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学 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必 须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貌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历史时期。 )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为了生存和 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那时人们 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 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 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最早使用“经 济”(o1K0Do〃1a)一词作为其论述家庭管理一书的名称。后来“政治经济学” ( Political Economy)一词中的“ Economy”这个词,就是由希腊文“ o /K o Do A /4” 演变而来的。这些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 元前4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4-15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 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在16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 着商品货币体系的扩大和贸易的频繁,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基于政 治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已开始把经济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历史上 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作 为书名的是法国中上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来田,他在1615年曾发表题名为“献给国王 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 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 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 结为攫取金银。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 世纪下半叶这200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 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 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 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 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
1 绪论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学 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必 须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貌。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历史时期。 (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为了生存和 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那时人们 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 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 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最早使用“经 济”(οικουομια)一词作为其论述家庭管理一书的名称。后来“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一词中的“Economy”这个词,就是由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α” 演变而来的。这些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前 404 年) 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 元前 4 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 世纪—19 世纪 60 年代)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 14—15 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 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在 16 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 着商品货币体系的扩大和贸易的频繁,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基于政 治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已开始把经济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历史上 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作 为书名的是法国中上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来田,他在 1615 年曾发表题名为“献给国王 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 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 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 结为攫取金银。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 15 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下半叶这 200 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 17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 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 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 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 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 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 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明显的体现了这种特征,在考察经济制度的同时侧重研究了 国财富增加的原因。李嘉图发挥了亚当·斯密某一方面的研究,即重点考察了国民收入的分 配机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也继承和发挥了亚当嘶密的学说 1830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推翻査理十世封建复 辟王朝的七月革命。这次革命也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在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说,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 的议会改革,标志着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 确立。1830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 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 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 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 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 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 宏观分析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0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 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 革被称为“边际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 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 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 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这个“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 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 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 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硏究 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 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 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这些边际主义者虽然根据19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变化情况,用数理 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但他们仍坚信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 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被称为新古典经济 理论 在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连续发生,这就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 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首先 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他们采用总量分 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了北欧经济学家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次 是熊彼特,他在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基础上,又在新历史学派 的多元历史观的影响下,运用“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三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等人,在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数量论。第四是美国经
2 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 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 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明显的体现了这种特征,在考察经济制度的同时侧重研究了一 国财富增加的原因。李嘉图发挥了亚当·斯密某一方面的研究,即重点考察了国民收入的分 配机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也继承和发挥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1830 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推翻查理十世封建复 辟王朝的七月革命。这次革命也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在 1832 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说,1830 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 1832 年英国 的议会改革,标志着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 确立。1830 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 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 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 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 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 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 宏观分析。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 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 革被称为“边际革命”。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 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 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 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这个“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 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 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 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研究 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 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 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这些边际主义者虽然根据 19 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变化情况,用数理 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但他们仍坚信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 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被称为新古典经济 理论。 在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连续发生,这就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 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首先 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他们采用总量分 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了北欧经济学家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次 是熊彼特,他在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基础上,又在新历史学派 的多元历史观的影响下,运用 “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三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等人,在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数量论。第四是美国经
