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财产。”1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劳动是获得消 费品的唯一手段,除了劳动和由劳动所得的那份消费资料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转化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了。而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的分配原 则,创造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 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所决定的。首先,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本身就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 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它对生产力的这种适应性消除了资本主义对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浪费”和“破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为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一定社会形态的生 产目的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决定的,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相应地就有为谁服务的生产目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 的社会物质财富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并按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来使用和支 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然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的需要,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换言之,没有生产资料公 有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否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就否定了共同富裕。再次,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相应地实行按劳分配,从根本 上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所谓剥削, 就是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偿获取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以 往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等阶级之所以能把广大劳动人民置于被压迫、被剥削 的地位,并最大限度的攫取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 在大多数人贫困的基础上,就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因此,要消灭不平等, 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按 劳分配原则消除了由生产条件占有不同所造成的分配上的差别和不平等,从而排 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所以邓小平说:“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 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 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最后,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 富裕;是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统治者阶级和代表统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财产。”1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劳动是获得消 费品的唯一手段,除了劳动和由劳动所得的那份消费资料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转化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了。而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的分配原 则,创造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 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所决定的。首先,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本身就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 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它对生产力的这种适应性消除了资本主义对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浪费”和“破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为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一定社会形态的生 产目的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决定的,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相应地就有为谁服务的生产目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 的社会物质财富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并按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来使用和支 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然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的需要,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换言之,没有生产资料公 有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否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就否定了共同富裕。再次,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相应地实行按劳分配,从根本 上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所谓剥削, 就是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偿获取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以 往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等阶级之所以能把广大劳动人民置于被压迫、被剥削 的地位,并最大限度的攫取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 在大多数人贫困的基础上,就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因此,要消灭不平等, 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按 劳分配原则消除了由生产条件占有不同所造成的分配上的差别和不平等,从而排 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所以邓小平说:“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 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 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 最后,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 富裕;是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统治者阶级和代表统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04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0-111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4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4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者利益的国家的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 反映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反映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特征。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他们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和生产的主人,这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劳动不再是劳动者受雇于 生产资料主人的为他人的劳动,而是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在公有制基础上联 合起来,分工协作地进行为自己的劳动,即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马克 思认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社会主 义劳动从一般意义上说也包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前者用于满足劳动者 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后者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不再归剥削者所有,而是归 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成为公有制经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一部分用来发展文 化、教育、卫生事业,充作社会管理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 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物质文化 生活。对此,邓小平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 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劳动与剩 余劳动的划分,反映着劳动者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这主要靠两 条途径:一是增加劳动量,包括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二是提髙劳动 生产率,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这 是根本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 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为目的的社会构筑现实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描绘的:“通过生产,不仅可能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 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 确实出现了 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 重要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有的基本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者利益的国家的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 反映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反映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特征。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他们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和生产的主人,这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劳动不再是劳动者受雇于 生产资料主人的为他人的劳动,而是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在公有制基础上联 合起来,分工协作地进行为自己的劳动,即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马克 思认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社会主 义劳动从一般意义上说也包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前者用于满足劳动者 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后者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不再归剥削者所有,而是归 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成为公有制经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一部分用来发展文 化、教育、卫生事业,充作社会管理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 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物质文化 生活。对此,邓小平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 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劳动与剩 余劳动的划分,反映着劳动者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这主要靠两 条途径:一是增加劳动量,包括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二是提高劳动 生产率,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这 是根本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 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为目的的社会构筑现实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描绘的:“通过生产,不仅可能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 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 确实出现了。”3 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 重要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有的基本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33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特征。比如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生产力的不发 达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很不成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消 灭剥削,还不可能完全铲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决定了各方面还带有资本主义的痕 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种状况,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革,经 过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实际进程,逐步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走向成熟。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 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 现,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 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取决于 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有制结构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 系性质决定的。选择、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经济能否快速、 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制度能否不断巩固、完善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已达到的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大力发展生产 力而实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一切私有制经济成分都被 消灭,公有制是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十月革命后,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践,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一在中国共 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特征。比如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生产力的不发 达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很不成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消 灭剥削,还不可能完全铲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决定了各方面还带有资本主义的痕 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种状况,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革,经 过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实际进程,逐步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走向成熟。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 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 现,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 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取决于 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有制结构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 系性质决定的。选择、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经济能否快速、 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制度能否不断巩固、完善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已达到的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大力发展生产 力而实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一切私有制经济成分都被 消灭,公有制是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十月革命后,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践,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 4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 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2 页
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具备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力条件,提出合作社 的发展是公有制形式之一的思想。后来,斯大林把列宁合作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 通过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在苏联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 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的模式在上世纪中叶为一系列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国家所采用,并被固化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惟一模式,长期影响着社 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 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 曾一度存在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公 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 历史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脱离 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崇“一大二公三纯”,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而排斥 一切非公有成分。到1978年,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 占22.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90.2%,集体商业占77%,公有制 经济一统天下。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设想。邓 小平同志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 种形式。”1“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 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2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 并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格局。对此,党的文件予以充分肯定,和通过宪法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 资本主义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在这种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中,各个所有制经济 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具备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力条件,提出合作社 的发展是公有制形式之一的思想。后来,斯大林把列宁合作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 通过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在苏联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 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的模式在上世纪中叶为一系列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国家所采用,并被固化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惟一模式,长期影响着社 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 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 曾一度存在多种经济成分。1956 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公 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 历史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脱离 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崇“一大二公三纯”,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而排斥 一切非公有成分。到 1978 年,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 77.6%,集体企业 占 22.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 90.2%,集体商业占 7.7%,公有制 经济一统天下。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设想。邓 小平同志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 种形式。”1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 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2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 并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格局。对此,党的文件予以充分肯定,和通过宪法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 资本主义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在这种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中,各个所有制经济 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 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323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0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