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专题一一正确使用成语 【知识要点】 成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 自己的语言简洁而具有表现力。 正确使用成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成语的“语性” 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 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例“风云人物”(指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 于一个名词的用法:“风卷残云”(喻一股力量将东西一扫而光),它相当于一个动词的用法 “风调雨顺”(指适宜农事的自然条件或有利的客观条件),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坚持以“古”训古 成语中的多数出于古代典籍,自有它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义来推断它,否 则,必然造成使用错误。如有同学看到“求全责备”的“责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批 评指责”的意思,便大错特错了 3.注意追根求源 有些同学一见到某个成语,就望文生义,而不去深究它的本来意思,因而对有些成语造 成错解错用。比如:一见到“不刊之论”,就认为指水平低而不能刊登;一看“万人空巷 就认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 4.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与正确使用实词一样,意思差别大的成语一般不会彼此误用,造成误用的大多是彼此相 近的成语。至于如何辨析近义成语,与同义实词的辨析方法相同。比如:“每下愈况”和“每 况愈下”,前者指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事物的真实情况:后者指情况越来越坏。 “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前者指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是褒义词:后者形容做事无 法无天,是贬义词 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①望文生义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
暑假专题——正确使用成语 【知识要点】 成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 自己的语言简洁而具有表现力。 正确使用成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成语的“语性” 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 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例“风云人物”(指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 于一个名词的用法;“风卷残云”(喻一股力量将东西一扫而光),它相当于一个动词的用法; “风调雨顺”(指适宜农事的自然条件或有利的客观条件),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 坚持以“古”训古 成语中的多数出于古代典籍,自有它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义来推断它,否 则,必然造成使用错误。如有同学看到“求全责备”的“责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批 评指责”的意思,便大错特错了。 3. 注意追根求源 有些同学一见到某个成语,就望文生义,而不去深究它的本来意思,因而对有些成语造 成错解错用。比如:一见到“不刊之论”,就认为指水平低而不能刊登;一看“万人空巷” 就认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 4. 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与正确使用实词一样,意思差别大的成语一般不会彼此误用,造成误用的大多是彼此相 近的成语。至于如何辨析近义成语,与同义实词的辨析方法相同。比如:“每下愈况”和“每 况愈下”,前者指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事物的真实情况;后者指情况越来越坏。 “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前者指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是褒义词;后者形容做事无 法无天,是贬义词。 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①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
语素有生僻的古义,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极易出错。例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误解为看不到 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而错用) ②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把握不准,就会扩大使用的范围或 误作他用。如 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鬓花。(“豆蔻年华” 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③轻重失度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较重,需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度的成语, 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日理万机”常 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用在李老师身上大词小用) ④褒贬颠倒从感情色彩上,成语有褒、中、贬之分,使用中不加明辨,容易造成褒词 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如 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 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 ⑤功能混乱成语因其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 加以准确把握。如 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把形容词误用作及 物动词使用) ⑥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 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 虚,表示对人的敬意,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⑦逻辑脱节使用成语应切合词句所陈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陈述的话题 就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脱节。如 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成语侧重于 条理性”,而陈述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二者缺乏语意联系) ⑧词意重复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 与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让人看不
语素有生僻的古义,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极易出错。例: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误解为看不到 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而错用) ②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把握不准,就会扩大使用的范围或 误作他用。如: 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 22 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鬓花。(“豆蔻年华” 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③轻重失度 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较重,需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度的成语, 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李老师当班主任 20 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日理万机”常 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用在李老师身上大词小用) ④褒贬颠倒 从感情色彩上,成语有褒、中、贬之分,使用中不加明辨,容易造成褒词 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如: 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 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 ⑤功能混乱 成语因其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 加以准确把握。如: 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把形容词误用作及 物动词使用) ⑥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 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 虚,表示对人的敬意,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⑦逻辑脱节 使用成语应切合词句所陈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陈述的话题, 就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脱节。如: 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成语侧重于 “条理性”,而陈述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二者缺乏语意联系) ⑧词意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 与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让人看不
