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部分(第4段) 渔父歌而离去。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鼓枻而去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渔父莞尔而笑可以濯吾缨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遂去不复与言 5翻译。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三)、第三部分(第4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鼓枻而去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渔父莞尔而笑 可以濯吾缨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遂去不复与言 5.翻译。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渔父歌而离去
四、探讨问题 问1文章塑造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请从容貌、言行 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独清”、“独醒”、两“新”、两“安”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舍生就义的生活强者,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的伟大人格。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一屈原《九歌·橘颂》 渔父:对屈原的问话、两“何”、歌曰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做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是一位隐者,道家思想的信徒
四、探讨问题 问1.文章塑造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请从容貌、言行、 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独清”、“独醒”、两“新”、两“安”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九歌·橘颂》 渔父:对屈原的问话、两“何” 、歌曰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舍生就义的生活强者,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的伟大人格。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做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是一位隐者,道家思想的信徒
问2:立身处世,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则消极避世 (出世)。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处世态度的?屈原和 渔父可分别代表这两种处世态度吗?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 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 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问2:立身处世,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则消极避世 (出世)。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处世态度的?屈原和 渔父可分别代表这两种处世态度吗?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 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 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