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专题一—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 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枃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 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 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岀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
暑假专题——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 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 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 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 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 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
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 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 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 1.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 或事物。 2. 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 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 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物。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2)拟人。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四)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修 辞方式。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燕山 雪花大如席。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可是 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心眼小的跟针鼻似的 3.运用夸张需要注意 ①夸张不是浮夸,要有现实生活基础。如下面的夸张就不合情理: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三)比拟 1.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 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 种类 (1)拟物。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2)拟人。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四)夸张 1. 概念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修 辞方式。 2. 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燕山 雪花大如席。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可是 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心眼小的跟针鼻似的。 3. 运用夸张需要注意 ①夸张不是浮夸,要有现实生活基础。如下面的夸张就不合情理: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五)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 轻根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并列性排比。从几个方面表达一个事物,一种思想,句间呈并列关系。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承接性排比。各排比项先后有序,相互承接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五)对偶 1. 概念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 种类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 轻根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六)排比 1. 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 种类 (1)并列性排比。从几个方面表达一个事物,一种思想,句间呈并列关系。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承接性排比。各排比项先后有序,相互承接
如: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一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 问心无愧的一生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 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 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 肯定。如:①就说蒋祝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 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课堂练习: 1.以下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D A.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B.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D] 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如: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 问心无愧的一生。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 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 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 肯定。如:①就说蒋祝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 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二、课堂练习: 1. 以下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 D ] A.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B.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C.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D ] A. 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 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D.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