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卡尔多不同的是,琼·罗宾逊认为,“稳定增长模型不过是用简单形式说明论点的一 个便当方法。在现实中,增长决不是稳定的。”决不能根据增长模型就轻率地断言资本主义 经济会自动地趋向一条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的均衡途径。她强调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 经常出现资本家的积累冲动不稳定而引起的投资波动、市场竞争机制受阻碍、劳动力的供给 不足或过剩、技术进步对生产方法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所以不可能经常具备“黄金时代” 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琼·罗其逊在以“黄金时代”为标准,对资本主义经济失调的类型进行分析时,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稳定增长的一些原因,认为“劳动与财产的分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例如,琼·罗宾逊指出,假 如资本家的高利润不是高积累率的结果,而是垄断的结果,那么,由于工资没有得到相应的 提高,社会消费需求水平的增加将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投资需求,使得在高利润的 条件下出现投资缩减和经济停滞的趋势。这时,必须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来使得工资随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矛盾。由此可见,琼·罗 宾逊试图用她的经济增长理论说明,只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干预措施,特别是抑制垄断势 力的增长和使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 五、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在解释停滞膨胀的原因时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 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他们从区分商品市场类 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断因素,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 素,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释停滞膨胀现象。 卡尔多将经济生活的部门区分为三类:初级部门,它为工业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供应品 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它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第三级 部门,它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如运输或销售,或各种专门技术),以及提供欣赏的 不是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如戏剧演出)。卡尔多认为,第三级部门是决不可能发生重大问 题的,但是,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工业部门)却都很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卡尔 多的看法,“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产量的增加应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一 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 是反映第二级(以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 革新所推动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三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 的增长率。”3这也就是说,如果初级部门产量的增长和工业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增长之间出现 比例失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停滞膨胀 卡尔多认为,不同类型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决定是通过不同的经济机制进行的 (1)在初级生产领域中,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价格是以亚 当·斯密所描述的传统方式,直接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压力而变化的,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 生产和消费的“信号”。 (2)在工业部门中,至少是在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制造品 的价格是被“管理”的,也就是说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生产对需求变动的调节是通过库存 调节机制进行的,与价格无关:商品积存时,就减少生产,库存减少时则增加生 业制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5页 2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
36 与卡尔多不同的是,琼·罗宾逊认为,“稳定增长模型不过是用简单形式说明论点的一 个便当方法。在现实中,增长决不是稳定的。”1决不能根据增长模型就轻率地断言资本主义 经济会自动地趋向一条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的均衡途径。她强调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 经常出现资本家的积累冲动不稳定而引起的投资波动、市场竞争机制受阻碍、劳动力的供给 不足或过剩、技术进步对生产方法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所以不可能经常具备“黄金时代” 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琼·罗其逊在以“黄金时代”为标准,对资本主义经济失调的类型进行分析时,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稳定增长的一些原因,认为“劳动与财产的分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例如,琼·罗宾逊指出,假 如资本家的高利润不是高积累率的结果,而是垄断的结果,那么,由于工资没有得到相应的 提高,社会消费需求水平的增加将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投资需求,使得在高利润的 条件下出现投资缩减和经济停滞的趋势。这时,必须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来使得工资随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矛盾。由此可见,琼·罗 宾逊试图用她的经济增长理论说明,只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干预措施,特别是抑制垄断势 力的增长和使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 五、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在解释停滞膨胀的原因时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 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他们从区分商品市场类 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断因素,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 素,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释停滞膨胀现象。 卡尔多将经济生活的部门区分为三类:初级部门,它为工业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供应品, 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它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第三级 部门,它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如运输或销售,或各种专门技术),以及提供欣赏的 不是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如戏剧演出)。卡尔多认为,第三级部门是决不可能发生重大问 题的,但是,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工业部门)却都很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卡尔 多的看法,“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产量的增加应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 —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 是反映第二级(以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2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 革新所推动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三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 的增长率。”