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专题一一议论文阅读 重点、难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把握论点 3.分析论据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有哪些呢? 把握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那么怎样准确寻找或归 纳中心论点呢?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 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 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 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阅读过程中,我们凭 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 步验证。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概括时可适 当借用文中的词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求准确完整 、分析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 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 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 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 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004年北京 朝阳卷,《谈读书》第3题:“请概括第三段的事例,并说明其作用。”答此题时,不是单纯 的简介事件,而要围绕论点概括出格雷夫人读书的乐趣 3、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 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2004年北京丰台区卷《谦虚与虚伪》的第4题:概括康有为的 事例,并说明其作用。这道题只答出康有为在学术上无建树,用来证明“有的人永远自我感 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就可以。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 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 说服力强。例如2004年黑龙江卷《成功》第4题:“请为本文补写一个关于勤奋的名人事例
1 暑假专题——议论文阅读 重点、难点: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 把握论点 3. 分析论据 4.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有哪些呢? 一、把握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那么怎样准确寻找或归 纳中心论点呢?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 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 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 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阅读过程中,我们凭 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 一步验证。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概括时可适 当借用文中的词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求准确完整。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为: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 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 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 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 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004 年北京 朝阳卷,《谈读书》第 3 题:“请概括第三段的事例,并说明其作用。”答此题时,不是单纯 的简介事件,而要围绕论点概括出格雷夫人读书的乐趣。 3、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 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2004 年北京丰台区卷《谦虚与虚伪》的第 4 题:概括康有为的 事例,并说明其作用。这道题只答出康有为在学术上无建树,用来证明“有的人永远自我感 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就可以。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 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 说服力强。例如 2004 年黑龙江卷《成功》第 4 题:“请为本文补写一个关于勤奋的名人事例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四种: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下面,我们通过做几篇阅读文章来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知识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 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 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 德一一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 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 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 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 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 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 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 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 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 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 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 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 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 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 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 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 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 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 变得更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开头讲述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 2
2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四种: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下面,我们通过做几篇阅读文章来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知识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 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 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 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 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 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 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 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 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 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 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 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 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 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 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 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 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 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 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 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 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 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 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 变得更美。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讲述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实例说明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请根据实例,分别用8个字概 括他们的美德 周恩来: 李世 秦始 4.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表现了宽容的美德,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在下面。 5.第③段中为什么举慈禧太后的例子? 6.第⑤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要说明什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请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妺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 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 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 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 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 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 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 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 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 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 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 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 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 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
3 3. 文中用实例说明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请根据实例,分别用 8 个字概 括他们的美德。 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世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表现了宽容的美德,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③段中为什么举慈禧太后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⑤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要说明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3 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请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 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 年至 1843 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 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 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 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 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 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 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 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 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 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 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 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 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
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 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 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 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 从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 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美的断想 线,有曲线和直线之分。曲线很复杂,而直线却是最简明、最理想化的。因此,我曾 度向往直线,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一直前行”。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 有的,而曲线却是无所不在。后来,我终于明白: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那一条条的曲线, 有弯曲,有转折,能引导你的视线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思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的。 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雄伟的山峰,是由曲线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 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曲线是美丽 曲线的美,在于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 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 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①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②司马迁受宫刑,在痛 苦的煎熬中,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一—《史记》。③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 乐生命的结東,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④张海 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⑤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 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⑥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 暗花明时的欣喜!
4 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 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 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 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4 题。 美的断想 线,有曲线和直线之分。曲线很复杂,而直线却是最简明、最理想化的。因此,我曾一 度向往直线,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一直前行”。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 有的,而曲线却是无所不在。后来,我终于明白: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那一条条的曲线, 有弯曲,有转折,能引导你的视线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思……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的。 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雄伟的山峰,是由曲线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 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曲线是美丽 的。 曲线的美,在于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 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 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①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②司马迁受宫刑,在痛 苦的煎熬中,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③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 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④张海 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⑤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 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⑥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 暗花明时的欣喜!
谁能说曲线不美呢? 1.写出本文的论点 2.文中说“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这里的“直线”应如何理解? 3.请用“‖”在下列序号中为第八段文字划分层次 ④⑤⑥ 4.读了此文,你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 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 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 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 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 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 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 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 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 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 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 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 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 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丛来不盼得到一丝回报。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 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 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
5 谁能说曲线不美呢? 1. 写出本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这里的“直线”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在下列序号中为第八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 读了此文,你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80 字左右)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5 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 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 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 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 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 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 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 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 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 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 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 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 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一样, 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 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 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