济学家密契尔及其助手们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这个时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观 点和方法对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国民收入核算和统计的研究, 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所说:“如果没有国 民收入计算和近40年来对其他方面统计的革新和改造,当前的经验宏观经济学便是不可想 象的”1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世纪3080年代) 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 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 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根据30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情况,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书个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 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 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 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 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这种有效需求原理, 严厉地抨击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摈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产资本 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因此,《通论》的 出版,在西方被告誉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放弃了传统观点,追随凯恩斯,对凯恩斯的有效 需求原理进行注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通论》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20年左右的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却改变了凯恩斯主义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7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神情况标志着凯恩 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众多经济思潮和流派纷争的局面。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 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适应当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经济 服务,这不仅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和趋向,了解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 策和实际经济状况十分有益:而且,其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不同看法,对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对两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曾有一种流行的办法,将其划分为“政府干预”派和“自由 放任”派。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确实存在着主张“政 府干预”和主张“自由放任”这两种思潮的交替发展,了解这两种思潮的变迁,对研究当代 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有帮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划分,那就不妥当了。因为即使是同属于一 种思潮的经济学家,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而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 看到,同属于国家干预思潮的就有几个流派,而主张自由放任的流派则更多,而且,还有一 1托宾:《经济学文集·序言》,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79年,第10期,第76页
3 济学家密契尔及其助手们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这个时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观 点和方法对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国民收入核算和统计的研究, 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所说:“如果没有国 民收入计算和近 40 年来对其他方面统计的革新和改造,当前的经验宏观经济学便是不可想 象的”1。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世纪 30—80 年代) 在 l929—1933 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 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 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根据 30 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情况,于 1936 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书个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 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 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 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 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这种有效需求原理, 严厉地抨击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摈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产资本 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因此,《通论》的 出版,在西方被告誉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放弃了传统观点,追随凯恩斯,对凯恩斯的有效 需求原理进行注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通论》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 20 年左右的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却改变了凯恩斯主义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70 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神情况标志着凯恩 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众多经济思潮和流派纷争的局面。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 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适应当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经济 服务,这不仅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和趋向,了解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 策和实际经济状况十分有益;而且,其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不同看法,对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对两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曾有一种流行的办法,将其划分为“政府干预”派和“自由 放任”派。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确实存在着主张“政 府干预”和主张“自由放任”这两种思潮的交替发展,了解这两种思潮的变迁,对研究当代 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有帮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划分,那就不妥当了。因为即使是同属于一 种思潮的经济学家,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而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 看到,同属于国家干预思潮的就有几个流派,而主张自由放任的流派则更多,而且,还有一 1 托宾:《经济学文集·序言》,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79 年,第 10 期,第 76 页
些就不能简单地一定将其归属于某一种思潮,陈岱孙教授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 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l。 其实,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划分流派所依据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胡代光教授和历以宁教授在谈到“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派”时, 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 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家们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派别。”我们完全赞同把理论观点、分析 方法和政策主张的基本一致与否,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标准。依据这 个划分标准,应该怎样难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呢? 上面己分析过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思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因 此,当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众多派系纷争的局面,是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具体说来,这与以下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特别是在战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由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传播到美国去的过程中,在理 论与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他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年)、《经 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以及《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年)等著作中已为新古典综合派 奠定了某些基础。从4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学生萨缪尔森等人,就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 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 科书第一版,在1961年该书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并得到其 他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遭到其他反对派 的攻击,在1970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八版中,他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 经济学”。因此,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它在 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早年是凯恩斯的学生,后来又和他长期共事,过从甚密,在学 术观点上受到凯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自居,把美国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看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以琼·罗宾逊为主要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就是在50-60年代 同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在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凯恩斯学派 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凯恩斯学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认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码事。他门提出必须对凯恩斯的著作 重新加以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正面目。由于这些人原来都是属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 并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 派”。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也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他把剑桥学 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沦与他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 济理论体系 以上这四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恰巧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 用的某些条件。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 的“停滞膨胀”。这种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 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他自称是“凯恩斯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页 2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4 些就不能简单地一定将其归属于某一种思潮,陈岱孙教授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 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1。 其实,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划分流派所依据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胡代光教授和历以宁教授在谈到“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派”时, 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论观点上基本—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 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家们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派别。”2我们完全赞同把理论观点、分析 方法和政策主张的基本一致与否,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标准。依据这 个划分标准,应该怎样难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呢? 上面已分析过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思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因 此,当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众多派系纷争的局面,是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具体说来,这与以下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特别是在战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由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 4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传播到美国去的过程中,在理 论与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他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 年)、《经 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 年)以及《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 年)等著作中已为新古典综合派 奠定了某些基础。