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我称之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1,“曲解凯恩斯理论的冒牌凯思斯 主义,实际上助成了与失业、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无计划的增长局面。”从而产生了经济 学的“第二次危机 价值论与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分配论是价值论的引伸、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就必 须批判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回复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进行研究。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 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是以分配问题为研究中心的,由于他坚持劳动价值论,因而无法解释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法则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矛盾。为 解决这一理论难题,李嘉图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企图寻找一种“不变价值尺度”一一这种商品 的价值在投入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不会随着工资和利润分配份额的变化而变动。斯拉法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通过建立一套由合成商品组成的“标准体系”,解决了李嘉图 遗留下来的理论难题 斯拉法首先建立了一个“为维护生存的生产的经济模型”。他假定社会经济由两个生产 部门构成,分别生产铁和小麦。两种产品又都作为投入参加生产过程:小麦部门投入的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280夸特小麦和12吨铁,产出为400夸特小麦;铁生产部门投 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120夸特小麦和8吨铁,产出为20吨铁。该经济模型 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或者改变表达方式为: 00夸特小麦=F1(280夸特小麦,12吨铁) 20吨铁 F2(120夸特小麦,8吨铁) 首先,生产方程中小麦和铁的产出量恰好等于耗费的投入量,因而可以满足进行简单再 生产所需的物质补偿,其次,生产过程结束后,为了使社会进行再生产,小麦部门和铁部门 必须在市场上交换各自的产品。为此,铁与小麦的交换价值应是1吨铁=10夸特小麦,这 交换价值可以保证这两个部门得到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存资料。 上述经济模型可以从两个生产部门推广到具有K个生产部门的经济体系,其生产方程 的一般形式如下 APa+BaPb+…+KPk=APa AbPa+BPb+…+KbPk=BPb AkPa+BPb+…+KkPk=KPk (2.1) 方程中的Pa、Pb、…B表示商品a、b、…k的价格;A、 K表示商品a、b、…k 的总产量:Aa、B…Ka,Ab、Bb、…Kb和Ak、B、…Kk分别表示生产A、B、…K所消耗 的相应商品的数量(如Ab为生产B所消耗的a的数量)。方程组(21)中,共有K个线性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 贝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
31 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我称之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1,“曲解凯恩斯理论的冒牌凯思斯 主义,实际上助成了与失业、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无计划的增长局面。”2从而产生了经济 学的“第二次危机”。 三、价值论与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分配论是价值论的引伸、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就必 须批判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回复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进行研究。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 理论提供了—个价值论基础。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是以分配问题为研究中心的,由于他坚持劳动价值论,因而无法解释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法则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矛盾。为 解决这一理论难题,李嘉图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企图寻找一种“不变价值尺度”——这种商品 的价值在投入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不会随着工资和利润分配份额的变化而变动。斯拉法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通过建立一套由合成商品组成的“标准体系”,解决了李嘉图 遗留下来的理论难题。 斯拉法首先建立了一个“为维护生存的生产的经济模型”。他假定社会经济由两个生产 部门构成,分别生产铁和小麦。两种产品又都作为投入参加生产过程:小麦部门投入的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 280 夸特小麦和 12 吨铁,产出为 400 夸特小麦;铁生产部门投 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生存资料为 120 夸特小麦和 8 吨铁,产出为 20 吨铁。该经济模型 的生产方程为: 280 夸特小麦+12 吨铁→400 夸特小麦 120 夸特小麦+8 吨铁→ 20 吨铁 或者改变表达方式为: 400 夸特小麦=F1(280 夸特小麦,12 吨铁) 20 吨铁 =F2(120 夸特小麦, 8 吨铁) 首先,生产方程中小麦和铁的产出量恰好等于耗费的投入量,因而可以满足进行简单再 生产所需的物质补偿,其次,生产过程结束后,为了使社会进行再生产,小麦部门和铁部门 必须在市场上交换各自的产品。为此,铁与小麦的交换价值应是 1 吨铁=10 夸特小麦,这 一交换价值可以保证这两个部门得到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存资料。 上述经济模型可以从两个生产部门推广到具有 K 个生产部门的经济体系,其生产方程 的一般形式如下: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 … … … … … AkPa+BkPb+…+KkPk=KPk (2.1) 方程中的 Pa、Pb、…Pk 表示商品 a、b、…k 的价格;A、B、…K 表示商品 a、b、…k 的总产量;Aa、Ba…Ka,Ab、Bb、…Kb 和 Ak、Bk、…Kk 分别表示生产 A、B、…K 所消耗 的相应商品的数量(如 Ab 为生产 B 所消耗的 a 的数量)。方程组(2.1)中,共有 K 个线性 1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0 页。 2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29 页
