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出量产生的影响,只需求出超过4%的失业率给产出量造成的损失,再加上实际已达到 的产出额,便可得出“潜在的产出量”。若以g表示超过4%的失业率给产出量带来的损失 的百分比:让代表自然失业率,等于4%:a为系数,表示超过4%以上的失业率每增加1% 给产出量带来的损失(奥肯根据1947-1960年55个季度的统计资料,通过简单回归方程计 算出a=3);u表示实际上的失业率(假定为7%),则根据奥肯定律的计算公式 可以计算出产出量的损失率g=9%。如果知道实际产出量为1200亿美元,那么“潜在 产出量”为1200÷(100%-9%)=138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失业率高达7%,使产出量减 少了9%,即减少118亿美元 奧肯强调说,新的经济政策从注重一般性的经济扩张转移到强调实现“潜在产出量”具 有三点重大意义:①它注重消灭“潜在的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距(称为“奥肯差 距”);②它突出了经济增长问题;③以“潜在的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 最好办法 托宾在《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一书中,也对实现充分就业政策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断言 只有在政府的经济政策指导下,才能促使经济稳定的增长,摆脱经济衰退。为此,政府必须 实行充分就业的财政预算。在某一年份内,只要实际的产出量小于潜在的产出量,即使在经 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赤字财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使实际产出量达到潜在的 产出量,实现充分就业。托宾和奥肯提出的充分就业政策修改了原来只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 实行扩张性政策的观点,因而被称为“新经济学 由于肯尼迪总统采纳了托实和奥肯(两人均系总统经济顾问)的经济政策建议,在1960 年实行了削减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使生产和就业得到了恢复和增长。许多经济学家在当时都 认为,“新经济学”指明了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途径,奥肯也得意地说:“正是这种积 的策略,才是打开60年代持续扩张之门的钥匙。”1 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中长期的爬行的通货膨胀急剧加甚,并在1973-1974 年间陷入“停滞膨胀”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新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起了 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打开70年代通货膨胀加剧的“大门”的钥匙,于是,盛极一时的 新经济学”被陷入了困境,其呼声迅速地减弱了 为了对付70年代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新古典综合派转而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实现多种经济目标,即多种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的策略。其基本内容包括: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例如,用“松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优惠 减税、扩大政府支出)来鼓励投资,增加就业:;同时配合以“紧的”收缩性货币政策(控制 货币供给量)以防止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通货膨胀;再如,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和 扩大信贷规模的“松的”扩张性资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增加产量和就业;同时配合以“緊的” 收缩性财政政策(缩减政府支出等)来减轻总需求对市场的压力,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所谓“微观化”是指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 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微观化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不同的税收 方案,制订不间的税率,个别地调整征税的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的内部构成及政府对不同部 门的拨款等。微观化的货币政策包括规定不同的差别利息率。控制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信贷 条件和借款数量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可以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控制过程 中给经济带来较大的震动,使得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更为灵活有效。 3.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线和管制政策,防止货 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避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人 转引自黄范章“美国经济学家奥肯”,载《世界经济》1981年第10期,第74页
26 对产出量产生的影响,只需求出超过 4%的失业率给产出量造成的损失,再加上实际已达到 的产出额,便可得出“潜在的产出量”。若以 g 表示超过 4%的失业率给产出量带来的损失 的百分比;u~代表自然失业率,等于 4%;a 为系数,表示超过 4%以上的失业率每增加 1% 给产出量带来的损失(奥肯根据 1947—1960 年 55 个季度的统计资料,通过简单回归方程计 算出 a=3);u 表示实际上的失业率(假定为 7%),则根据奥肯定律的计算公式: g=a(u-u~) (1.25) 可以计算出产出量的损失率 g=9%。如果知道实际产出量为 1200 亿美元,那么“潜在 产出量”为 1200÷(100%-9%)=13l8 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失业率高达 7%,使产出量减 少了 9%,即减少 118 亿美元。 奥肯强调说,新的经济政策从注重一般性的经济扩张转移到强调实现“潜在产出量”具 有三点重大意义:①它注重消灭“潜在的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距(称为“奥肯差 距”);②它突出了经济增长问题;③以“潜在的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 最好办法。 托宾在《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一书中,也对实现充分就业政策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断言, 只有在政府的经济政策指导下,才能促使经济稳定的增长,摆脱经济衰退。为此,政府必须 实行充分就业的财政预算。在某一年份内,只要实际的产出量小于潜在的产出量,即使在经 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赤字财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使实际产出量达到潜在的 产出量,实现充分就业。托宾和奥肯提出的充分就业政策修改了原来只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 实行扩张性政策的观点,因而被称为“新经济学”。 由于肯尼迪总统采纳了托实和奥肯(两人均系总统经济顾问)的经济政策建议,在 1960 年实行了削减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使生产和就业得到了恢复和增长。许多经济学家在当时都 认为,“新经济学”指明了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途径,奥肯也得意地说:“正是这种积极 的策略,才是打开 60 年代持续扩张之门的钥匙。”1 但是,到了 6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中长期的爬行的通货膨胀急剧加甚,并在 1973—1974 年间陷入“停滞膨胀”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新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起了一 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打开 70 年代通货膨胀加剧的“大门”的钥匙,于是,盛极一时的 “新经济学”被陷入了困境,其呼声迅速地减弱了。 为了对付 70 年代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新古典综合派转而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实现多种经济目标,即多种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的策略。