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理论及其演变 【作者】(俄)C·M·尼基金【原文出处】国外财金【数据库】人大全文96年经济类专题 本文所要分析的这一问题之所以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是因为在俄罗斯 这个国家本身发生了高通货膨胀过程,并且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又收效甚微。 不防指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在正常的市场经济 中是由物价 上涤引起的,而在有强大的非市场力量起作用的经济(诸如命令式 和指令性经济 或由国有化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中,促使货币贬值的原因还有受周期性加制影响的 商品短缺和商品与服务质量下降这两个同时存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油变 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通货膨胀问题的述和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最初都同样是建立在 将这一现象作为纯货币现象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最初的通货膨胀理论不论是在马克 思主义文献中还是在西方的文献中都是以在相应的经济学说中己形成的货币观点为依据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所依据的是如下的论点:作为货币的必须是具有价值的某 种商品(因为货币只有以这种身份才能够执行自己的价值尺度的第一位的和有决定性作用的 职能) 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特殊的物理 能, 在市场经 济 中出现 了诸如金这样的商品《在 ~定的发展阶段中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另一种贵重金属即白银这种商品)。至于谈到纸币 随者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作用,那末,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只是作为金币 的代表在发挥作用(而不管纸币与黄金的交换机制存在与否)。 正是马点思主义货币理论的上球两个品为面要的论占,即关干货币的苗金基础的论占和 纸币是金币的代表的论点,成了建立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两个模式 这里必须作一个重要的预先说明。在马克思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他经典作家或奠基者 的著作之中,不可能见到有某种全面的和明确的通货膨张理论(比如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 论、货币理论或再生产理论那样)。而只能见到一些个别的阐述,同时这些阐述并不具有任 何理论概括的作用并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释。全面的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乃是 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建立起 。如上所述,他们所依据的就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那 两大论点。正是依据马克思货币理 论关于货币的黄金(或金属)基础的这 一论点产生和发 了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第一模式。这一模式将价格的变动趋向(上升或下降)只是解 释为一种因素,即黄金开采业(或者,一般说来,在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货币制时期的货币 金属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所有其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依照这一观点,价格之所以上泽和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总是因为黄金开采业的劳动生产率 增长得较为迅速和黄金与其他商品相比价格下跌了。这 观点的主张者认为,鉴于黄金水远 决定着纸币的价值,而纸币只不过是黄金的代表,所以,黄金跌价便会导致纸币价值下降利 相应地价格上涨。然而,对通货膨胀的这种解释甚至对于金属货币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也是有 条件,并且随若纸币流通量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了。 初看起米,这一观点是与16一17世纪的情况相吻合的。在这一时期内,西欧国家的商 品价格上涨了1一1.5倍。促使价格上涨的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是相对来说廉价的美国黄金和 白银向欧洲的新流入量大约超过了欧洲1500年拥有的这些贵重金属的储备量的15倍。然而 即使针对这一时期而言,上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的依据仍然是如下的这一极端的假定,即从 美国大部分靠公开的掠夺而获得的廉价贵重金属的流入量等于金银生产部门与其他物质生 产部门相比的较为迅速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量