方程和K个变量(Pa、Pb、…Pk),其中只有(K-1)个独立方程;若设某一商品价格为1 则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格。这套价格能够保证经济体系进行简单再生产。 如果经济体系生产出一种超过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数量的剩余,并假定这种剩 余现在按均等利润率(r)在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这时,将 有下列生产方程: (A,Pa+B,Pb-K,Pk)(1+r)=AP (AbPa+BiPb-KbPk)(1+r)=BPb (AkPa+B" Pk)(l+r)=KPk (2.2) 方程组(22)含有K个独立方程,设某一商品价格为l,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 格和利润率r,共K个未知变量 在第二个模型的基础上,斯拉法撤消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的假定,假定劳动者以 工资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由此提出了第三个经济模型,其生产方程如下 (AaPa+BaPb+.+KaPk)(1+r)+LaW=AP (AbPa+BiPb+.+K Pk)(l-+r)+Lb W=BPb (Ak Pa+B Pb+.+KkPk)(l+r)+L w=KP (2.3) (方程中La、Lb、…Lk为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为工资率。) 斯拉法用总产品中扣除各生产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 之等于1,所以又有一个国民收入方程: [A-(Aa+Ab+…+Ak)]Pa+[B-(B2+Bb+…+Bk)]Pb+…+K-(Ka+Kb+…+Kk)Pk 斯拉法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1,即La+Lb+Lk=1,表明年国民收入是由社 会年劳动投入量(活劳动)生产的。 第三个经济模型共含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个价格加利润率 r和工资率W),由于国民收入(全部剩余)可以分解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故只要工资率 (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即可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率)。 斯拉法通过所建立的“标准体系”证明,在“标准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 间的分配,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本身的变化,在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 入量的比率R(或称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既定时,利润率和工资率(w)的关系如下 r=R(1-w) (25) 这一式子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 着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1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 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 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斯拉法明确指出:“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 个特征,虽然它没行对价值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 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2新剑桥学派正是以斯拉法理论为基础,批判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观 点,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斯拉法的理论坚持了自重农学派创立者魁奈以来的,并为李嘉图和马 克思所继承和发展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 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剑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8页。 2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剑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页
32 方程和 K 个变量(Pa、Pb、…Pk),其中只有(K-1)个独立方程;若设某一商品价格为 1, 则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格。这套价格能够保证经济体系进行简单再生产。 如果经济体系生产出一种超过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数量的剩余,并假定这种剩 余现在按均等利润率(r)在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这时,将 有下列生产方程: (AaPa+BaPb…-KaPk)(1+r)=APa (AbPa+BbPb…-KbPk)(1+r)=BPb … … … … … … … … (AkPa+BkPb…-KkPk)(1+r)=KPk (2.2) 方程组(2.2)含有 K 个独立方程,设某一商品价格为 l,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 格和利润率 r,共 K 个未知变量。 在第二个模型的基础上,斯拉法撤消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的假定,假定劳动者以 工资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由此提出了第三个经济模型,其生产方程如下: (AaPa+BaPb+…+KaPk)(1+r)+LaW=APa (AbPa+BbPb+…+KbPk)(1+r)+LbW =BPb … … … … … … … (AkPa+BkPb+…+KkPk)(1+r)+LkW =KPk (2.3) (方程中 La、Lb、…Lk 为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 为工资率。) 斯拉法用总产品中扣除各生产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 之等于 1,所以又有一个国民收入方程: [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Pk =1 (2.4) 斯拉法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 1,即 La+Lb+Lk=1,表明年国民收入是由社 会年劳动投入量(活劳动)生产的。 第三个经济模型共含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 个价格加利润率 r 和工资率 W),由于国民收入(全部剩余)可以分解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故只要工资率 (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即可解出 K 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率)。 斯拉法通过所建立的“标准体系”证明,在“标准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 间的分配,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本身的变化,在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 入量的比率 R(或称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既定时,利润率和工资率(w)的关系如下 式: r=R(1-w) (2.5) 这一式子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 着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1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 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 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斯拉法明确指出:“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一 个特征,虽然它没行对价值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一 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2新剑桥学派正是以斯拉法理论为基础,批判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观 点,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斯拉法的理论坚持了自重农学派创立者魁奈以来的,并为李嘉图和马 克思所继承和发展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 1 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剑桥大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18 页。 2 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剑桥大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6 页