3这也就是说,如果初级部门产量的增长和工业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增长之间出现 比例失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停滞膨胀。 卡尔多认为,不同类型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决定是通过不同的经济机制进行的: (1)在初级生产领域中,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价格是以亚 当·斯密所描述的传统方式,直接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压力而变化的,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 生产和消费的“信号”。 (2)在工业部门中,至少是在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制造品 的价格是被“管理”的,也就是说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生产对需求变动的调节是通过库存 调节机制进行的,与价格无关;商品积存时,就减少生产,库存减少时则增加生产。工业制 1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45 页。 2 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22 页。 3 同上
造品的这种“管理”价格,不是由市场而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具体地说,是根据“完全成 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来决定的,即在直接的劳动和原料成本上.加上按工厂的标准 开工率计算出来的一般管理费和折旧费,再在这两种成本之上加上一个纯利润。按照这种方 式决定的价格,对需求的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的,但对成本的变化(如工资和原料价格)却能作 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以上分析,卡多尔得出一个“基本的命题”: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农矿产品价格 的任何巨大变动一一不论它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一一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 用。”1其原因在于: (1)初级部门的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的初级产品, 同时由于食物价格的下降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因此而增加了对工业制 成品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两类价格或两类总价格水平的比率)在 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对初级部门生产者极为不利,所以就将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 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是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厂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有余, 造成一种灾害性的后果一—经济大萧条。卡尔多认为,本世纪20年代未至30年代的资本主 义经济大危机正是由此引起的 (2)当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因 为,农产品、基本原料和燃料的价格的上涨,通过各个生产阶段,将依次进入制成品的成本 中,使得工业制成品价格提高。这种价格上涨将有利于利润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 额,因而在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中,它是引起工资压力增加的一个有力的因素,正人将通过 工会与资方的工资谈判,抵制实际工资的降低,要求增加工资,以保持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 份额。与此同时,通货膨胀本身也有着缩小工业制成品有效需求的作用,一方面初级部门的 生产者利润的增加和他们的开支增加不相称,例如石油生产者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资本而未花 费掉;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有可能采取财政金融措施来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这些 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将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并抑制工业部门的投资。这样,农矿产 品价格上涨很可能在工业部门引起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它反过来又使工业部门 的活动受到紧缩性经济政策的限制。卡尔多认为,美国1972-1973年的通货膨胀就是起因 于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同时工资随着生产费用的上涨而上升);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采用了 强有力的抑制主义的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一次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2 琼·罗宾逊除了通过区分各种类型的市场和分析操纵价格外,还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 的“不确定性”因素方面来解释停滞膨胀问题。琼·罗宾逊认为,按照凯恩斯的看法,资本 主义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而货币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 因为它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媒介:货币本身还具有贮藏的职能,正是它的这种性质使得它成为 “现在”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联系环节。因为货币在所有价值储藏手段的资产中,流 动性最高,风险性最小,人们愿意把一部分收入或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在身边;社会经济活 动中的一切契约也都是用货币来计量和订立的。同时,货而和信用制度的存在,也为资本家 的投资提供了取得资金的便利,使他们的投资不受自有的收入或财富的限制,资本家可以通 过投资来控制经济资源在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分配。当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投资率较高 时,势必造成比较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投资品生产,比较少的经济资源用于消费品的生产,结 果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份额将相对下降。在货币经济中,工资是以货币支付的,货币工资是由 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24页 参阅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25—326页
37 造品的这种“管理”价格,不是由市场而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具体地说,是根据“完全成 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来决定的,即在直接的劳动和原料成本上.加上按工厂的标准 开工率计算出来的一般管理费和折旧费,再在这两种成本之上加上一个纯利润。按照这种方 式决定的价格,对需求的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的,但对成本的变化(如工资和原料价格)却能作 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以上分析,卡多尔得出一个“基本的命题”: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农矿产品价格 的任何巨大变动——不论它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 用。”1其原因在于: (1)初级部门的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的初级产品, 同时由于食物价格的下降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因此而增加了对工业制 成品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两类价格或两类总价格水平的比率)在 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对初级部门生产者极为不利,所以就将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 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是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厂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有余, 造成一种灾害性的后果一—经济大萧条。