通货膨胀理论及其演变 【作者】(俄)C·M·尼基金【原文出处】国外财金【数据库】人大全文 96 年经济类专题 本文所要分析的这一问题之所以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是因为在俄罗斯 这个国家本身发生了高通货膨胀过程,并且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又收效甚微。 不防指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在正常的市场经济 中是由物价上涨引起的,而在有强大的非市场力量起作用的经济(诸如命令式和指令性经济 或由国有化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中,促使货币贬值的原因还有受周期性加剧影响的 商品短缺和商品与服务质量下降这两个同时存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阐述和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最初都同样是建立在 将这一现象作为纯货币现象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最初的通货膨胀理论不论是在马克 思主义文献中还是在西方的文献中都是以在相应的经济学说中已形成的货币观点为依据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所依据的是如下的论点:作为货币的必须是具有价值的某 种商品(因为货币只有以这种身份才能够执行自己的价值尺度的第一位的和有决定性作用的 职能)。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特殊的物理性能,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了诸如黄金这样的商品(在 一定的发展阶段中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另一种贵重金属即白银这种商品)。至于谈到纸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作用,那末,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只是作为金币 的代表在发挥作用(而不管纸币与黄金的交换机制存在与否)。 正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的上述两个最为重要的论点,即关于货币的黄金基础的论点和 纸币是金币的代表的论点,成了建立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两个模式。 这里必须作一个重要的预先说明。在马克思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他经典作家或奠基者 的著作之中,不可能见到有某种全面的和明确的通货膨胀理论(比如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 论、货币理论或再生产理论那样)。而只能见到一些个别的阐述,同时这些阐述并不具有任 何理论概括的作用并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释。全面的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乃是 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建立起来的。如上所述,他们所依据的就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那 两大论点。正是依据马克思货币理论关于货币的黄金(或金属)基础的这一论点产生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通货膨胀理论的第一模式。这一模式将价格的变动趋向(上升或下降)只是解 释为一种因素,即黄金开采业(或者,一般说来,在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货币制时期的货币 金属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所有其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依照这一观点,价格之所以上涨和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总是因为黄金开采业的劳动生产率 增长得较为迅速和黄金与其他商品相比价格下跌了。这一观点的主张者认为,鉴于黄金永远 决定着纸币的价值,而纸币只不过是黄金的代表,所以,黄金跌价便会导致纸币价值下降和 相应地价格上涨。然而,对通货膨胀的这种解释甚至对于金属货币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也是有 条件下,并且随着纸币流通量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了。 初看起来,这一观点是与 16—17 世纪的情况相吻合的。在这一时期内,西欧国家的商 品价格上涨了 1—1.5 倍。促使价格上涨的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是相对来说廉价的美国黄金和 白银向欧洲的新流入量大约超过了欧洲1500年拥有的这些贵重金属的储备量的15倍。然而, 即使针对这一时期而言,上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的依据仍然是如下的这一极端的假定,即从 美国大部分靠公开的掠夺而获得的廉价贵重金属的流入量等于金银生产部门与其他物质生 产部门相比的较为迅速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量
而对时于所用自由音争路本主义,即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期,关于价格总水平和苗金我 用之间的直接依从关系的上述观占战己经是无法很到任何证实的了,句括在右条件的假定下 也是如此。试图借助统计核算来论证19世纪的资本 者关系的做法未能获得成 功。在这 本最为著名的著作 米哈列夫斯基的《黄金是货币商品》 (193 年,莫斯料)就是以统计核算的结果为依据的,而这些核算结果在核查时揭示了统计上的完 全失误。 只要任细老容一下19世纪资木主义国家中价格涨落的周期性,就足以确信战争在通货 膨张过程中的决, 性作用 二十年和1850-一1880年 前者是拿波仑战争震憾 关。在战争时期,纸币与黄金的兑换中断了,由此,价格水平与采金费用之间的任何联系甚 至从抽象的理论角度来看也停止了。 19世纪的其余部分是和平时期。在和平时期的条件下,正常的货币流通,首先是黄金 与纸币的兑换恢复了。而和平时期的特点曾是价格呈急刷下跌的趋势。当时在价格下跌中起 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由竞争机制,而自由竞争机制 动生 的增长 用和 格下降。