过程,拒绝了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亦持有)的把生产看作是一种从“生产要素”的使 用开始到消费者“偏好”得到满足而结束的“单行道”观点。在价值论和分配论方面,斯拉 法抛弃了把主客观因素混淆在一起的供求论,根据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因素来解释价值 的形成和收入分配的决定。新剑桥学派据此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 中,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收入分配结局的形成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 动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决不能撇开所有权因素和历史因素对分配 的影响。工资可以划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受到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 劳资双方议价的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和货币流量以及收入分配构 成有关。在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中,国民收入是由年投入劳动量生产的,由此可见,利润作为 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 在此基础上,新剑桥学派批判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工资和利息(利润)各自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以新古典综合派常用的“柯布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该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ALKa由于生产函数服从边际收益递减 律,分别对L和K求Y的偏导数,得出 COY/oL=a(Y/L) Y/K=(1-a)(Y/K) (26) (26)表明,劳功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完全错误的:其一,新古典综合 派企图不考虑社会制度因素,只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把现行制度中 的工资和利润分配格局看成是公平合理的,这一理论不仅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 的实际状况,而且歪曲了真实的状况。其二,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必须 先依照一定的价值(或价格)计算出各种异质资本品的价值(或价格)总量,然后才能计算 出资本的边际产量的价值(或价格),再得出利润率和利润额;而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体系已 经证明,计算资本总量必须以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即利润率与工资的确定)为前提,因此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论证。琼·罗宾逊曾指出:“资本概念本身意义的含 混 这一错误使得新古典学派(指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引文者注)的主要部分是不合 逻辑的 四、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増长模型,也是在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 倡导者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帕西内蒂。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 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 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 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者,1956年,他们分别在自己 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我们来考察卡尔多的增长模型。 在卡尔多的模型中,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是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范畴。卡尔多认为, 既然社会的收入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其中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固定不变的储蓄倾 向,那么,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决 定了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有一定的积累 琼·罗宾逊:“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载《经济学论文选集》第2卷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14页
33 过程,拒绝了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亦持有)的把生产看作是一种从“生产要素”的使 用开始到消费者“偏好”得到满足而结束的“单行道”观点。在价值论和分配论方面,斯拉 法抛弃了把主客观因素混淆在一起的供求论,根据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因素来解释价值 的形成和收入分配的决定。新剑桥学派据此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 中,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收入分配结局的形成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 动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决不能撇开所有权因素和历史因素对分配 的影响。工资可以划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受到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 劳资双方议价的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和货币流量以及收入分配构 成有关。在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中,国民收入是由年投入劳动量生产的,由此可见,利润作为 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 在此基础上,新剑桥学派批判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工资和利息(利润)各自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以新古典综合派常用的“柯布-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该生产函数的形式是 Y=ALαK1-α由于生产函数服从边际收益递减 律,分别对 L 和 K 求 Y 的偏导数,得出: ∂Y/∂L=α(Y/L) ∂Y/∂K=(1-α)(Y/K) (2.6) (2.6)表明,劳功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完全错误的:其一,新古典综合 派企图不考虑社会制度因素,只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把现行制度中 的工资和利润分配格局看成是公平合理的,这一理论不仅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 的实际状况,而且歪曲了真实的状况。