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8、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 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 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 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 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 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 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 面说:“我没脸见人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艄公对工 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 格。) (2)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 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 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3)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 明,你们看吧!” (4)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 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 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21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8、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 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 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 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 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 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 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 面说: “我没脸见人。”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艄公对工 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 格。) (2)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 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 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3)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 明,你们看吧!” (4)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 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 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 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4、“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 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5、“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 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 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 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 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 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 格跃然纸上。)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孙犁文章中的情与景都 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 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 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 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 更加的浓郁。 五、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 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 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 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 愧、歉疚等心理来写。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22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 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4、“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 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5、“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 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 62 段(倒数第 2 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 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 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 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 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 格跃然纸上。)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孙犁文章中的情与景都 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 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 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 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 更加的浓郁。 五、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 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 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 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 愧、歉疚等心理来写。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人动老头:过和整,懒分,需 离 主L 开出,杂环黑 细:的读轻松的心情 蜡烛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 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 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 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烧灼(zhuo)桥头堡(bao)地窖(jiao)匍匐(pufu)腋下(ye)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san散布 xiao削去 散 N吓坏间{m间距 san散文 削 xe剥削he恐吓 ian间歇 hua揣在怀里 ai迫击炮 bao碉堡 揣{hud揣测 迫 晃 ∫hung晃眼 po迫不及待 chuai挣揣 hung晃堡 p十里堡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23 蜡烛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 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 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 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匐(púfú) 腋下(yè)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散 à 散布 ǎ 散文 削 ā 削去 ē剥削 吓 à吓坏 è恐吓 间 ā 间距 à 间歇 揣 ā 揣在怀里 ǎ 揣测 à 挣揣 迫 ǎ 迫击炮 ò迫不及待 晃 ǎ 晃眼 à 摇晃 堡 ǎ 碉堡 ù十里堡 s n s n xi o xu xi h ji n ji n chu i chu i chu i p i p hu ng hu ng b o p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砾ll(瓦砾 契qi(契约) 窖jio(地窖) 烁shuo(闪烁) 挈qie(挈带) 窑ydo(窑洞) 铄shuo(众品铄金)锲qe(锲而不舍)(窟ku(窟窿) 柯ke(枝柯) 揣 chuai(揣测) 轲ke(孟轲) 踹 chuai(踹开) 坷k(坎坷) 喘 chuan(喘气) 苛ke(苛刻) 湍tuan(湍急) 四、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 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 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摇不定,忽明 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 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 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五、作家作品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 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 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 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 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 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 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 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 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 生动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 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 通讯具体详细
24 砾 ì(瓦砾) 烁 ò(闪烁) 铄 ò(众品铄金) 契 (契约) 挈 è(挈带) 锲 è(锲而不舍) 窖 à (地窖) 窑 á (窑洞) 窟 ū(窟窿) 柯 ē(枝柯) 轲 ē(孟轲) 坷 ě(坎坷) 苛 ē(苛刻) 揣 ǎ (揣测) 踹 à (踹开) 喘 ǎ (喘气) 湍 ā (湍急) l shu shu qi qi qi ji o y o k k k k k chu i chu i chu n tu n 四、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 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 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 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 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 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五、作家作品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 高尔基文学院。1942 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 年 10 月访问中国。195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 至 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 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 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 1944 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 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 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 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 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 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 生动。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 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 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 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 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 第一课时 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 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 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 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 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 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 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 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 灵。 3.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以及起因。(--偷袭)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 红军战土 时间:194年9月19日傍晚至凌晨。(“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地点:老妇人的住处 堆瓦砾“砖瓦半掩着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人物: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事件的经过: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艰难地安葬了红军战士的遗体,并拿出珍藏45年的 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悼念烈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 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25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 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 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 第一课时 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 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 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 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一:整体把握: 1.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 年 9 月 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 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 年 9 月 19 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 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 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 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 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 45 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 灵。 3.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 7 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以及起因。(---偷袭)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 8 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 31 段)写老妇人埋葬 红军战土。 时间:1944 年 9 月 19 日傍晚至凌晨。(“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地点:老妇人的住处——“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人物: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事件的经过: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艰难地安葬了红军战士的遗体,并拿出珍藏45 年的 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悼念烈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 32 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 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