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初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集体备课卡(年级:2012学科:语文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把 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教学重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执教人 改方案 1.作家作品简介 只记文常 2.什么是象征手法?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 这样想的 4.导语 (理解,笔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记) 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一一白杨树,在精湛的艺 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膩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 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 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新授课 小组合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完成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 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 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 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 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 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思考所 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鬟问题,举 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义/手发言) 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 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 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
长山初中 2011-2012 学年度上学期集体备课卡(年级: 2012 学科: 语文 )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把 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教学重点: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什么是象征手法?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 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 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 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 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 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二、新授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 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4 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 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 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 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 7、8 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 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 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 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 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 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 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 识记文常 (理解,笔 记) (小组合 作,完成分 段) (思考所 提问题,举 手发言)
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 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 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 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 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朗读课 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文,勾画词 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句) 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 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 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 “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 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 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 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 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 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 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识记文常和词意。 第二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 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 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正课 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 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 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 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 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 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 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 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感情朗
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 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 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 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 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 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 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 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 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 “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 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 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 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 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 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 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 1、 2、3 小题。 2.识记文常和词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 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 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 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 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 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 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 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 7 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 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 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 (朗读课 文,勾画词 句) (感情朗
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读)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思考所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 提问题,举 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手发言)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 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 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 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 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 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 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 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 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 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 “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 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 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呻”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 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一黄土高原。这 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 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 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学反思: 课文朗读还不够,象征手法还要更深入。学生作文中明显未掌握这种手法的运用。教师还要多 指导。 2.囚绿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 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 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 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 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 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 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 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 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 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 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 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 “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 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 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 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 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 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 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 本。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背诵第五自然段。 读) (思考所 提问题,举 手发言) 教学反思: 课文朗读还不够,象征手法还要更深入。学生作文中明显未掌握这种手法的运用。教师还要多 指导。 2.囚绿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 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难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执教人 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 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学生板 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书课题)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象 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 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他后来把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绿释放了 他对绿充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满了思念 2、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因绿一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速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勾画好词 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哪感情 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佳句 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 “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 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语表达: 赞绿 五、研读“囚綠”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 2、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指名朗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读文中有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关语句)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思考, 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勾画) 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满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论,发言) 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 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 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 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 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 (谈自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难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 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 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 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 (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 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 1-7 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 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 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 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 “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 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 8-11 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 2、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 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 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 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 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 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 12-13 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 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 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 年 4 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 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 (学生板 书课题) 因为他爱 绿 他后来把 绿释放了 他对绿充 满了思念 速读课文, 勾画好词 佳句,感情 朗读 口语表达: 赞绿 (指名朗 读文中有 关语句) (思考, 勾画) (学生讨 论,发言) (谈自己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的感悟) 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积极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 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一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 咏物抒情 教学反思 设问较好,学生基本能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但对于背景介绍较少,学生缺乏对时代的了解。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老师作适时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伟大人物生活的另一面,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执教人 修改方 预习 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了解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 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阿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 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 14 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 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 明 咏 物 抒 情 的感悟) (积极思 考) 教学反思: 设问较好,学生基本能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但对于背景介绍较少,学生缺乏对时代的了解。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老师作适时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伟大人物生活的另一面,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 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预习 二、 导入 1. 作者简介。 2. 导语。 2004 年 2 月 4 日是邓颖超诞辰 100 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 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 1988 年 4 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