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图1.3 (3)α=06(K=2.5),β=2,这时政府在各时期连续支出1美元,由于乘数和加速数 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呈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日益增大,称为发散性波功(或爆炸波)(见 图1.3(b)) (4)a=0.8(K=5),阝=4,这一场合,由于a和β的数值都很大,国民收入不再呈现 上下波动,而是以巨大的增长率猛烈增加,在第九个时期竞达12241.1216美元。这时,国民 收入也不向均衡水平收敛,随着时间急剧增加,最终极可能造成严重的通货膨局面(见图 1.4) 图1.4 “乘数-加速数原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抽象地谈论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从心理因素和纯粹技术因素方面来解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六、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 胀。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 有效需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其主要效应是使生产进一步扩大,不 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物价只会在生产扩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而逐 渐缓慢上升。但是,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旦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已得 到充分利用,产量无法进一步扩大,此时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引起物价 同比例上涨,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种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在于强制流通的纸币和信用 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以货币代表的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商品和 劳务的总供给量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按照这一理论, 需求过度和消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也不可能同时 并发 但是,5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种“需求拉动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 象,一方面失业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同时物价加也温和地持续上涨。为了解释
21 Yt Yt Yθ Yθ O t O t 图 1.3 (3)α=0.6(K=2.5),β=2,这时政府在各时期连续支出 1 美元,由于乘数和加速数 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呈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日益增大,称为发散性波功(或爆炸波)(见 图 1.3(b))。 (4)α=0.8(K=5),β=4,这一场合,由于 α 和 β 的数值都很大,国民收入不再呈现 上下波动,而是以巨大的增长率猛烈增加,在第九个时期竟达 l2241.1216 美元。这时,国民 收入也不向均衡水平收敛,随着时间急剧增加,最终极可能造成严重的通货膨局面(见图 1.4)。 Yt Yθ O t 图 1.4 “乘数-加速数原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抽象地谈论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从心理因素和纯粹技术因素方面来解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六、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 胀。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 有效需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其主要效应是使生产进一步扩大,不 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物价只会在生产扩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而逐 渐缓慢上升。但是,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旦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已得 到充分利用,产量无法进一步扩大,此时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引起物价 同比例上涨,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种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在于强制流通的纸币和信用 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以货币代表的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商品和 劳务的总供给量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按照这一理论, 需求过度和消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也不可能同时 并发。 但是,50 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种“需求拉动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 象,一方面失业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同时物价加也温和地持续上涨。为了解释
这一经济现象,力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既能保证充分就业,又能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新古 典综合派便将“菲利蒲斯曲线”引入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 这一曲线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作出选择,取得失业与 通货膨胀这两个祸害之间的平衡 在菲利蒲斯之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用“成本推进论”来解释失业与物价水平上涨并 存的现象,即认为,物价水平上涨是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水平)的上升造成的。工会 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上涨,由于这种物价上涨是由供给一方的 成本上升引起的,所以抑制货币总需求并不能阻止物价上升,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雇佣劳动 力,失业人数相应増加。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说过:“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 这就助成了一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l。 195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蒲斯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 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他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利 用数理统汁方法估算出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如图1.5所示) △W/W 12 10 U(%) 1234567891011 失业率 图1.5 这条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长彼消的互相替代关系。在一 定限度内,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就变得较高;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率的 增长就变得较低,其至成为负数。菲利蒲斯根据他的硏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要是能 保持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水平就会稳定;而如果保持2.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 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菲利蒲斯曲线岀笼后,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它纳入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 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此长彼 消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 价水平上涨。从图1.6可以看出,两个纵坐标分别代表通货膨胀率和工资变比率,横坐标代 表失业率,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蒲斯曲线表明,失业率较高时,工资上升率和通货 膨胀率都较低;失业率较低时,工资上升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高。萨缪尔森和索洛根据美国 60年代以前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要满足充分就业(使失业率保 持在3%或以下)通货膨胀率就必定要保持在4-5%的水平 △W/W 通6 9工 1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申书馆1963年版刂第502页