其基本内容包括: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例如,用“松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优惠、 减税、扩大政府支出)来鼓励投资,增加就业;同时配合以“紧的”收缩性货币政策(控制 货币供给量)以防止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通货膨胀;再如,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和 扩大信贷规模的“松的”扩张性资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增加产量和就业;同时配合以“紧的” 收缩性财政政策(缩减政府支出等)来减轻总需求对市场的压力,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 胀。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所谓“微观化”是指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 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微观化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不同的税收 方案,制订不间的税率,个别地调整征税的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的内部构成及政府对不同部 门的拨款等。微观化的货币政策包括规定不同的差别利息率。控制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信贷 条件和借款数量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可以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控制过程 中给经济带来较大的震动,使得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更为灵活有效。 3.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线和管制政策,防止货 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避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人 1 转引自黄范章“美国经济学家奥肯”,载《世界经济》1981 年第 10 期,第 74 页
力政策是指联邦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即通过就业指导和对劳动力的重新训练 促使青年和非熟练工人找到职业,尽量减少各种失业,扩大就业量 除此之外,新古典综合派还提岀了浮动汇率政策,对外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政策、消费 指导政策、能源政策、人口政策和农业政策等等。这些经济政策尽管在维护现代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毕竞不能根治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周 期性经济危机,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7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日益激烈的 抨击。面临这一形势,新古典综合派开始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理论,力图兼蓄并容更多的新观 点,以弥补本身的不足。1985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共同对《经济学》一书作了重大修 订,加强了对社会总供给的分析,介绍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等。但是,今后新古 典综合派是否能重新“雄距”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最终还得看它在解决80年代后期乃至本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重大问题中,究竟能起别多大的作用。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 本发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按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夫人 的说法,正处于一个智力高度增长的年代。由于“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各种新的学说和新 的学派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派之一,就是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 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 教,但他们的理论又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 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又因其中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籍属意大利,也被称为“英回- 意大利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渊源 1936年,凯思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但 是,凯思斯的经济学说只是为了解决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 现象而产生的,有着许多的局限性,例如:他使用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 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此外,他也没有讨论价值问题和收入 分配问题,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对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 汉森、萨缪尔森、索洛等人直接把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和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用来填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不足,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遭到了琼啰宾逊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 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曲解,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是冒 牌的凯恩斯主义。作为曾经和凯恩斯长时共事和密切合作过的剑桥同仁,他们认为,凯思斯 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经济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成果,虽然凯恩斯本人做得并不彻底, 这也正说明了从传统理论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的艰难性,即凯恩斯本人所说的“困难不在 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因此,新剑桥学派把凯恩斯作为和他们具有相同思想的开托者 以凯恩斯理论的正宗自居,要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1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27 力政策是指联邦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即通过就业指导和对劳动力的重新训练, 促使青年和非熟练工人找到职业,尽量减少各种失业,扩大就业量。 除此之外,新古典综合派还提出了浮动汇率政策,对外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政策、消费 指导政策、能源政策、人口政策和农业政策等等。这些经济政策尽管在维护现代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毕竟不能根治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周 期性经济危机,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70 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日益激烈的 抨击。面临这一形势,新古典综合派开始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理论,力图兼蓄并容更多的新观 点,以弥补本身的不足。1985 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共同对《经济学》一书作了重大修 订,加强了对社会总供给的分析,介绍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等。但是,今后新古 典综合派是否能重新“雄距”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最终还得看它在解决 80 年代后期乃至本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重大问题中,究竟能起别多大的作用。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本发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按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夫人 的说法,正处于一个智力高度增长的年代。