并且,还有一点可以说明19世纪和平时期价格的总水平与黄金开采费用的变动 何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是在发行银行对黄金的无限制的需求的条件下,黄金的耗量是根据 山以最高费用的开采条件来决定的。此外,以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所新开采 的黄金的适中的量(与己有的黄金储备相比)也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价格时而上涨和时而下跌的波动,在诸如美国和英国这样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之中,价格总水平在19世纪未叶大约等于或者甚至低于该世纪初叶的价格水平。价格的这 种动态也是19世纪德国的一大特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价格动态和通货膨胀的规伟 性就是如此。 价格总动态与采金业费用动态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这一现象在0世纪更为明显地表 现了出来。在20世纪的头三十年(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之外)和尤其在以后的时期也 同样是这样情况:在20世纪头 三十年中是实行完全的或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而在以后的 明中黄金一开始便从所有因家的国内货币流通中被排挤出去了,之后在国际上也失去了货币 金属的作用。 关于价格动态和通货膨胀与采金业的生产条件的变化有着直接联系的观点在完全与现 实发生了脱节之后甚至在前苏联的经济学界也几平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追随者。把通货膨胀与 剩余的纸币流通联系起来并同时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关于纸币是金币的代表的这一论点为 依据的另一种观点曾经占有统治地位,但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 总的来说,这一观点与先前的将价格水平与采金业的生产过程硬性地联系在一起的观点 相比,具有较大程度的现实性。但是,即使这一观点也有其薄弱之点。正是这些不足之处才 引起了前苏联经济学界的相当激烈的争议。第一,提出了在货币与黄金的兑换甚至在国际上 都己停止的条件下还一味地将现代纸币与黄金联系起来的观点是极其牵强附会和令人难以 相信的。第 ,指出了20世纪中的价格上涨过程往往不仅是由货币流通领域中的过程, 且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供给领域中的过程引起的。在前苏联经济学界持有这一批判观点的基 础之上,出现了对通货膨胀性质的多因素的解释(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是受货 币流通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面的因素和商品生产与供给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的)。在这 一观点中承认了现代纸币与黄金联系的完全脱节。然而,也出现 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这 些观点在解释现代纸币的性质时试图不考虑与黄金的联系。有 种情况下 这些货币不是作 为黄金的代表,而是作为某种别的商品(如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代表:在另一种情况下,认 为现代纸币完全没有商品的本性并断言纸币变成了某种计算单位,而这种计算单位直接反映 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在第三种情况下,把现代纸币看作为垄断商品的变种(因货币的发
而对于所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即 19 世纪的资本主义时期,关于价格总水平和黄金费 用之间的直接依从关系的上述观点就已经是无法得到任何证实的了,包括在有条件的假定下 也是如此。试图借助统计核算来论证 19 世纪的资本主义上述这二者关系的做法未能获得成 功。在这一方面,一本最为著名的著作——米哈列夫斯基的《黄金是货币商品》一书(1937 年,莫斯科)就是以统计核算的结果为依据的,而这些核算结果在核查时揭示了统计上的完 全失误。 只要仔细考察一下 19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中价格涨落的周期性,就足以确信战争在通货 膨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了。例如,19 世纪价格的暴涨时期是在头二十年和 1850—1880 年。 前者是拿波仑战争震憾了欧洲,后者则与克里木战争和普法战争以及美国的国内战争息息相 关。在战争时期,纸币与黄金的兑换中断了,由此,价格水平与采金费用之间的任何联系甚 至从抽象的理论角度来看也停止了。 19 世纪的其余部分是和平时期。在和平时期的条件下,正常的货币流通,首先是黄金 与纸币的兑换恢复了。而和平时期的特点曾是价格呈急剧下跌的趋势。当时在价格下跌中起 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由竞争机制,而自由竞争机制通过刺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导致费用和价 格下降。并且,还有一点可以说明 19 世纪和平时期价格的总水平与黄金开采费用的变动之 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是在发行银行对黄金的无限制的需求的条件下,黄金的耗量是根据 矿山以最高费用的开采条件来决定的。此外,以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所新开采 的黄金的适中的量(与已有的黄金储备相比)也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价格时而上涨和时而下跌的波动,在诸如美国和英国这样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之中,价格总水平在 19 世纪末叶大约等于或者甚至低于该世纪初叶的价格水平。