22 这一经济现象,力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既能保证充分就业,又能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新古 典综合派便将“菲利蒲斯曲线”引入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 这一曲线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作出选择,取得失业与 通货膨胀这两个祸害之间的平衡。 在菲利蒲斯之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用“成本推进论”来解释失业与物价水平上涨并 存的现象,即认为,物价水平上涨是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水平)的上升造成的。工会 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上涨,由于这种物价上涨是由供给一方的 成本上升引起的,所以抑制货币总需求并不能阻止物价上升,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雇佣劳动 力,失业人数相应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说过:“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 这就助成了—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1。 1958 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蒲斯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l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 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他根据英国 1861—1957 年的统计资料,利 用数理统汁方法估算出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如图 1.5 所示)。 ∆W/W 12 10 8 6 4 2 0 -2 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失业率 图 1.5 这条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长彼消的互相替代关系。在一 定限度内,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就变得较高;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率的 增长就变得较低,其至成为负数。菲利蒲斯根据他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要是能 保持 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水平就会稳定;而如果保持 2.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 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菲利蒲斯曲线出笼后,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它纳入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 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此长彼 消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 价水平上涨。从图 1.6 可以看出,两个纵坐标分别代表通货膨胀率和工资变比率,横坐标代 表失业率,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蒲斯曲线表明,失业率较高时,工资上升率和通货 膨胀率都较低;失业率较低时,工资上升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高。萨缪尔森和索洛根据美国 60 年代以前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要满足充分就业(使失业率保 持在 3%或以下)通货膨胀率就必定要保持在 4—5%的水平。 ∆P/P ∆W/W 7 通 6 9 工 1 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502 页
货5 8资 膨胀率 7上 5率 -11234567892失业率 图16 新古典综合派根据菲利蒲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可 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蒲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 货膨胀率三者间进行选择。例如,找出通货膨胀的“关键点”(超过该点通货膨胀将无法控 制)和失业率的“关键点”(低于该点工资增长率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而在一定 范围内选择社会经济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组合。 60年代末期,特别是到了70年代以后,资本它义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不断 增高,最终酿成了“停滞膨胀”的局面。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和同失业率的并发症,使得菲利 蒲斯曲线的位置大幅度地向右上方移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感到菲利蒲斯曲线已不能成为资 产阶级政府实行需求的理论依据了,连原先最积极地炮制英国“菲利蒲斯曲线”的萨缪尔森 也不得不改变腔调,向当时的福持总统建议:“不要听顾问的那种话,说什么失业率提高到 6%,并保持这样的失业率两年,就能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70年代余下的年份中不超过3% 或4%”1当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们认识到靠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需求分析和菲利蒲 斯曲线已经无法解释“停滞膨胀”问题时,他们提出,必须运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 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而对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在运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问题方面,新古典综合 派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以下三种是比较主要的理论 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这主要是华尔特·海勒提出的看法。根据海勒的解 释,个别生产部门供给异常同价格变化,是引起停滞膨胀的主要原因。例如,70年代世界 生的石油危机一一石油供给的严重短缺和石油价格的猛涨一一推动了各国通货膨胀日益严 重,但是通货膨胀不但没有促使有关部门的生产扩大从而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使一些 与石油有关的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结果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经 济陷入了停滞膨胀的困境。海勒说:“1973-1974年的通货膨胀有一半以上要归因于粮食 一燃料价格膨胀”,“正是食品、燃料和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地急剧上涨—一伴随着工资和物 价向下的刚性一一构成揭开当前的停滞膨胀毛病的秘密的线索。”2他提醒道:“这些关于石 油价格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的重要见解适合于经济学家在分清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鉴 别适当的对策等方面所作的颇为广泛的努力。”3 2.用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的是萨缪尔森。他指出,由于国家福 利制度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资产阶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 部分并不是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而是用于各种福利支出。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利于刺 激生产扩张和供给增加。福利支出像失业津贴之类的政府转移支付(意指这种支付并没有使 接受者提供相应的劳务和商品),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 1[美]《新闻周刊》,1974年9月30日。 2海勒:“经济学对在哪里”,载《现代外国经济学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65、4 3同上,第469-470页