由于“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各种新的学说和新 的学派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派之—,就是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 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 教,但他们的理论又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 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又因其中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籍属意大利,也被称为“英回- 意大利学派”。 一、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渊源 l936 年,凯思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但 是,凯思斯的经济学说只是为了解决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 现象而产生的,有着许多的局限性,例如:他使用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 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此外,他也没有讨论价值问题和收入 分配问题,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对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 汉森、萨缪尔森、索洛等人直接把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和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用来填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不足,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遭到了琼·罗宾逊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 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曲解,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是冒 牌的凯恩斯主义。作为曾经和凯恩斯长时共事和密切合作过的剑桥同仁,他们认为,凯思斯 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经济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成果,虽然凯恩斯本人做得并不彻底, 这也正说明了从传统理论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的艰难性,即凯恩斯本人所说的“困难不在 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1因此,新剑桥学派把凯恩斯作为和他们具有相同思想的开托者, 以凯恩斯理论的正宗自居,要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1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5 页
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 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篇文章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酿成了当 代西方经济学界有名的“两个剑桥之争”(或称“双桥之争”)。挑起争论的一方是以琼·罗 宾逊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应战的一方是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美国马萨诸塞州 剑桥市(即坎布里奇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经济学家。争论从资本测量问题开始, 涉及到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这场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理论 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包括分析方法问题、动态和静态问题、宏观和微观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以及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争论的最终结局是,新剑桥学派揭露和批判了新古典综合理论 体系中的一些逻辑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作为西方经济学界主流学派的地 位 新剑桥学派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的目的是为他们自己的新学说鸣锣开道。1956 年,两个剑桥争论开始后的第四年,琼·罗宾逊发表了她的《资本积累论》这部著作;同年, 剑桥大学的卡尔多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一文(英国《经济研究评沦》1955 -1956年卷第85-100页)。两人都从收入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这两个文献 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诞生。1956年5月11日,卡尔多应邀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北京大 学作了题为“从凯恩斯经济学看资本主义的演进”的讲演,第一次向中国经济学界阐述了他 的新剑桥学派经济思想。内此可见,新剑桥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是在与新古典综合 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凯恩斯的《通沦》一书。新剑桥学派师承了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 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他们十分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是《通论 第二十四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即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推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定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 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对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卡莱茨基在1933年发表 的“商业循环理论大纲”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资本主 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的作用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琼·罗宾逊对此十分推崇,认为“卡莱茨基所作的说明在 定程度上比他(指凯恩斯一一引者)更富于逻辑上的一贯性”1,因此,“卡莱茨基的论述 在某些方面是比凯恩斯的《通论》更为真正的‘通论’。”2 3.对新剑桥学派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是斯拉法。斯拉法于1960年发表了他近 30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拉法以其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 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提供了基 础,也为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提供了武器。新剑桥学派宣称要通过斯拉法 的理论返回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所以,该学派也往往被人称为 新李嘉图主义”。 二、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新剑桥学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成长起来的,琼·罗宾逊等人自命是凯恩斯经 济理论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派称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 1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页 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7页