其二,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必须 先依照一定的价值(或价格)计算出各种异质资本品的价值(或价格)总量,然后才能计算 出资本的边际产量的价值(或价格),再得出利润率和利润额;而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体系已 经证明,计算资本总量必须以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即利润率与工资的确定)为前提,因此,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论证。琼·罗宾逊曾指出:“资本概念本身意义的含 混,……这一错误使得新古典学派(指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引文者注)的主要部分是不合 逻辑的。”1 四、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也是在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 倡导者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帕西内蒂。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 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 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 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者,1956 年,他们分别在自己 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我们来考察卡尔多的增长模型。 在卡尔多的模型中,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是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范畴。卡尔多认为, 既然社会的收入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其中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固定不变的储蓄倾 向,那么,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决 定了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有一定的积累 1 琼·罗宾逊:“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载《经济学论文选集》第 2 卷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 114 页
率,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和积累率也是影响国民 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上述关系可以用下面一组方程式来加以说明: Y=W+P S=SpP+SwW=l (2.8) 将(2.7)变形为W=Y-P,代入(28),则有 将(29)移项整理后,可写成下列形式: P/Y=(1/(s-s))·(l/Y)-s(s-s) (2.10) 上述方程组中,Y一国民收入:W一工资总额(劳动者收入):P一利润总额(财产收入); S一储蓄总额;sw一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劳动者的储蓄倾向);≯一利润总额中储蓄所 占比例(财产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一投资总量 卡尔多模型中,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是直接相关的,当s和s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 /Y)直接影响着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P/Y),也可以说,投资量直接决定着利润量的 大小,卡尔多运用这一模型所反映的各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闸明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两 个基本问题: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各种因素。 关于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卡尔多认为,只要把s>sw这一限制条件作为收入分配机制 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去,那么,经济均衡增长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稳定的。卡尔多确信 在实现经济生活中,S同I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以致使得S适应于I 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增加投资并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普遍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价格上 涨超过工资提高的速度,因此,收入分配的变化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和降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 的份额;由于s>sw,结果收入分配的变化使社会总储蓄额增加,S与I恢复均衡。假定出 现相反的情形,投资和社会总需求趋于全面缩减,则价格的下跌会快于货币工资下降的速度, 收入分配变化将有利于劳动者,出于sw<sp,结果社会总储蓄额将会相应减少,使得S与I 恢复均衡。这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变化来调整储蓄,使之适应于投资的分配机制的作用,在 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通常被称为“卡尔多效应”。据此,卡尔多断言,在短期内,国民收入 分配是投资和总需求及相对价格变动的函数 在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国民收入分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影 响到积累率的大小。在(2.10)中,若s和s既定(同时资本产出系数也既定),积累率 的任何上升(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上升),必然要求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大 反之亦然。卡尔多将式中含有的l/(s-s)这一系数,称为“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 因为它表明了积累率的变化对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影响。s-Sw之间的差额越大, 积累率变化对利润份额的影响就越小;φ-sw的差额越小,此种影响就越大。同样,假定积 累率是既定的,那么收入分配的变化将取决于资本家和劳动者各自的储蓄倾向,当sw不变 时,s愈小,P/Y值愈大。也就是说,资本家(财产占有者)储蓄的愈少,消费的愈多, 利润在国家收入中的份额愈大。这也证实了新剑桥学派信奉的卡莱茨基的名言:资本家所得 到的也就是他所花费的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经济增长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是密切相关 的。经济要按照充分就业均衡道路增长,势必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由于社会中各阶级的储 蓄倾向是不相间的,因此,收入分配将要精确规定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以 保证一定社会积累率的实现;并且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波动时,分配份额的改变是保证 经济稳定增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将卡尔多模型中的(2.9)写成S=spP+s(Y-P),并使式子两端同除以Y,则得到 全社会储蓄率s(=SP)的公式 s(=S/Y)=(P/Y)(Sp-Sw)+Sw (2.11)