23 货 5 8 资 膨 4 7 上 胀 3 6 涨 率 2 5 率 1 4 U(%) 0 3 -1 1 2 3 4 5 6 7 8 9 2 失业率 -2 1 -3 0 图 1.6 新古典综合派根据菲利蒲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可 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蒲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 货膨胀率三者间进行选择。例如,找出通货膨胀的“关键点”(超过该点通货膨胀将无法控 制)和失业率的“关键点”(低于该点工资增长率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而在一定 范围内选择社会经济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组合。 60 年代末期,特别是到了 70 年代以后,资本它义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不断 增高,最终酿成了“停滞膨胀”的局面。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和同失业率的并发症,使得菲利 蒲斯曲线的位置大幅度地向右上方移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感到菲利蒲斯曲线已不能成为资 产阶级政府实行需求的理论依据了,连原先最积极地炮制英国“菲利蒲斯曲线”的萨缪尔森 也不得不改变腔调,向当时的福持总统建议:“不要听顾问的那种话,说什么失业率提高到 6%,并保持这样的失业率两年,就能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 70 年代余下的年份中不超过 3% 或 4%。”1当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们认识到靠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需求分析和菲利蒲 斯曲线已经无法解释“停滞膨胀”问题时,他们提出,必须运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 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而对 70 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在运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问题方面,新古典综合 派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以下三种是比较主要的理论: 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这主要是华尔特·海勒提出的看法。根据海勒的解 释,个别生产部门供给异常同价格变化,是引起停滞膨胀的主要原因。例如,70 年代世界 生的石油危机——石油供给的严重短缺和石油价格的猛涨——推动了各国通货膨胀日益严 重,但是通货膨胀不但没有促使有关部门的生产扩大从而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使一些 与石油有关的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结果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经 济陷入了停滞膨胀的困境。海勒说:“1973—1974 年的通货膨胀有—半以上要归因于粮食— —燃料价格膨胀”,“正是食品、燃料和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地急剧上涨——伴随着工资和物 价向下的刚性——构成揭开当前的停滞膨胀毛病的秘密的线索。”2他提醒道:“这些关于石 油价格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的重要见解适合于经济学家在分清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鉴 别适当的对策等方面所作的颇为广泛的努力。”3 2.用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的是萨缪尔森。他指出,由于国家福 利制度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资产阶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一 部分并不是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而是用于各种福利支出。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利于刺 激生产扩张和供给增加。福利支出像失业津贴之类的政府转移支付(意指这种支付并没有使 接受者提供相应的劳务和商品),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 1 [美]《新闻周刊》,1974 年 9 月 30 日。 2 海勒:“经济学对在哪里”,载《现代外国经济学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465、4 页。 3 同上,第 469-470 页
作。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中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 期物价不下跌,甚至促使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从而形成停滞膨 胀。他认为:“当前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就在于混合经济的本身性质,而现今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正是混合经济。”1由于混合经济中国家大量的福利开支,使得“这 一制度即使发生了经济停滞的情形,失业也不会像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产生压低物 价水平的力量。”2 3.微观的市场结构特征,提出这一看法的主要是托宾和杜生贝里。托宾在1972年发表 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提出了“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点,用市场结构的 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这一解释被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是现代凯恩斯主 义在停滞膨胀理论方面的一个“突破”。托宾认为,劳工市场的均衡(既无失业又无空位, 劳工的供求一致)是极少见的情形,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态的。他指 出:“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补充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什 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托宾断定,“在任何独自的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分的总和。即均衡成 分和失衡成分。”4所谓失衡是指劳工市场上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即空位和失业的存 在。就失衡成分而言,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移 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态中,失业对货 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就必然会发生下列情 况 (1)每个连续失业增量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有着愈来愈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失业同 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减低,从而使得物价仍旧上涨 (2)在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化 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为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 (3)甚至当空位总额至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分散性和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平常的失衡成分也将确实会存在。通常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时,劳工市场供求达到 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均衡状态。托宾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经济实际状 况的,他说:“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零通货膨胀 需要失业多于空位。”5根据托宾的看法,如果不是失业多于空位,那么,劳工市场上以过度 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便会促使货币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涨,即不会存在零通货膨胀 杜生贝里在托宾的基础上对劳工市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 一文中指出,劳上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工有不同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劳工的供 给和对劳动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就必然出现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 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 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这样,失业与工作空位的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 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因此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就又转化为失业与 通货膨胀的并发症。此外。杜生贝里还对个别劳工市场与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关系作了分析。 他认为,个别劳工市场上工作空位的存在,也会带动所有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水干的提高, 从而必然推动整个经济中发生通货膨胀 1萨缪尔森:“世界范围的停滞膨胀”,载D·默米尔斯坦因主编《经济学:主流派论文与激进派的批评》 976年,第253页 2“经济预测家的理论失去了作用”,《商业周刊》,1974年6月29日。 3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7页