28 1953 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 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篇文章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酿成了当 代西方经济学界有名的“两个剑桥之争”(或称“双桥之争”)。挑起争论的一方是以琼·罗 宾逊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应战的一方是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美国马萨诸塞州 剑桥市(即坎布里奇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经济学家。争论从资本测量问题开始, 涉及到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这场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理论 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包括分析方法问题、动态和静态问题、宏观和微观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以及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争论的最终结局是,新剑桥学派揭露和批判了新古典综合理论 体系中的一些逻辑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作为西方经济学界主流学派的地 位。 新剑桥学派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的目的是为他们自己的新学说鸣锣开道。1956 年,两个剑桥争论开始后的第四年,琼·罗宾逊发表了她的《资本积累论》这部著作;同年, 剑桥大学的卡尔多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文(英国《经济研究评沦》1955 ——l956 年卷第 85—100 页)。两人都从收入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这两个文献 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诞生。1956 年 5 月 11 日,卡尔多应邀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北京大 学作了题为“从凯恩斯经济学看资本主义的演进”的讲演,第一次向中国经济学界阐述了他 的新剑桥学派经济思想。内此可见,新剑桥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是在与新古典综合 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凯恩斯的《通沦》一书。新剑桥学派师承了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 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他们十分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是《通论》 第二十四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即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推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定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 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对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卡莱茨基在 1933 年发表 的“商业循环理论大纲”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资本主 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的作用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琼·罗宾逊对此十分推崇,认为“卡莱茨基所作的说明在 一定程度上比他(指凯恩斯——引者)更富于逻辑上的一贯性”1,因此,“卡莱茨基的论述 在某些方面是比凯恩斯的《通论》更为真正的‘通论’。”2 3.对新剑桥学派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是斯拉法。斯拉法于 1960 年发表了他近 30 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拉法以其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 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提供了基 础,也为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提供了武器。新剑桥学派宣称要通过斯拉法 的理论返回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所以,该学派也往往被人称为 “新李嘉图主义”。 二、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新剑桥学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成长起来的,琼·罗宾逊等人自命是凯恩斯经 济理论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派称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 1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63 页。 2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7 页
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原意的曲解和向旧理论的倒退和让步。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 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反映在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的前提方面。 经济学的方法论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他所处的世界的总的看法,新剑桥学派的方法沦有两 个显著的待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 析的方法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出发,认为在社会经济中每个人都追 求着本身的最大利益,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厂 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会在“看不见的手”一一市场机制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 经济资源进行生产和交换,最终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时,整个社会经济进入一种静态均 衡。当在分析中引入时间,考虑到投资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时,社会经济可能会在某种程度 上偏离原来的均衡位置,但经过调整它又会重新趋向一个新的均衡位置。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在于从均衡观转向历史 观”,打破了新古典理论均衡观对经济分析的束缚,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持点一一昨天与 明天的区别,强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过去是不可改变和逆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明 天发生的事是受今天行为的影响的,而今天的行为又是受过去的历史和对明天的预测支配 的:由于未来不可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大都只能依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严格 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存在的。罗宾逊指出:“一旦我们承认经济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历史是 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那么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为基础的均 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整个传统经济学都需要重新考虑。”1基于这种历史观,琼·罗宾逊非常 强调“不确定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 的真正本质是不确定性。”2例如,对有效需求、生产就业和收入水平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投资 规模之所以容易发生波动,就因为投资是联系现在经济与未来经济的纽带,它涉及到对未来 的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 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承袭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并把这些已经被 凯恩斯革命破除了的均衡概念更新恢复起来,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这完全是一种理论上的 倒退,也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庸俗化”,罗宾逊说:“就一个始终处在均衡状态的世界而言, 将来与过去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历史,也不需要凯恩斯。”3这实际上是指责新古典 综合派完全阉割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 由于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实行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 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新古典的微观理论仍然是适用的。