34 率,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和积累率也是影响国民 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上述关系可以用下面一组方程式来加以说明: Y=W+P (2.7) S=spP+swW=I (2.8) 将(2.7)变形为 W=Y-P,代入(2.8),则有 spP+sw (Y-P)=I (2.9) 将(2.9)移项整理后,可写成下列形式: P/Y=(1/(sp-sw))·(I/Y)-sw/(sp-sw) (2.10) 上述方程组中,Y—国民收入;W—工资总额(劳动者收入);P—利润总额(财产收入); S—储蓄总额;sw—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劳动者的储蓄倾向);sp—利润总额中储蓄所 占比例(财产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投资总量。 卡尔多模型中,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是直接相关的,当 sp 和 sw 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 /Y)直接影响着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P/Y),也可以说,投资量直接决定着利润量的 大小,卡尔多运用这一模型所反映的各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闸明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两 个基本问题: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各种因素。 关于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卡尔多认为,只要把 sp>sw 这一限制条件作为收入分配机制 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去,那么,经济均衡增长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稳定的。卡尔多确信, 在实现经济生活中,S 同 I 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以致使得 S 适应于 I。 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增加投资并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普遍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价格上 涨超过工资提高的速度,因此,收入分配的变化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和降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 的份额;由于 sp>sw,结果收入分配的变化使社会总储蓄额增加,S 与 I 恢复均衡。假定出 现相反的情形,投资和社会总需求趋于全面缩减,则价格的下跌会快于货币工资下降的速度, 收入分配变化将有利于劳动者,出于 sw<sp,结果社会总储蓄额将会相应减少,使得 S 与 I 恢复均衡。这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变化来调整储蓄,使之适应于投资的分配机制的作用,在 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通常被称为“卡尔多效应”。据此,卡尔多断言,在短期内,国民收入 分配是投资和总需求及相对价格变动的函数。 在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国民收入分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影 响到积累率的大小。在(2.10)中,若 sw 和 sp 既定(同时资本-产出系数也既定),积累率 的任何上升(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上升),必然要求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大, 反之亦然。卡尔多将式中含有的 1/(sp-sw)这一系数,称为“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 因为它表明了积累率的变化对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影响。sp-sw 之间的差额越大, 积累率变化对利润份额的影响就越小;sp-sw 的差额越小,此种影响就越大。同样,假定积 累率是既定的,那么收入分配的变化将取决于资本家和劳动者各自的储蓄倾向,当 sw 不变 时,sp 愈小,P/Y 值愈大。也就是说,资本家(财产占有者)储蓄的愈少,消费的愈多, 利润在国家收入中的份额愈大。这也证实了新剑桥学派信奉的卡莱茨基的名言:资本家所得 到的也就是他所花费的。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经济增长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是密切相关 的。经济要按照充分就业均衡道路增长,势必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由于社会中各阶级的储 蓄倾向是不相间的,因此,收入分配将要精确规定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以 保证一定社会积累率的实现;并且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波动时,分配份额的改变是保证 经济稳定增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将卡尔多模型中的(2.9)写成 S=spP+sw(Y-P),并使式子两端同除以 Y,则得到 全社会储蓄率 s(=S/P)的公式: s(=S/Y)=(P/Y)(sp-sw)+sw (2.11)
将(2.11)代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得到 Gw=s/V=(P/Y)(Sp-Sw)(1/V)+(Sw/V) (2.12) 由于V=K/Y,代入上式后,则有: Gw=(P/Y)(Sp-Sw) Y/K+(Sw/V) (P/K)(Sp-Sw)+(Sw/v) =p(s-s)+(s/V) (3.13) (p为利润率,等于P/K) 假定自然增长率(Gn)等于6%%V=3:s=0.3,s=0.05:若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 例(P/Y)为04,则将上述数字代入(2.12),可算出有保证的增长率(Gx)等于5% Gw<Gn,不能保持经济沿着充分就业均衡道路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利润在国民收 入中的比例调整到0.6,同时假定s与sw不变,即可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从收入分配变化 前的15%提高到20%),从而使得G=Gn。 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卡尔多的模型略有不同,她力图根据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 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在技术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引出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有关的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她运用了两大部类和两大阶级收入的分析模型,把生产部门划 分为投资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把总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大部 分。