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2011-12-2319:01:24) 转载V 标签 分类:中考复习指导 文言文精选 教育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 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 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 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 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 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 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 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 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 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 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 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 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 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2011-12-23 19:01:24) 转载▼ 标签: 课外文言文精选 教育 分类: 中考复习指导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 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 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 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 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 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 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 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 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 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 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 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 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 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 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 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 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 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 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 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 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 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 “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 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 “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五、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 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 浮梁:浮桥。2 维:系,连结。3 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 真 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 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 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 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 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 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 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 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 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 “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 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 “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五、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 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
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 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 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 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 殴打了宦官。 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六、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 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 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 髙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 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 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 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 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 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 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七、樊重树木
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 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 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 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 殴打了宦官。 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六、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 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 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 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 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 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 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 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 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 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七、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 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 如树木。”此之谓也。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 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 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 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八、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 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是让 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 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 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 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 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 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 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启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 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九、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 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 早来!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 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 如树木。”此之谓也。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 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 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 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八、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 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是让 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 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 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 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 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 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 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启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 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九、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 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 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 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 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 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 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 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 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 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 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 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 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张良的优秀品质:恪守诺言,虚心求教 十、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 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 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 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 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 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 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 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 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 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 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 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 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 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 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 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 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 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 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张良的优秀品质:恪守诺言,虚心求教 十、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 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 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 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 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 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 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 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 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