24 作。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中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 期物价不下跌,甚至促使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从而形成停滞膨 胀。他认为:“当前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就在于混合经济的本身性质,而现今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正是混合经济。”1由于混合经济中国家大量的福利开支,使得“这 一制度即使发生了经济停滞的情形,失业也不会像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产生压低物 价水平的力量。”2 3.微观的市场结构特征,提出这一看法的主要是托宾和杜生贝里。托宾在 1972 年发表 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提出了“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点,用市场结构的 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这一解释被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是现代凯恩斯主 义在停滞膨胀理论方面的一个“突破”。托宾认为,劳工市场的均衡(既无失业又无空位, 劳工的供求一致)是极少见的情形,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态的。他指 出:“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补充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什 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3 托宾断定,“在任何独自的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分的总和。即均衡成 分和失衡成分。”4所谓失衡是指劳工市场上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即空位和失业的存 在。就失衡成分而言,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移 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态中,失业对货 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就必然会发生下列情 况: (1)每个连续失业增量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有着愈来愈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失业同 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减低,从而使得物价仍旧上涨。 (2)在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化 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为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 (3)甚至当空位总额至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分散性和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平常的失衡成分也将确实会存在。通常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时,劳工市场供求达到一 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均衡状态。托宾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经济实际状 况的,他说:“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零通货膨胀 需要失业多于空位。”5根据托宾的看法,如果不是失业多于空位,那么,劳工市场上以过度 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便会促使货币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涨,即不会存在零通货膨胀。 杜生贝里在托宾的基础上对劳工市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 一文中指出,劳上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工有不同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劳工的供 给和对劳动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就必然出现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 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 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这样,失业与工作空位的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 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因此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就又转化为失业与 通货膨胀的并发症。此外。杜生贝里还对个别劳工市场与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关系作了分析。 他认为,个别劳工市场上工作空位的存在,也会带动所有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水干的提高, 从而必然推动整个经济中发生通货膨胀。 1 萨缪尔森:“世界范围的停滞膨胀”,载 D·默米尔斯坦因主编《经济学:主流派论文与激进派的批评》 1976 年,第 253 页。 2 “经济预测家的理论失去了作用”,《商业周刊》,1974 年 6 月 29 日。 3 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277 页。 4 同上。 5 同上,第 279 页
七、经济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 的“需求管理”思想一直是美国历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所谓“需求管理 就是由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的和适度的调 节,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作为需求管理对象的主要经济变量有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出口 等。需求管理的任务就是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设法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这些经济变量的 变化,使社会经济的总产量或总收入水平符合政府的意图。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主要是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汉森认为:“经济停滞不是用自动调节的教条所能解决的。解决的办法是大大地扩大民主政 府的作用,但当起维持充分就业的作用。”政府要实现这一职责,就必须将财政政策作为“ 种平伏私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调节工具。”2据此,汉森提出,政府在确定预算时,不能把 平衡财政收支作为准则,而是要按照私人支出(消费和投资)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 私人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总额保持在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新方典综合派以此所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政府财政支 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要压缩政府 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造成财政盈余,使两个时期的财政亏盈 相互补偿。