所以他们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把资源最优配置作为经济学的主题;他们的整个分析仍旧以个人(经济人)作为出发点,不 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或把这些因素看作是分析中的外生变量,集中分析经济活动 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 新剑桥学派对这种忽视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新剑桥 学派认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阶级之间的经济 关系)等因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中都起着巨大作用。琼·罗宾逊和伊特韦尔在代表新剑 桥学派观点的经济学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分析方法时指出:“要包括在任何 种分析中的最根本因素是表明它要进行分析的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关 系。人类同物质世界的技术关系规定了人们过着的经济生活的条件,虽然人类社会(或就这 一点来说的动物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但技术条件并不 1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载《凯恩斯以后》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页。 2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载《凯恩斯以后》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页
29 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原意的曲解和向旧理论的倒退和让步。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 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反映在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的前提方面。 经济学的方法论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他所处的世界的总的看法,新剑桥学派的方法沦有两 个显著的待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 析的方法。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出发,认为在社会经济中每个人都追 求着本身的最大利益,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厂, 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会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 经济资源进行生产和交换,最终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时,整个社会经济进入一种静态均 衡。当在分析中引入时间,考虑到投资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时,社会经济可能会在某种程度 上偏离原来的均衡位置,但经过调整它又会重新趋向一个新的均衡位置。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在于从均衡观转向历史 观”,打破了新古典理论均衡观对经济分析的束缚,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持点——昨天与 明天的区别,强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过去是不可改变和逆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明 天发生的事是受今天行为的影响的,而今天的行为又是受过去的历史和对明天的预测支配 的;由于未来不可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大都只能依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严格 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存在的。罗宾逊指出:“一旦我们承认经济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历史是 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那么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为基础的均 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整个传统经济学都需要重新考虑。”1基于这种历史观,琼·罗宾逊非常 强调“不确定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 的真正本质是不确定性。”2例如,对有效需求、生产就业和收入水平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投资 规模之所以容易发生波动,就因为投资是联系现在经济与未来经济的纽带,它涉及到对未来 的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 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承袭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并把这些已经被 凯恩斯革命破除了的均衡概念更新恢复起来,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这完全是一种理论上的 倒退,也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庸俗化”,罗宾逊说:“就一个始终处在均衡状态的世界而言, 将来与过去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历史,也不需要凯恩斯。”3这实际上是指责新古典 综合派完全阉割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 由于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实行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 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新古典的微观理论仍然是适用的。所以他们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把资源最优配置作为经济学的主题;他们的整个分析仍旧以个人(经济人)作为出发点,不 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或把这些因素看作是分析中的外生变量,集中分析经济活动 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 新剑桥学派对这种忽视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新剑桥 学派认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阶级之间的经济 关系)等因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中都起着巨大作用。琼·罗宾逊和伊特韦尔在代表新剑 桥学派观点的经济学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分析方法时指出:“要包括在任何一 种分析中的最根本因素是表明它要进行分析的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关 系。人类同物质世界的技术关系规定了人们过着的经济生活的条件,虽然人类社会(或就这 一点来说的动物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但技术条件并不 1 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载《凯恩斯以后》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8 页。 2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 载《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6 页。 3 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载《凯恩斯以后》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9 页