价格的这 种动态也是 19 世纪德国的一大特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价格动态和通货膨胀的规律 性就是如此。 价格总动态与采金业费用动态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这一现象在 20 世纪更为明显地表 现了出来。在 20 世纪的头三十年(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之外)和尤其在以后的时期也 同样是这样情况:在 20 世纪头三十年中是实行完全的或不完全的金本位制,而在以后的时 期中黄金一开始便从所有国家的国内货币流通中被排挤出去了,之后在国际上也失去了货币 金属的作用。 关于价格动态和通货膨胀与采金业的生产条件的变化有着直接联系的观点在完全与现 实发生了脱节之后甚至在前苏联的经济学界也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追随者。把通货膨胀与 剩余的纸币流通联系起来并同时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关于纸币是金币的代表的这一论点为 依据的另一种观点曾经占有统治地位,但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 总的来说,这一观点与先前的将价格水平与采金业的生产过程硬性地联系在一起的观点 相比,具有较大程度的现实性。但是,即使这一观点也有其薄弱之点。正是这些不足之处才 引起了前苏联经济学界的相当激烈的争议。第一,提出了在货币与黄金的兑换甚至在国际上 都已停止的条件下还一味地将现代纸币与黄金联系起来的观点是极其牵强附会和令人难以 相信的。第二,指出了 20 世纪中的价格上涨过程往往不仅是由货币流通领域中的过程,而 且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供给领域中的过程引起的。在前苏联经济学界持有这一批判观点的基 础之上,出现了对通货膨胀性质的多因素的解释(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是受货 币流通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面的因素和商品生产与供给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的)。在这 一观点中承认了现代纸币与黄金联系的完全脱节。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这 些观点在解释现代纸币的性质时试图不考虑与黄金的联系。在一种情况下,这些货币不是作 为黄金的代表,而是作为某种别的商品(如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代表;在另一种情况下,认 为现代纸币完全没有商品的本性并断言纸币变成了某种计算单位,而这种计算单位直接反映 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在第三种情况下,把现代纸币看作为垄断商品的变种(因货币的发
行是被置于一个垄断者即国家的完全监督之下的)。在这一观点的框架内,纸币仍然保留商 品的本性,而纸币的价值的形式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针对其他垄断商品所提出的规 律(作为其他非垄断商品价值的再分配结果) 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其实就意味着在黄金被判 挤出货币流通领域之后上述的货币理论既不能作为解释纸币本性的基础,又不能作为解释通 货膨胀过程性质的基础。 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的演变:货币数量论的支配地位 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同样也是源于货币理论的。但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不同,西 方的通货膨胀理论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这一职能视之为基础。早在16世纪就产生了的货 币数量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了起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 而在经济学界则以李嘉图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货币数量论曾经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中包 括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头几十年中对通货膨胀现象的解释也是闻名于世的。著名的美国 经济学家费雪首先于1911年在其《货币的购买力》 书中最为明确地提出了货币数量论(费 雪正是由于对货币数量论和货币的购买力问题的研究而同时成为经济指数,首先是价格指数 计算的理论家之一)。恰恰是费香推广了所谓交换方程式并使其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 MV=PO. 式中 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 货币流通速度: p- 一商品交易价格的平均水平 一商品交易量。 交换方程式以最简单和最通俗的形式表达了货币数量论。而货币数量论受到了各种学 派,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批评 下面我们且来考察一下这种批评的一些主要论点及其论证的充分程度,从而使能够确定 货币数量论的科学性。鉴于从70年代开始货币数量论的复苏(当然是披着更为复杂的货币 主义的外衣),对这种批评进行分析便具有特殊的意义。 针对上面所谈到的费舌的交换方程式所想出的第一大类批评意见可作如下的归纳:就是 说这 方程式是同义反复。的确,如果考察方程式本身,那么它是为这 一指责提供了依据 因为它只是认定了如 明显的事实: 周转中的支付资金包括其流通速度的总额等 商品交易总量乘以价格平均水平。 然而,费雪将交换方程式与一系列条件联系起来,从而要求在交换方程式中反驶明确的 因果关系。第一,V和Q被认为是常数或相对常数。