]。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科学报》1990 年 9 月 25 日的 报道,“美犹他大学决定审查庞斯的工作”,“该校科学系宣市,如果专家小组不 能在该校国立冷核聚变研究所的实验中获得核聚变的证据,他们将关闭该研究 所”。由此可知,即使是犹他大学的冷聚变研究所也未能令人信服地重复出发明 人所宣布的新现象。 上述冷聚变的矛盾百出的实验现象和近年来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其实验进 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尽管是在机理上仍然不甚清楚,但按照一定的配方,各 家实验室都能得到较高温度的超导体。 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引用的新闻报导材料,当然只能作为某种“参考资料”。 因为判断冷核聚变科学上是否被证实或证伪,必须根据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现 在的情况是:有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认为:尽管没有证据说明发现了 P-F 所宣称的、 有可能直接用作能源的室温核聚变,但是“根据一些实验宣称看到一些异常现象 的迹象来看,仍有可能认为发生了某种未知的稀有的核过程。”其中最有影响的 当以意大利的 Frascati 实验室发表的结果[5]及美国重要的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实验室的内部报告[6]。这两个组都宣称他们测出了远远高于本底的中子。但是, 另一家权威实验室──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实验室在最近一篇正式发表的详 细的实验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实验。他们的结果和前面两家差了 2 至 5 个量级 [7]。该文在结论部分特别提出: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而且认为:“These results challenge all published and reported claims of fusion enhancement in high pressure gas cells”(即本文结果向所有公开发表的,及宣称的论断提出挑战,这 些论断认为在高压氘气电极上有某种被增强的核聚变过程。)因此看来,不仅“F-P 效应确实存在”未被科学界接受,而只是极个别人的意见,而且那种认为“钯阴 极上确实产生了目前尚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甚而只是一些“稀有事件”,也并 非已经确立的科学事实。要作出科学上成立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以上便是冷核聚变事件的大致情况,不少人认为这一事件的经过带有很强的 病态科学的特征。具原因是: 首先,犹他组的“发现”不是按照正常提送科学论文的规则,而是一开始就 诉诸新闻界,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了─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各实验室纷纷抢优先 权,抢新闻发布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心理:如果重复不出犹他组 的结果,就是落后!在我国,一段时间内,报导负结果的新闻不予刊用;更有甚 者,某著名报纸还正面刊登一则“惊人”消息:某阿拉伯国家的科学家居然用海 水也重复出了大量放热的犹他组实验。记者这里想以此说明第三世界的科学一点 也不比超级大国差。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则消息与其说是抬高第三世 界的科学家,不如说是给第三世界的科学家抹黑!总之,很难设想这样的社会心 理压力不对科学家产生“倾斜”作用。 其次,这一事件的病态还表现在 Pons 和 Fleischmann 始终拒绝详尽公布自己
实验的细节。在正式的学术会议上,当有人提出他们到底做了纯水的对比实验没 有的问题后,他们更是公开宣布拒绝回答这类问题。由犹他州政府支持建立的冷 核聚变所第一任所长(任职四个月后辞职)也指出:Pons有时拒绝与其他科学 家分享他的实验数据[8]。这些都是十分不正常的。 另一病态科学的重要特征还反映在Pons教授1989年9月15日在日本会见 记者时的谈话。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导,当记者问及世界上一些研究者对实 验条件及实验结果的解释提出疑问和批评时,Pons教授强调说:“对于不愿意相 信的人们,提出什么数据材料也没有意义”[9]。这就把一个科学实验事实必须 具有的客观可重复性变成了一个信仰问题。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次冷聚变事件中,很多实验室,很多科学工作者从事于 重复并研究与犹他组类似的实验。决不能认为所有这些人都是在从事病态科学 因为面对如此重要的、已公之于众的发现,尽管有极强的理由去怀疑它,但为了 对科学,因而也是对社会负责,认真地检验这一结果,并按照正常科学工作的程 序及要求报导自己的结果,这是理所当然的。直到现在,当作为能源的冷聚变基 本被否定后,仍还有一些科学工作者正在从事于寻找某种异常的稀有事例。正如 前面已经提到,有关实验结果十分矛盾,分歧也很大,而这也正是信噪比特低的 低概率事例所特有的。为了证实这一概率是否为零,也许还将花去若干个人年的 工作量。