卡尔多认为,本世纪 20 年代未至 30 年代的资本主 义经济大危机正是由此引起的。 (2)当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因 为,农产品、基本原料和燃料的价格的上涨,通过各个生产阶段,将依次进入制成品的成本 中,使得工业制成品价格提高。这种价格上涨将有利于利润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 额,因而在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中,它是引起工资压力增加的一个有力的因素,正人将通过 工会与资方的工资谈判,抵制实际工资的降低,要求增加工资,以保持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 份额。与此同时,通货膨胀本身也有着缩小工业制成品有效需求的作用,一方面初级部门的 生产者利润的增加和他们的开支增加不相称,例如石油生产者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资本而未花 费掉;另—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有可能采取财政金融措施来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这些 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将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并抑制工业部门的投资。这样,农矿产 品价格上涨很可能在工业部门引起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它反过来又使工业部门 的活动受到紧缩性经济政策的限制。卡尔多认为,美国 l972—1973 年的通货膨胀就是起因 于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同时工资随着生产费用的上涨而上升);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采用了 强有力的抑制主义的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一次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2 琼·罗宾逊除了通过区分各种类型的市场和分析操纵价格外,还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 的“不确定性”因素方面来解释停滞膨胀问题。琼·罗宾逊认为,按照凯恩斯的看法,资本 主义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而货币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 因为它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媒介;货币本身还具有贮藏的职能,正是它的这种性质使得它成为 “现在”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联系环节。因为货币在所有价值储藏手段的资产中,流 动性最高,风险性最小,人们愿意把一部分收入或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在身边;社会经济活 动中的一切契约也都是用货币来计量和订立的。同时,货而和信用制度的存在,也为资本家 的投资提供了取得资金的便利,使他们的投资不受自有的收入或财富的限制,资本家可以通 过投资来控制经济资源在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分配。当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投资率较高 时,势必造成比较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投资品生产,比较少的经济资源用于消费品的生产,结 果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份额将相对下降。在货币经济中,工资是以货币支付的,货币工资是由 1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24 页。 2参阅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25——326 页
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制定的,可是一定的货币工资的实际价值(即工资所能购得的消费品) 却是受企业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决定的:投资率的提高所引起的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实际工资 的下降,将会产生了一种“通货膨胀障碍”,即通过通货膨胀来制止利润的提高和实际工资 的下降。琼·罗宾逊指出:“在一个工会强大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厂商要提高利润以压低综 合工资份额(特别是它如果导致实际工资率下降的话)的企图受到坚决抵制。于是厂商提高货 币工资率以免工人罢工;…。这被认为是提高利润的通货膨胀障碍。”这也就是说,投资率 提高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促使工人通过工会提出提高货币工资的要求,从而导致工资 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最终造成经济停止增长和大量失业,出现停滞膨胀局面 此外,琼·罗宾逊在分析停滞膨胀问题时,还以卡莱茨基的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政治 方面的商业循环”问题。琼·罗宾逊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时, 她认为当下届政府的选举问题隐约出现时,政府可能在要求减轻失业灾难的压力增加的背景 下,实行减少失业的经济政策;过后,政府又可能屈服于大企业和食利者阶层的压力,从 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却把经济处于停停走走的“政治方 面商业循环”的状态中。琼·罗宾逊指出:”卡莱茨基在1943年曾经预言,战后,我们将战 胜了经济方面商业循环,我们就将生活在政治方面商业循环的制度下。现在,政治方面商业 循环似乎正在采取一个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为激烈的方式。”2根据新剑侨学派的看法,正是新 古典综合派这一冒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经济停滞膨胀的局面,因而他们反对新 古典综合派用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的方法来解决滞胀问题,而积极主张把调节 资本主义经济和解决停滞膨胀的措施的重点放在收入分配方面。 六、经济政策主张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剑桥学派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药方,也反 对货币主义者减少国家干预的主张。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调节社会总需求和实行 工资一物价管制的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为实际经济生活证明是无效的:它们不但没有解决通货 膨胀和失业问题,反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污染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失调 对于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减少政府的下预,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经济的主张,新剑桥学 派认为,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一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工具, 因此,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倒退。 新剑桥学派通过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停滞膨胀等问题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 症”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是在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人未占 有生产资料这一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进行的,现存社会的分配制度是造成收入分 配不公平的原因,因此不能指望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改变不合理的分配 格局。并且,在现行制度下,经济增长本身是在收入分配失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经济增 长丝毫不能改变这一分配格局,反而只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程度。根据上述对资本主义 社会“病症”的诊断、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要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必 须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所以,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重点就是收入分 配政策。 