第二,M,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被视之 为原因,而P,即价格水平,则被视之为结果:并且,上述的因果关系被解释为严格的比例 关系。换句话说 在费雪的交换方程式中 当严格地表达了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而根据这 观点,价格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成比例的。其实,这一表述中表达了通货膨胀理 论的 一个最简单的模式,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长成正比。 对费雪的交换公式提出的第二大类批评意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人物的批评 意见)是否定形成这种量的等式而设有预先阐明等式的“质的”基础的正确性。说得简单些 就是批评家们认为,不可能将货币总量与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如果不预先确定其价值实质的 话。 不能承认这种批评是有充分根据的。在交换方程式中进行比较的是用一种计量标准,即 货币形式所表示的数值,从而使这种比较成为完全正确的,而不需要对作为价格和货币基础 的价值问题作任何预先的说明。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货币数量论在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
行是被置于一个垄断者即国家的完全监督之下的)。在这一观点的框架内,纸币仍然保留商 品的本性,而纸币的价值的形式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针对其他垄断商品所提出的规 律(作为其他非垄断商品价值的再分配结果)。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其实就意味着在黄金被排 挤出货币流通领域之后上述的货币理论既不能作为解释纸币本性的基础,又不能作为解释通 货膨胀过程性质的基础。 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的演变:货币数量论的支配地位 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同样也是源于货币理论的。但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不同,西 方的通货膨胀理论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这一职能视之为基础。早在 16 世纪就产生了的货 币数量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了起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18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 而在经济学界则以李嘉图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货币数量论曾经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中包 括在 19 世纪末叶和 20 世纪头几十年中对通货膨胀现象的解释也是闻名于世的。著名的美国 经济学家费雪首先于 1911 年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最为明确地提出了货币数量论(费 雪正是由于对货币数量论和货币的购买力问题的研究而同时成为经济指数,首先是价格指数 计算的理论家之一)。恰恰是费雪推广了所谓交换方程式并使其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 MV=PQ, 式中: M——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 V——货币流通速度; P——商品交易价格的平均水平; Q——商品交易量。 交换方程式以最简单和最通俗的形式表达了货币数量论。而货币数量论受到了各种学 派,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批评。 下面我们且来考察一下这种批评的一些主要论点及其论证的充分程度,从而便能够确定 货币数量论的科学性。鉴于从 70 年代开始货币数量论的复苏(当然是披着更为复杂的货币 主义的外衣),对这种批评进行分析便具有特殊的意义。 针对上面所谈到的费雪的交换方程式所提出的第一大类批评意见可作如下的归纳:就是 说这一方程式是同义反复。的确,如果考察方程式本身,那么它是为这一指责提供了依据, 因为它只是认定了如下这一十分明显的事实:周转中的支付资金包括其流通速度的总额等于 商品交易总量乘以价格平均水平。 然而,费雪将交换方程式与一系列条件联系起来,从而要求在交换方程式中反映明确的 因果关系。第一,V 和 Q 被认为是常数或相对常数。第二,M,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被视之 为原因,而 P,即价格水平,则被视之为结果;并且,上述的因果关系被解释为严格的比例 关系。换句话说,在费雪的交换方程式中相当严格地表达了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而根据这一 观点,价格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成比例的。其实,这一表述中表达了通货膨胀理 论的一个最简单的模式,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长成正比。 对费雪的交换公式提出的第二大类批评意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人物的批评 意见)是否定形成这种量的等式而没有预先阐明等式的“质的”基础的正确性。说得简单些, 就是批评家们认为,不可能将货币总量与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如果不预先确定其价值实质的 话。 不能承认这种批评是有充分根据的。在交换方程式中进行比较的是用一种计量标准,即 货币形式所表示的数值,从而使这种比较成为完全正确的,而不需要对作为价格和货币基础 的价值问题作任何预先的说明。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货币数量论在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
