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评价结果 目标要求 评价方式 表述形式 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了解各 精|种民俗风情。 读感受风俗民情的独特魅力,体会作 分数 自我评定 者的美好情思,把握乡土文化的丰 阅读略富内涵 满分为100分)教师复核 (或抽查) 读品赏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写。 读/“目标要求”同第一单元 等第 自我评价 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道理,学 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写作进一步学会修改文章,养成讨论式分数: 自我评价 修改的习惯,探究修改的最佳方评语: 师生共同评价 走进图书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 综合实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等第: 自我评价 践活动|书卡片,培养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评语: 师生共同评价 的能力 合评价阅读欣赏和信息检索能力有所提 自我评价 教师或同学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 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 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 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2分) 渔 喝采 2.简要说说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5个字)。(3分) 3.请用一个字概括小伙伴回家时船行的特点。(3分)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目标要求 评价结果 表述形式 评价方式 精 读 与 略 读 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了解各 种民俗风情。 感受风俗民情的独特魅力,体会作 者的美好情思,把握乡土文化的丰 富内涵。 品赏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写。 分数 (满分为 100 分): 自我评定 教师复核 阅读 (或抽查) 诵 读 “目标要求”同第一单元。 等第: 自我评价 写作 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道理,学 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进一步学会修改文章,养成讨论式 修改的习惯,探究修改的最佳方 案。 分数: 评语: 自我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 综合实 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 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 书卡片,培养独立探索、自主学习 的能力。 等第: 评语: 自我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 自我评价 综合评价 阅读欣赏和信息检索能力有所提 高。 等第 教师或同学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 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 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 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2 分) 渔:________ 喝采:________ 2.简要说说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 5 个字)。(3 分) 3.请用一个字概括小伙伴回家时船行的特点。(3 分)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 5.老渔夫的喝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 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 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 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 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 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 真在眼前了 1.默写文中缺漏的几句话,体会它们在上下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2.加粗的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依次是(3分) A.不清楚、模糊;争先恐后 B.模糊之中融为一体;争先恐后 C.朦朦胧胧融为一体;跳跃 D.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争先恐后地跳跃 3.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兽脊踊跃,向船尾跑去?(3分) 4.“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5.“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句中的“真”能删去吗?为什么 (3分) 6.这几段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3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 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 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 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 分) 5.老渔夫的喝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二) 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 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 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 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 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 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 真在眼前了。 1.默写文中缺漏的几句话,体会它们在上下文中的表达作用。(3 分) 2.加粗的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依次是(3 分) ( ) A.不清楚、模糊;争先恐后 B.模糊之中融为一体;争先恐后 C.朦朦胧胧融为一体;跳跃 D.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争先恐后地跳跃 3.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兽脊踊跃,向船尾跑去?(3 分) 4.“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 分) 5.“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句中的“真”能删去吗?为什么? (3 分) 6.这几段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3 分) (三)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 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 11 点钟左右,全茶 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 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
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 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 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 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 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 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 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 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 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 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 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 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 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 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 鞭炮 1.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 场景。作者侧重写了三个场面。请按下列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6分) (1)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从 (2)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 盛况。从“ 至 (3)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 景。从“ 至 2.端午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这段文字提及端午日的两种习俗 后一段又提到了一种习俗,这三种习俗是什么?(3分) (1) 3.课文描述欢度节日的全茶峒人的情景,目的何在?(3分) 4.“龙舟竞渡”是作者详写的内容,这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3分) 5.选文一开始就连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3分) (四)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 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 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 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 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 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 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 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 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 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 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 下水去。每只船可坐 12 个到 18 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 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 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 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 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 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 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 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 响 鞭炮。 1.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 场景。作者侧重写了三个场面。请按下列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6 分) (1)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从 “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 盛况。从“________”至“________”。 (3)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 景。从“________”至“________”。 2.端午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这段文字提及端午日的两种习俗, 后一段又提到了一种习俗,这三种习俗是什么?(3 分)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3.课文描述欢度节日的全茶峒人的情景,目的何在?(3 分) 4.“龙舟竞渡”是作者详写的内容,这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3 分) 5.选文一开始就连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3 分) (四)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 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 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 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 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 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1.这段文字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忙着炒年货。请说说作者写下列内 容的作用。(6分)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 米粒儿在铁锅里面毕剥毕剥响 (3)“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 的化食汤” 2.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不多几笔就把炒年货的情景生动 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如除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外,还侧面写炒了很 多年货。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找出来,然后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4分) (五)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3分) 2.诗中的“落”如改为“在”好不好?为什么?请体会“落”的炼 字效果。(4分) 3.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的句子 (3分) (六)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请说说上下两阕之间的 联系。(4分)
1.这段文字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忙着炒年货。请说说作者写下列内 容的作用。(6 分)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 米粒儿在铁锅里面毕剥毕剥响: (3)“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 的化食汤”: 2.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不多几笔就把炒年货的情景生动 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如除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外,还侧面写炒了很 多年货。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找出来,然后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4 分) (五)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3 分) 2.诗中的“落”如改为“在”好不好?为什么?请体会“落”的炼 字效果。(4 分) 3.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的句子。 (3 分) (六)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请说说上下两阕之间的 联系。(4 分)
2.“不应有恨”是否没有“恨”?怎样才能“不应有恨”?(4分) (七)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诗人把思念说成是圆的有何作用?(3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否只表达了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3分) (八)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 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 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 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 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 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 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 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 全家吃毕晚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 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 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 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
2.“不应有恨”是否没有“恨”?怎样才能“不应有恨”?(4 分) (七)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诗人把思念说成是圆的有何作用?(3 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否只表达了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3 分) (八)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 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 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 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 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 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 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 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 全家吃毕晚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 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 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 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