基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新剑桥学派提出,必须通 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才能改变现行的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不合理 的格局。他们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以下几项 1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5页。 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38 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制定的,可是一定的货币工资的实际价值(即工资所能购得的消费品) 却是受企业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决定的;投资率的提高所引起的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实际工资 的下降,将会产生了一种“通货膨胀障碍”,即通过通货膨胀来制止利润的提高和实际工资 的下降。琼·罗宾逊指出:“在一个工会强大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厂商要提高利润以压低综 合工资份额(特别是它如果导致实际工资率下降的话)的企图受到坚决抵制。于是厂商提高货 币工资率以免工人罢工;…。这被认为是提高利润的通货膨胀障碍。”1这也就是说,投资率 提高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促使工人通过工会提出提高货币工资的要求,从而导致工资 —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最终造成经济停止增长和大量失业,出现停滞膨胀局面。 此外,琼·罗宾逊在分析停滞膨胀问题时,还以卡莱茨基的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政治 方面的商业循环”问题。琼·罗宾逊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时, 她认为当下届政府的选举问题隐约出现时,政府可能在要求减轻失业灾难的压力增加的背景 下,实行减少失业的经济政策;过后,政府又可能屈服于大企业和食利者阶层的压力,从而 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却把经济处于停停走走的“政治方 面商业循环”的状态中。琼·罗宾逊指出:”卡莱茨基在 1943 年曾经预言,战后,我们将战 胜了经济方面商业循环,我们就将生活在政治方面商业循环的制度下。现在,政治方面商业 循环似乎正在采取一个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为激烈的方式。”2根据新剑侨学派的看法,正是新 古典综合派这一冒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经济停滞膨胀的局面,因而他们反对新 古典综合派用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方法来解决滞胀问题,而积极主张把调节 资本主义经济和解决停滞膨胀的措施的重点放在收入分配方面。 六、经济政策主张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剑桥学派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药方,也反 对货币主义者减少国家干预的主张。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调节社会总需求和实行 工资—物价管制的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为实际经济生活证明是无效的;它们不但没有解决通货 膨胀和失业问题,反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污染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失调。 对于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减少政府的下预,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经济的主张,新剑桥学 派认为,30 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工具, 因此,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倒退。 新剑桥学派通过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停滞膨胀等问题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 症”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是在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人未占 有生产资料这一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进行的,现存社会的分配制度是造成收入分 配不公平的原因,因此不能指望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改变不合理的分配 格局。并且,在现行制度下,经济增长本身是在收入分配失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经济增 长丝毫不能改变这一分配格局,反而只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程度。根据上述对资本主义 社会“病症”的诊断、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要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必 须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所以,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重点就是收入分 配政策。 基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新剑桥学派提出,必须通 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才能改变现行的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不合理 的格局。他们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以下几项: 1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45 页。 2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9 页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累进的税收制度可 以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些收入不均等(尤其是收入水平太悬殊)的状 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 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将所得到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 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 ③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 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从而拉平一些收入上的不均等 状况。此外,国家可以通过预算给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他们的收入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 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强中收入分配的相对份 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以便为国内提 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6)政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一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 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新剑桥学派虽然不像新古典综合派那样掩盖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粉饰资本 主义社会的现状,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揭露,并提出了一些具 有一定程度的可取之处的经济政策主张。但是,一方面新剑桥学派的这些政策主张对资产阶 级政府来说是相当激进的,它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某些方面动大手术,并要触及到相 当大一部分大企业的利益,因此,迄今为止,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从未被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府采纳和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在新剑桥学派看来,似乎只要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通过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改变现行分配格局,就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了,因此,不难看 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质上都是改良性质的,企图在不 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范围内,通过改变收入分配制度来补资本主义制度之“天 第三章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 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的出版,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自3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 金等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以解释、发展和完善凯恩斯《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从而奠 定了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导地位。