从 40 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学生萨缪尔森等人,就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 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于 1948 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 科书第一版,在 l961 年该书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并得到其 他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遭到其他反对派 的攻击,在 1970 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八版中,他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 经济学”。因此,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它在 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早年是凯恩斯的学生,后来又和他长期共事,过从甚密,在学 术观点上受到凯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自居,把美国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看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以琼·罗宾逊为主要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就是在 50—60 年代 同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在 6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凯恩斯学派 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凯恩斯学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认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码事。他门提出必须对凯恩斯的著作 重新加以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正面目。由于这些人原来都是属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 并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 派”。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也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他把剑桥学 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沦与他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 济理论体系。 以上这四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恰巧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 用的某些条件。自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 的“停滞膨胀”。这种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 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他自称是“凯恩斯 1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 页。 2 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 页
革命的反革命”。这个流派于5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开始出现,到7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 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以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 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它是在70年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自由 主义流派。这个新学派出现后,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萨缪尔森在1980年出版《经 济学》教科书第十一版中,曾把它与贷币学派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论战对手。第三,是和理性 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供给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 等人,该派由于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 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自30年代以来,一直著书立说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 形式的政府干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他是当代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是新自由主 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的足迹遍及当今西方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四大中心,即奥 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菜堡大学,并受到他们的推 崇。因此,他堪称当代西方各自由主义流派的精神领袖。第五,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罗 勃凯、艾哈德等人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该流派产生于30年代,在战后德国盛行,该派所 倡导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的国家经济学,因此,该派又被称为德国新自由主义 第六,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它是在60年代以来形成 的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该学派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 治决策领域,创立了政治决策理论,该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第七,是以美国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该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 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这一学派的两位主要 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 学界异军突起,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于使传统的经济研究和政 治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 3.一些产生于20—30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派,既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凯恩斯主义的 营垒,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属于反凯恩斯主义的营垒。这些独树一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首先是瑞典学派,它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它 曾先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运用总量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动态经济理论体 系,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等。该流派的成员都是瑞典和挪威的 经济学家,它主要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 视。其次,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他以独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而闻名于世。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的经济增长 沦、经济发展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们还将其理 沦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这两个新的学科分支。 此外,在50—60年代,还形成了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他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另树一帜。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经济 界的流行术语。 除了以上这三个非主流经济学派以外,还有两个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也反对新自由主义 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一,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该派形成于 50—60年代,近年来这一流派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俨然成了与新古典综合派、货币 学派相抗衡的一个重要流派。连萨缪尔森也把它看作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第三种挑战” 二,在60年代后期形成的激进经济学派。它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 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 1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3页
5 革命的反革命”。这个流派于 50 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开始出现,到 70 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 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以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 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它是在 70 年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自由 主义流派。这个新学派出现后,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萨缪尔森在 1980 年出版《经 济学》教科书第十一版中,曾把它与贷币学派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论战对手。第三,是和理性 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供给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 等人,该派由于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 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自 30 年代以来,一直著书立说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 形式的政府干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他是当代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是新自由主 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的足迹遍及当今西方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四大中心,即奥 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菜堡大学,并受到他们的推 崇。因此,他堪称当代西方各自由主义流派的精神领袖。第五,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罗 勃凯、艾哈德等人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该流派产生于 30 年代,在战后德国盛行,该派所 倡导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的国家经济学,因此,该派又被称为德国新自由主义。 第六,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它是在 60 年代以来形成 的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该学派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 治决策领域,创立了政治决策理论,该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获得了 1986 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第七,是以美国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该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 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这一学派的两位主要 代表人物在 90 年代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 学界异军突起,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于使传统的经济研究和政 治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 3.—些产生于 20—30 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派,既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凯恩斯主义的 营垒,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属于反凯恩斯主义的营垒。这些独树一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首先是瑞典学派,它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它 曾先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运用总量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动态经济理论体 系,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等。该流派的成员都是瑞典和挪威的 经济学家,它主要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 视。其次,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他以独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而闻名于世。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的经济增长 沦、经济发展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们还将其理 沦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这两个新的学科分支。 此外,在 50—60 年代,还形成了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他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另树一帜。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经济 界的流行术语。 除了以上这三个非主流经济学派以外,还有两个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也反对新自由主义 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一,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该派形成于 50—60 年代,近年来这一流派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俨然成了与新古典综合派、货币 学派相抗衡的一个重要流派。连萨缪尔森也把它看作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第三种挑战”1。 二,在 60 年代后期形成的激进经济学派。它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 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 1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