职能为依据的同时,也是以西方价格理论的基本公式为基础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这种批评意见,即不仅仅是指责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而且也 是指责整个西方经济思想界无力解决货币的价值问 的词 ,针对这 如下的情况。在西方经济学界中有 二系列试图阐明货币的价值基础的流派(大部分都是以这 个或那一个经济学家所赞同的商品价值的观点而定的)。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流派分别作 简要的阐述。 其中的一个流派,也是最普普通涌的一个流派,把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生产费用联系了 起来 ,货币价值的这 一“原始的”定义在对理论分析进 步深化的条件下本该根 据非劳动价值论的追随者的偏好和信仰的不同归为生产要素的两个变种之 或者是要素效 率说,或者是货币所有者栖性说。 以货币的生产费用从理论上解释货币价值在金属货币流行的时期看来是近乎情理的。而 在纸币占据支配地位之后,对货币价值作这种解释的意义便显著的降低了。 一价值论的特殊变体的角度来解释货币的价值。然而,那些在 效用测 边际效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 们的有关的一些论点看来是极端虚假的,是杜撰出来的。借助效用测定序数法确定货币价值 的做法曾经收到成效(即借助所谓无差别曲线在确定各种商品效用的次序选择的基础上的效 用测定法一 参见帕累托、希克斯等的著述)。 过这样一些理论物想从消费料组合的无苏别曲线的最住结合中导出了货币价值 属于这一消费资料组合的不仅有消费品,】 而日还右右价证卷 、现金余额等 由于对货币价值的各种各样论证的虚假和牵强附会,所以在西方经济思想中对货币实质 的所用唯名论的解释便占有了支配地位。唯名论否认货币的商品本性,相应地就没有提出货 币的价值实质问题。依照唯名论的观点,货币乃是某种符号,而这些符号由于特定的情况便 具有能够起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能力。这些特定的情况或者只是与国家的支配力有关,或者 除此之外还与某些经济原因有关。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乔治,克钠普被认为是唯名论的最 要的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主要著作 《货币国家说》(1905年 中就阐述了这些观点 通过对试图解释货币的实质,包括货币的价值实体的西方货币理论的简单叙述,可以再 一次证实只是因为货币数量论没有与某种解释货币本身的价值挂上钩而否认货币数量论是 不正确的。可是,货币数量论就其实质来说与唯名论的货币观点是一致的(当然,虽然可以 但却是有条件地可以将货币数量论与上面所谈的承认货币的商品本性和货币的内在的价值 实体的其他 结合起米) 选择西方经济学界所提出的对货币实质的任何一种解释首先是基于相信这个或那个经 济学家所选择的模式的合理性(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米证明所作出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 话) 针对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第三大类批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 的通货膨胀理论。这类批评意见是指贵货币数量论过于简单了。对这一大类的批评意见还可 以细分为如下两种 一种批评是指出了只是将现金数量解释为引起价格水平变动的决定性原 因的狭啦性并认为除了现金数量之外还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面的其他因煮(包括各种各样 的支付手段)。鉴于这一种批评并未涉及到货币数量论的实质,所以,有些人就借助于这种 批评意见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费雪便使自己的交换方程式变得复杂 了一些,在交换方程式的左方补加了支票流通及其围速度。但国经济学家们(尤是 歌尔和庇古)还进行了更大的更新 。他们将 经济机构 支付手段的需求问题既作为流通手段 又作为保险基金包括到货币数量论中去了。总的来说,这些修正并未涉及到费雪的货币数量 论中所包含的价格水平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直接的硬性的比例关系。 属于这一大类批评意见的另一种批评或者是指出了货币数量论中包括的过分硬性的规
职能为依据的同时,也是以西方价格理论的基本公式为基础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这种批评意见,即不仅仅是指责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而且也 是指责整个西方经济思想界无力解决货币的价值问题的话,那么,针对这一点而言可以指出 如下的情况。在西方经济学界中有一系列试图阐明货币的价值基础的流派(大部分都是以这 一个或那一个经济学家所赞同的商品价值的观点而定的)。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流派分别作一 简要的阐述。 其中的一个流派,也是最普普通通的一个流派,把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生产费用联系了 起来。十分清楚,货币价值的这一“原始的”定义在对理论分析进一步深化的条件下本该根 据非劳动价值论的追随者的偏好和信仰的不同归为生产要素的两个变种之一:或者是要素效 率说,或者是货币所有者牺牲说。 以货币的生产费用从理论上解释货币价值在金属货币流行的时期看来是近乎情理的。而 在纸币占据支配地位之后,对货币价值作这种解释的意义便显著的降低了。 有人试图从边际效用论这一价值论的特殊变体的角度来解释货币的价值。然而,那些在 为货币价值下定义时试图利用所谓效用测定基数法即直接法的边际效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 们的有关的一些论点看来是极端虚假的,是杜撰出来的。