能完全决定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因此,他们认为,“人类关系和工艺关系的相互作用是 经济分析的论题。”2这种强调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新剑桥学 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中。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恢复了李嘉图的 古典经济学,并与马克思的理论衔接了起来。 以上主要论述了新剑桥学派方法论的特点和对新古典综合派分析方法的批判。在整个经 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 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是完全信奉“萨伊定律”的,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 市场的自发调节,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的,经济总是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凯思斯在《通 论》一书中抨击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摒弃了新古典学派关于资本主义经济 对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但是,凯恩斯本人确实也说过:“实行 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即新古典 经济学——引文者注)还是对的。”3新古典综合派正是以此作为依据,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再度适用。罗宾逊对凯恩斯 的上述断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凯恩斯“考虑不充分的、完全与他的主要论点相反的意 见”4。她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在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的过程中, 使得“萨伊定律被轿揉造作地恢复了,并在它的掩护下,所有旧学说都偷偷地又回复过来了” 在投资与储蓄的分析中。新剑桥学派认为,“正统观念是以萨伊定律的说法为依据的 根据萨伊定律,储蓄量决定投资率。”6新古典学派正是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在仼何时候,储 蓄额总是一定的,只要通过利息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因而投资是由 储蓄支配的。凯恩斯的观点则相反,他认为投资和储蓄是由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 的,投资是由公司、企业家决定的,储蓄是由居民行为决定的。居民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 费需求的减少,从而减少了有效需求,减少了就业。只有增加投资,才能增加收入和就业, 从而使储蓄和投资在新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相等。新剑桥学派认为,根据凯恩斯的观点 不是储蓄支配投资,而是“储蓄不能不受投资量(增添设备和原材料的支出)的支配。储蓄 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化。在工人失业和生产设备利用不足的时候,投资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 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又增加储蓄。”7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只要根据居民的储蓄倾向 算岀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安排 足够的投资来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抛弃了凯 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基本论点.“回到了储蓄支配投资这种均衡世界,而微观理论也就 可以再滑进老槽了。”8 总之,在新剑桥学派看来,新古典综合派无论是在经济学方法论上还是在经济分析的理 论前提方面,都已背叛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琼·罗宾逊说,“在北美以及由北美向世界传播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2页。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8 5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8 6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5页 7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5页 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7页
30 能完全决定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1因此,他们认为,“人类关系和工艺关系的相互作用是 经济分析的论题。”2这种强调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新剑桥学 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中。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恢复了李嘉图的 古典经济学,并与马克思的理论衔接了起来。 以上主要论述了新剑桥学派方法论的特点和对新古典综合派分析方法的批判。在整个经 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 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是完全信奉“萨伊定律”的,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 市场的自发调节,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的,经济总是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凯思斯在《通 论》一书中抨击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摒弃了新古典学派关于资本主义经济 对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但是,凯恩斯本人确实也说过:“实行 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即新古典 经济学——引文者注)还是对的。”3新古典综合派正是以此作为依据,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再度适用。罗宾逊对凯恩斯 的上述断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凯恩斯“考虑不充分的、完全与他的主要论点相反的意 见”4。她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在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的过程中, 使得“萨伊定律被轿揉造作地恢复了,并在它的掩护下,所有旧学说都偷偷地又回复过来了” 5。 在投资与储蓄的分析中。新剑桥学派认为,“正统观念是以萨伊定律的说法为依据的, 根据萨伊定律,储蓄量决定投资率。”6新古典学派正是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在任何时候,储 蓄额总是一定的,只要通过利息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因而投资是由 储蓄支配的。凯恩斯的观点则相反,他认为投资和储蓄是由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 的,投资是由公司、企业家决定的,储蓄是由居民行为决定的。居民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 费需求的减少,从而减少了有效需求,减少了就业。只有增加投资,才能增加收入和就业, 从而使储蓄和投资在新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相等。新剑桥学派认为,根据凯恩斯的观点, 不是储蓄支配投资,而是“储蓄不能不受投资量(增添设备和原材料的支出)的支配。储蓄 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化。在工人失业和生产设备利用不足的时候,投资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 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又增加储蓄。”7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只要根据居民的储蓄倾向 算出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安排 足够的投资来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抛弃了凯 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基本论点.“回到了储蓄支配投资这种均衡世界,而微观理论也就 可以再滑进老槽了。”8 总之,在新剑桥学派看来,新古典综合派无论是在经济学方法论上还是在经济分析的理 论前提方面,都已背叛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琼·罗宾逊说,“在北美以及由北美向世界传播 1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71 页。 2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71 页。 3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322 页。 4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8 页。 5 琼·罗宾逊:“经济增长的年代”,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8 页。 6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65 页。 7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伟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65 页。 8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