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新正统地位的确立,一方面凯恩斯 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阐述凯恩斯经济学,IS-LM曲线和收入 支出理论也已经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同义词。另一方面,一些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经济学家, 也根据凯恩斯学派所作的解释来攻击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从50年代中 期到60年代中期后,随着货币学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 围绕着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争论已日趋尖锐和激烈。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洛沃(R.W. Clower)发表了“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 一个理论评价”一文,对凯恩斯学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学位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 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 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莱荣霍夫德指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
39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累进的税收制度可 以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些收入不均等(尤其是收入水平太悬殊)的状 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 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将所得到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 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 (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 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从而拉平一些收入上的不均等 状况。此外,国家可以通过预算给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他们的收入。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 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强中收入分配的相对份 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以便为国内提 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6)政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一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 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新剑桥学派虽然不像新古典综合派那样掩盖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粉饰资本 主义社会的现状,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揭露,并提出了一些具 有一定程度的可取之处的经济政策主张。但是,一方面新剑桥学派的这些政策主张对资产阶 级政府来说是相当激进的,它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某些方面动大手术,并要触及到相 当大一部分大企业的利益,因此,迄今为止,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从未被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府采纳和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在新剑桥学派看来,似乎只要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通过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改变现行分配格局,就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了,因此,不难看 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质上都是改良性质的,企图在不 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范围内,通过改变收入分配制度来补资本主义制度之“天”。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 1936 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的出版,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自 3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 金等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以解释、发展和完善凯恩斯《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从而奠 定了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导地位。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新正统地位的确立,一方面凯恩斯 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阐述凯恩斯经济学,IS-LM 曲线和收入— 支出理论也已经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同义词。另一方面,一些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经济学家, 也根据凯恩斯学派所作的解释来攻击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从 50 年代中 期到 60 年代中期后,随着货币学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 围绕着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争论已日趋尖锐和激烈。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洛沃(R.W.Clower)发表了“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 一个理论评价”一文,对凯恩斯学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1968 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学位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 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 一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莱荣霍夫德指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