按照她的分析,工人将其所有收入(工资总额W)用于消费(C),资本家将其所有收 入(利润总额P)用于投资(1),这时,工人的收入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资本家的利润等 于投资品的总价格,国民收入中利润和工资的相对份额,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与投资品的总 价格之比。如果根据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的假定,P=S=,则有下列方程 Y=W+P=W+S=W+ (2.14) 如果加进对资本存量(K)的考察,那么,利润率(π)就等于资本积累率(g),公式 表示为 π=P/K (2.15) 倘若取消资本家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投资的假定,这时利润总额中有一部分被用作资本 家的消费,其余部分则是可用作投资的储蓄总额。用s表示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储蓄总额占 利润总额的比重),则利润、储蓄和投资三者间的关系为: s·P=S=或P=/Sp (2.16) 把(2.16)代入(2.15),得到 =Pk=(I/K)·(1/s)=g/sp 在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下(即假定技术进步并不引起资本和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相 对份额),资本价值对产量的比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不变,因而,资本增长率(积累率 I/K)也就等于整个经济增长率(g) 根据上述公式所揭示的关系,在资本家储蓄倾向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与积累率(从而 经济增长率)有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即一定的利润率产生于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 而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又必须以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为前提。两者呈正比变化。按照琼啰 宾逊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要稳定地、均衡地发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技术进步 稳定而没有偏向,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积累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以相同的比率稳定 增长,利润率长期不变,实际工资水平随人均产量上升而提高,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有 足够的信心,投资以每年相同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年产量(国民收入)同资本量(新 增资本即投资)以一种适当的比率同时增长。琼·罗宾逊把满足上述条件的经济增长状态称 为“黄金时代
35 将(2.11)代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得到 Gw=s/V=(P/ Y)(sp-sw)(1/V)+(sw/V) (2.12) 由于 V=K/Y,代入上式后,则有: Gw=(P/Y)(sp-sw)Y/K+(sw/V) =(P/K)(sp-sw)+(sw/V) =p(sp-sw)+(sw/V) (3.13) (p 为利润率,等于 P/K) 假定自然增长率(Gn)等于 6⅔%、V=3;sp=0.3,sw=0.05;若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 例(P/Y)为 0.4,则将上述数字代入(2.12),可算出有保证的增长率(Gw)等于 5%, Gw<Gn,不能保持经济沿着充分就业均衡道路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利润在国民收 入中的比例调整到 0.6,同时假定 sp 与 sw 不变,即可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从收入分配变化 前的 15%提高到 20%),从而使得 Gw=Gn。 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卡尔多的模型略有不同,她力图根据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 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在技术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引出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有关的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她运用了两大部类和两大阶级收入的分析模型,把生产部门划 分为投资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把总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大部 分。按照她的分析,工人将其所有收入(工资总额 W)用于消费(C),资本家将其所有收 入(利润总额 P)用于投资(I),这时,工人的收入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资本家的利润等 于投资品的总价格,国民收入中利润和工资的相对份额,等于消费品的总价格与投资品的总 价格之比。如果根据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的假定,P=S=I,则有下列方程 Y=W+P=W+S=W+I (2.14) 如果加进对资本存量(K)的考察,那么,利润率(π)就等于资本积累率(g),公式 表示为 π=P/K=g=I/K (2.15) 倘若取消资本家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投资的假定,这时利润总额中有一部分被用作资本 家的消费,其余部分则是可用作投资的储蓄总额。用 sp 表示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储蓄总额占 利润总额的比重),则利润、储蓄和投资三者间的关系为: sp·P=S=I 或 P=I/Sp (2.16) 把(2.16)代入(2.15),得到 π=P/K=(I/K)·(1/sp)=g/sp (2.17) 在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下(即假定技术进步并不引起资本和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相 对份额),资本价值对产量的比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不变,因而,资本增长率(积累率 I/K)也就等于整个经济增长率(g)。 根据上述公式所揭示的关系,在资本家储蓄倾向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与积累率(从而 经济增长率)有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即一定的利润率产生于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 而一定的积累率(或增长率)又必须以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为前提。两者呈正比变化。按照琼·罗 宾逊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要稳定地、均衡地发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技术进步 稳定而没有偏向,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积累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以相同的比率稳定 增长,利润率长期不变,实际工资水平随人均产量上升而提高,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有 足够的信心,投资以每年相同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年产量(国民收入)同资本量(新 增资本即投资)以一种适当的比率同时增长。琼·罗宾逊把满足上述条件的经济增长状态称 为“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