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2-11 2芦花荡(12-22) 3蜡烛(23-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倌(31-39)5亲爱的爸爸妈妈(40一4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钟剑为犁(50-61)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120-130) 7背影(131-142 8台阶(143-150) 9老王(151-155) 10信客(156-16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63-165)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166-174) 12桥之美(175-178) 13苏州园林(179-184) 14故宫博物院(185-192) 15说“屏”(193-19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199-203)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249-258) 17奇妙的克隆(259-262)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老龙无处不在(263一268)19生物入侵者(269-276) 0落日的幻觉(277-280)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辫论台(281-283)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62一70)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71-81) 23核舟记(82一95) 24大道之行也(96-99)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100一109)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110-119) 第六单元 26三峡(204一214)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15-221) 28观潮(222-230) 29湖心亭看雪(231-240)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241-248) 课外古诗词背诵(略) 名著导读(略) 附录(略
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11) 2 芦花荡(12 — 22) 3 蜡烛(23 — 30)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31 — 39) 5 亲爱的爸爸妈妈(40 — 4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50 — 61)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120 — 130) 7 背影(131 — 142) 8 台阶(143 — 150) 9 老王(151 — 155) 10 信客(156 — 16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163 — 165) 第三单元 11 中国石拱桥(166 — 174) 12 桥之美(175 — 178) 13 苏州园林(179 — 184) 14 故宫博物院(185 — 192) 15 说“屏” (193 — 19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199 — 203)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249 — 258) 17 奇妙的克隆(259 — 262)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263 — 268)19 生物入侵者(269 — 276) 20 落日的幻觉(277 — 280)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281 — 283)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62 — 70)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71 — 81) 23 核舟记(82 — 95) 24 大道之行也(96 — 99)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100 — 109)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110—119) 第六单元 26 三峡(204 — 214)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215 — 221) 28 观潮(222 — 230) 29 湖心亭看雪(231 — 240)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241 — 248) 课外古诗词背诵(略) 名著导读(略) 附录(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 的语言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 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 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 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 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 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 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 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 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 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 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 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 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 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 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教师点拨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 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渠县第三中学 向超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 的语言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解 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 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 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 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 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 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 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 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 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 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 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 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一、导入新课。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 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 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教师点拨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 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
时;简明扼要。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 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 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 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 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 间 (6)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 (7)、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8)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读一读生了 芜湖wu阻遏e 宋希濂an 获港d 阌乡wen杜聿明yu 绥靖区 suI JIng 督战da 锐不可当dang 要塞sa鄂豫区eyu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3 时;简明扼要。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 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 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 1 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 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 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 间。 (6)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 (7)、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8)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芜湖 荻港 溃退 督战 要塞 阻遏 阌乡 绥靖区 鄂豫区 宋希濂 杜聿明 锐不可当 wú dí kuì dū sài è wén suíjìng è yù lián yù dāng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ν封锁ν切断ˆ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 的语气 3、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1)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 胜利成功 (2)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 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 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 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 意义。 5、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1)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 破地点、渡过人数 (2)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 以评论。 (3)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1)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2)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
4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 的语气。 3、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⑴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 胜利成功。 ⑵ 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 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 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35 万人渡 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35 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 意义。 5、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⑴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 破地点、渡过人数。 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 以评论。 ⑶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⑴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⑵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
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 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ˆ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 上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 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 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又领起了下文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 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 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 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 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 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 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5 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 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 上。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 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 力量;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又领起了下文。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 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 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 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 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 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 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 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