斯经济学的真实面目。由于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的,又以 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已任,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在克洛沃、莱荣霍夫德等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格罗 斯曼,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和马兰沃德等人建立起了非均衡理论模型。非均衡理论的一方面 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本身 的发展。 、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 1937年,凯恩斯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就业的一般理论”,该文被一些西方经济 学家视为《通论》的续篇,凝聚了凯恩斯的《货币论》(1930年)和《通论》两部重要著作 中的思想精华。凯恩斯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与古典学派的经济理 论之间存在两大基本差异:第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 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的货币和利率理论发 生了错误: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 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 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1 根据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存在着n种物品的供给,设S;(i 1,2,…n代表第i项物品的供给量,P;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D=D(P,P2,…Pn)代表 第i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瓦尔拉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组均 衡价格(P),对于所有物品而言,D1(P)=S?首先,瓦尔拉认为,各种物品的供求方程并不是 完全独立的,而是通过∑PD1=∑PS1这一制约因素相互关联的。这一制约因素被称为“瓦尔 拉定律”,它表明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必定与总供给相等,因此,经济体系中的超额 需求总和为零,即∑PD1-∑PS1=0。其次,瓦尔拉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是通过某种试 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种过程被假定为代表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这一过程 中“拍卖人”在供求关系的调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通过“喊价”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市场 供求双方,以保证市场上不存在“虚假交易”,即在价格未达到均衡时所发生的交易。这样, 瓦尔拉体系就暴露出两个问题: (1)由于经济活动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拍卖人必须宣布各种物品的现期价格和远期 价格,因而必须假定拍卖人能够掌握完全的市场信息,并将各种信息无偿地、及时地传达给 交易者。结果在瓦尔拉体系中就完全排除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瓦尔拉体系基本上就 成了一个无时间概念的体系。 (2)由于排斥了不确定因素,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就会被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瓦 尔拉体系实际上成了一种物物交换的经济理论。 莱荣霍夫德等人认为,在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的两大基本差异中,不确定性问题是是最 重要的,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对货币的作用、交易者的行为等许多其他问题 的分析和结论。 1.针对瓦尔拉定律和瓦尔拉所提出的试探过程能够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观点,克洛 氏指出,在现代的货币经济中,有必要区分经济活动中的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名义需求是 指交易者能以现行价格购买和销售他们所想购买和销售的物品或劳务时的需求函数,它是以 计划销售总是能够实现这一假定为基础的,计划销售的实现保证了计划购买也总是能顺利进 行的。另一方面,“有效”一词则明确地考虑到计划可能落空这一事实,有效需求是指以实 际支付能力为支柱的需求,它是以当前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与计划销售的收 1参阅凯恩斯:“就业的一般理论”,载《经济学季刊》[英]1937年2月第209—223页
40 斯经济学的真实面目。由于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的,又以 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已任,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在克洛沃、莱荣霍夫德等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格罗 斯曼,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和马兰沃德等人建立起了非均衡理论模型。非均衡理论的一方面 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本身 的发展。 一、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 1937 年,凯恩斯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就业的一般理论”,该文被一些西方经济 学家视为《通论》的续篇,凝聚了凯恩斯的《货币论》(1930 年)和《通论》两部重要著作 中的思想精华。凯恩斯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与古典学派的经济理 论之间存在两大基本差异:第—,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 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的货币和利率理论发 生了错误;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的—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 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 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1 根据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个交换经济中,存在着 n 种物品的供给,设 Si(i =1,2,…n)代表第 i 项物品的供给量,Pi 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 Di=D(P1,P2,…Pn)代表 第 i 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瓦尔拉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组均 衡价格(Pe),对于所有物品而言,Di(Pe)=Si?首先,瓦尔拉认为,各种物品的供求方程并不是 完全独立的,而是通过∑PiDi=∑PiSi 这一制约因素相互关联的。这一制约因素被称为“瓦尔 拉定律”,它表明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必定与总供给相等,因此,经济体系中的超额 需求总和为零,即∑PiDi-∑PiSi=0。其次,瓦尔拉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e)是通过某种试 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种过程被假定为代表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这一过程 中“拍卖人”在供求关系的调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通过“喊价”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市场 供求双方,以保证市场上不存在“虚假交易”,即在价格未达到均衡时所发生的交易。这样, 瓦尔拉体系就暴露出两个问题: (1)由于经济活动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拍卖人必须宣布各种物品的现期价格和远期 价格,因而必须假定拍卖人能够掌握完全的市场信息,并将各种信息无偿地、及时地传达给 交易者。结果在瓦尔拉体系中就完全排除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瓦尔拉体系基本上就 成了一个无时间概念的体系。 (2)由于排斥了不确定因素,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就会被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瓦 尔拉体系实际上成了一种物物交换的经济理论。 莱荣霍夫德等人认为,在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的两大基本差异中,不确定性问题是是最 重要的,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对货币的作用、交易者的行为等许多其他问题 的分析和结论。 1.针对瓦尔拉定律和瓦尔拉所提出的试探过程能够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观点,克洛 沃指出,在现代的货币经济中,有必要区分经济活动中的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名义需求是 指交易者能以现行价格购买和销售他们所想购买和销售的物品或劳务时的需求函数,它是以 计划销售总是能够实现这一假定为基础的,计划销售的实现保证了计划购买也总是能顺利进 行的。另—方面,“有效”一词则明确地考虑到计划可能落空这一事实,有效需求是指以实 际支付能力为支柱的需求,它是以当前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与计划销售的收 1 参阅凯恩斯:“就业的一般理论”,载《经济学季刊》[英]1937 年 2 月第 209——2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