但是无论如何,严格地按照科学工作的要求及程序安排并报导自己的结 果,不作一厢情愿的期望与宣传,这将是我们从这一段冷聚变事件中能吸取的 个重要教训。 其他 病态科学的提出对我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从近四十年我国科学 技术工作的情况看,我们发生病态科学的事例还不少。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我国的病态科学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态科学往往和政治结合,用当 时流行的语言,就是提到了“路线”的高度,其结果是卷入大量的非专业人员, 形成一场由“外行”领导的“群众运动”。第二个特点是我国病态科学的发明人 常常利用“领导批示”,或“权威人士表态”来推动自己的工作,其结果不仅损 害了自己,也损害了领导和权威人土。 作为我国病态科学的一个典型例子,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超声波运动。 事件起始于某硏究所的工作人员在用放射性探测器检测样品时,发现非放射性样 品经过超声波(严格地说,也并非超声波,而只是通常的高速气流)照射后,就 奇妙地变为带有放射性的了。于是,这一“发现”一一超声波产生放射性,就被 当作重大成果而被层层汇报到领导。接着这个一厢情愿的科学“发现”又被提高 到路线的高度—要走出中国式的发展原子能的道路。在当时的北京大学技术物 理系,笔者目睹了这一运动如何在基层单位开展了起来。既然“超声波”可以创 造如此的奇迹,当然可以继续创造更多的奇迹。于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大搞技术革新”,和“实现超声波化”的口号下,发动了大批没有经过严格科 学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其结果是相当彻底地破坏了这些实验室。 应该说,当时有不少科学工作者对“超声波产生放射性”的事实是怀疑的,但事
实验的细节。在正式的学术会议上,当有人提出他们到底做了纯水的对比实验没 有的问题后,他们更是公开宣布拒绝回答这类问题。由犹他州政府支持建立的冷 核聚变所第一任所长(任职四个月后辞职)也指出:Pons 有时拒绝与其他科学 家分享他的实验数据[8]。这些都是十分不正常的。 另一病态科学的重要特征还反映在 Pons 教授 1989 年 9 月 15 日在日本会见 记者时的谈话。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导,当记者问及世界上一些研究者对实 验条件及实验结果的解释提出疑问和批评时,Pons 教授强调说:“对于不愿意相 信的人们,提出什么数据材料也没有意义”[9]。这就把─个科学实验事实必须 具有的客观可重复性变成了一个信仰问题。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次冷聚变事件中,很多实验室,很多科学工作者从事于 重复并研究与犹他组类似的实验。决不能认为所有这些人都是在从事病态科学。 因为面对如此重要的、已公之于众的发现,尽管有极强的理由去怀疑它,但为了 对科学,因而也是对社会负责,认真地检验这一结果,并按照正常科学工作的程 序及要求报导自己的结果,这是理所当然的。直到现在,当作为能源的冷聚变基 本被否定后,仍还有一些科学工作者正在从事于寻找某种异常的稀有事例。正如 前面已经提到,有关实验结果十分矛盾,分歧也很大,而这也正是信噪比特低的 低概率事例所特有的。为了证实这一概率是否为零,也许还将花去若干个人年的 工作量。但是无论如何,严格地按照科学工作的要求及程序安排并报导自己的结 果,不作一厢情愿的期望与宣传,这将是我们从这一段冷聚变事件中能吸取的一 个重要教训。 三、其他 病态科学的提出对我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从近四十年我国科学 技术工作的情况看,我们发生病态科学的事例还不少。同时作为─种社会现象, 我国的病态科学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态科学往往和政治结合,用当 时流行的语言,就是提到了“路线”的高度,其结果是卷入大量的非专业人员, 形成一场由“外行”领导的“群众运动”。第二个特点是我国病态科学的发明人 常常利用“领导批示”,或“权威人士表态”来推动自己的工作,其结果不仅损 害了自己,也损害了领导和权威人土。 作为我国病态科学的一个典型例子,是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超声波运动。 事件起始于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用放射性探测器检测样品时,发现非放射性样 品经过超声波(严格地说,也并非超声波,而只是通常的高速气流)照射后,就 奇妙地变为带有放射性的了。于是,这一“发现”──超声波产生放射性,就被 当作重大成果而被层层汇报到领导。接着这个一厢情愿的科学“发现”又被提高 到路线的高度──要走出中国式的发展原子能的道路。在当时的北京大学技术物 理系,笔者目睹了这一运动如何在基层单位开展了起来。既然“超声波”可以创 造如此的奇迹,当然可以继续创造更多的奇迹。于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大搞技术革新”,和“实现超声波化”的口号下,发动了大批没有经过严格科 学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其结果是相当彻底地破坏了这些实验室。 应该说,当时有不少科学工作者对“超声波产生放射性”的事实是怀疑的,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