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育 古诗两首教案参考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 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 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 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 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 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 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 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 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 K12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古诗两首教案参考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 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 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 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 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 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 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 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 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
K12学习教育 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 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 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 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 边赏花。) 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 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 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 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 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 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 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 思等?) K12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 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 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 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 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 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 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 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 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 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 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 思等?)
K12学习教育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 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 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 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 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 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 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 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 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K12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 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 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 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 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 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 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 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 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K12学习教育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 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 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 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 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K12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 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 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 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 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K12学习教育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 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 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 集》。 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 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 是再的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 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 K12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K12 学习教育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 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 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 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 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 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 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