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成语已含“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⑨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 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其它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 悖。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 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断取“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 使之与语境中的“要解决”之意相悖) ⑩形近混淆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 时极易混淆。如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蹴而就。(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事半功倍”混淆) 【考题示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D) ①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 是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A.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分析:辨析成语的使用,离不开对语境的审视。如①③句有个共同特征:“令人”;② ④句也有个共同特征“真是”。“令人”的“人”是兼语,其后缺一个谓语动词。先审视③ 发现汽车处在动态,而人处在静态,当“奇峰异岭扑面而来”,给人的感受自然是“应接不 暇 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再审视①故宫珍宝太多,看不过来,且物处在静态, 人处在动态,自然用“目不暇接”合理:句②④中的“真是”显然是对语句的总结,②句重
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成语已含“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⑨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 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其它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 悖。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 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断取“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 使之与语境中的“要解决”之意相悖) ⑩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 时极易混淆。如;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一蹴而就。(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事半功倍”混淆) 【考题示例】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D ) ①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 是__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 A.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分析:辨析成语的使用,离不开对语境的审视。如①③句有个共同特征:“令人 ”;② ④句也有个共同特征“真是 ”。“令人”的“人”是兼语,其后缺一个谓语动词。先审视③, 发现汽车处在动态,而人处在静态,当“奇峰异岭扑面而来”,给人的感受自然是“应接不 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再审视①故宫珍宝太多,看不过来,且物处在静态, 人处在动态,自然用“目不暇接”合理;句②④中的“真是”显然是对语句的总结,②句重
在描写展品的“神态美”,④句重在描写“珠宝多”,分别用“美不胜收”与“琳琅满目”是 再恰当不过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 线球员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 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 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 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 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分析: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不仅要看词义,还要看词的感情色彩,更要结合具体的语 境。A项的“望其项背”一一意为后面的人能够望见前面人的脖项和背脊,表示能赶得上和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把这个意思代入A项,显然不协调:B中的“处心积虑”一一意 为千方百计地盘算着怎样去谋利,做坏事,是贬义词;C项中的“火中取栗”也属贬义词, 它比喻为别人去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 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 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 分析:A项“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把牛累得岀汗:存放时,装满了屋子。适用范 围扩大到人上,造成误用,应改为“数不胜数”。C项的成语指人彻底改悔(错误或罪行 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D项“左右逢源”主要指人因为造诣深,积累多,取用材料时思路开 阔,取之不尽,或指做事时得心应手,非常顺利,用在孩子身上显得失度
在描写展品的“神态美”,④句重在描写“珠宝多”,分别用“美不胜收”与“琳琅满目”是 再恰当不过了。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员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 财力令其他甲 B 球队望其项背。 B.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 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 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 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 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分析: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不仅要看词义,还要看词的感情色彩,更要结合具体的语 境。A 项的“望其项背”——意为后面的人能够望见前面人的脖项和背脊,表示能赶得上和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把这个意思代入 A 项,显然不协调;B 中的“处心积虑”——意 为千方百计地盘算着怎样去谋利,做坏事,是贬义词;C 项中的“火中取栗”也属贬义词, 它比喻为别人去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 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 充栋。 B. “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 教育。 C.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 已。 分析:A 项“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把牛累得出汗;存放时,装满了屋子。适用范 围扩大到人上,造成误用,应改为“数不胜数”。C 项的成语指人彻底改悔(错误或罪行), 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D 项“左右逢源”主要指人因为造诣深,积累多,取用材料时思路开 阔,取之不尽,或指做事时得心应手,非常顺利,用在孩子身上显得失度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口口口口。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口口口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口口口口,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口口口口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 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 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 为丰富的想象力。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 分钟)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 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 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 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 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 千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 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 为丰富的想象力。 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