所谓补偿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 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及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 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投资及社会总需求。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防止 了严重的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但由于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时期,传统的预算平衡仍占据支 配地位,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还出现过两次经济危机。从1953-1960年,由于艾森豪威 尔总统采纳了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达 2.5%,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为了克服50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进一步提高就业量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新古 典综合派的托宾和阿瑟·奥肯等人在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提出了“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 和“充分就业预算”这两个新概念,企图使人们注意到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长期水平必须 与充分就业增长轨道保持一致3。 奧肯认为,在6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运用,都是采用“救火”的策略, 即只是随着经济循环出现危急情况并已发岀警报时,才利用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来实行审慎 的刺激或抑制,而在平时,则似乎还是正统规则(预算平衡)占支配地位。因此,从战后至 60年代初,除了个别时期(如朝鲜战争的刺激)达到或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外,绝大多数年 份美国并未达到充分就业。奥肯说,“正是针对着这种情况,才在60年代重新制订广经济政 策的策略”,这一策略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只是以经济是否在扩张,而是以经济是否已 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力,作为判断经济表现的标准。”4 奧肯通过著名的“奥肯定律”阐述了充分就业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根据奥肯的研究,社 会经济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产出量”,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生产总值。估计“潜在 的产出量”的方法,是将它与失业率联系起来,把失业率作为一个变量,代表由于资源闲置 2转明自(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断社132年1,第13页 3参阅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页。 转引自黄范章“美国经济学家奥背”,载《世界经济》1981年第10期,第74页
25 七、经济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 的“需求管理”思想一直是美国历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所谓“需求管理”, 就是由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的和适度的调 节,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作为需求管理对象的主要经济变量有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出口 等。需求管理的任务就是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设法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这些经济变量的 变化,使社会经济的总产量或总收入水平符合政府的意图。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50 年代,新古典综合派主要是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汉森认为:“经济停滞不是用自动调节的教条所能解决的。解决的办法是大大地扩大民主政 府的作用,但当起维持充分就业的作用。”1政府要实现这一职责,就必须将财政政策作为“一 种平伏私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调节工具。”2据此,汉森提出,政府在确定预算时,不能把 平衡财政收支作为准则,而是要按照私人支出(消费和投资)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 私人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总额保持在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新方典综合派以此所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政府财政支 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要压缩政府 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造成财政盈余,使两个时期的财政亏盈 相互补偿。所谓补偿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 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及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 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投资及社会总需求。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防止 了严重的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但由于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时期,传统的预算平衡仍占据支 配地位,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还出现过两次经济危机。从 1953—1960 年,由于艾森豪威 尔总统采纳了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达 2.5%,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为了克服 50 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进一步提高就业量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新古 典综合派的托宾和阿瑟·奥肯等人在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提出了“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 和“充分就业预算”这两个新概念,企图使人们注意到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长期水平必须 与充分就业增长轨道保持一致3。 奥肯认为,在 60 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运用,都是采用“救火”的策略, 即只是随着经济循环出现危急情况并已发出警报时,才利用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来实行审慎 的刺激或抑制,而在平时,则似乎还是正统规则(预算平衡)占支配地位。因此,从战后至 60 年代初,除了个别时期(如朝鲜战争的刺激)达到或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外,绝大多数年 份美国并未达到充分就业。奥肯说,“正是针对着这种情况,才在 60 年代重新制订广经济政 策的策略”,这一策略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只是以经济是否在扩张,而是以经济是否已 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力,作为判断经济表现的标准。”4 奥肯通过著名的“奥肯定律”阐述了充分就业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根据奥肯的研究,社 会经济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产出量”,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生产总值。估计“潜在 的产出量”的方法,是将它与失业率联系起来,把失业率作为一个变量,代表由于资源闲置 1 转引自《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33 页。 2 转引自《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33 页。 3 参阅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13 页。 4 转引自黄范章“美国经济学家奥肯”,载《世界经济》1981 年第 10 期,第 7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