借助效用测定序数法确定货币价值 的做法曾经收到成效(即借助所谓无差别曲线在确定各种商品效用的次序选择的基础上的效 用测定法——参见帕累托、希克斯等的著述)。 通过这样一些理论构想,从消费资料组合的无差别曲线的最佳结合中导出了货币价值。 属于这一消费资料组合的不仅有消费品,而且还有有价证券、现金余额等。 由于对货币价值的各种各样论证的虚假和牵强附会,所以在西方经济思想中对货币实质 的所谓唯名论的解释便占有了支配地位。唯名论否认货币的商品本性,相应地就没有提出货 币的价值实质问题。依照唯名论的观点,货币乃是某种符号,而这些符号由于特定的情况便 具有能够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能力。这些特定的情况或者只是与国家的支配力有关,或者 除此之外还与某些经济原因有关。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乔治·克纳普被认为是唯名论的最重 要的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主要著作《货币国家说》(1905 年)中就阐述了这些观点。 通过对试图解释货币的实质,包括货币的价值实体的西方货币理论的简单叙述,可以再 一次证实只是因为货币数量论没有与某种解释货币本身的价值挂上钩而否认货币数量论是 不正确的。可是,货币数量论就其实质来说与唯名论的货币观点是一致的(当然,虽然可以, 但却是有条件地可以将货币数量论与上面所谈的承认货币的商品本性和货币的内在的价值 实体的其他理论结合起来)。 选择西方经济学界所提出的对货币实质的任何一种解释首先是基于相信这个或那个经 济学家所选择的模式的合理性(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所作出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 话)。 针对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第三大类批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 的通货膨胀理论。这类批评意见是指责货币数量论过于简单了。对这一大类的批评意见还可 以细分为如下两种。一种批评是指出了只是将现金数量解释为引起价格水平变动的决定性原 因的狭隘性并认为除了现金数量之外还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面的其他因素(包括各种各样 的支付手段)。鉴于这一种批评并未涉及到货币数量论的实质,所以,有些人就借助于这种 批评意见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费雪便使自己的交换方程式变得复杂 了一些,在交换方程式的左方补加了支票流通及其周转速度。但英国经济学家们(尤其是马 歇尔和庇古)还进行了更大的更新。他们将经济机构对支付手段的需求问题既作为流通手段 又作为保险基金包括到货币数量论中去了。总的来说,这些修正并未涉及到费雪的货币数量 论中所包含的价格水平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直接的硬性的比例关系。 属于这一大类批评意见的另一种批评或者是指出了货币数量论中包括的过分硬性的规
律性的可疑性(如货币量增长和因货币量增长所产生的价格水平上涨的亚格的比例关系,货 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的不变性),或者是指出了在与货币流通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作用 的同时可能还会有生 性和市场性的价格形成因素方面的相当重要的反作用。由于这些批: 意见对货币数量论和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通货膨帐理论的原则本身都构成了威协,所以并 未予以考虑。 姚而,之所未对这种批评音甲没右给不老虑,也是因为右其究观上的原因。以货而毅 量论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理论大体上正确地解释了19世纪和0世纪头几十年运行的通货膨胀 机制。那 时期的通货膨胀在绝大多数情》 下都 一种货币现等 是在纸币量 其金属 础相脱节的情况下价格对纸币量的升高的反作用(通常是在战争时期或战后的经济破坏时 期)。由此而产生了货币数量论者所建议采纳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 一首先是降低纸币总 量、恢复纸币与黄金的联系(兑换)。当时,采纳了这样一些建议实际上就足以恢复正常的 货币流通和价格形成了。 针对货币数量论的最后的即第四大类的批评意见是:货币数量论作为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包括在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之中(供给自身产生对供给的需求) 买质上 否认在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条件下的严重失衡乃是选伊定律的基本论点。首先对这种思想 给子评击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框架内论证了包括萨伊定 律在内的关于市场经济内在的协调一致的所有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一经济学说的框架 内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尤其是与再生产的信贷 货币领域息息相关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说批判领域中的独创性的学术贡献就 于此。西方经济学界的杰出的思想家 凯恩斯和维克塞尔等人 只是在过了数十年之后 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1929一1933年深度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新古典主义理论破产了。 而正是这一理论的破产导致了它的价值和成为这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货币数量论的价 古的暂时下降 西方通货膨胀理论的演变:从“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反革命 在西方经济思想中,30年代的一大标志就是凯恩斯理论的问世及其很快享有颇高的声 誉(发生了所谓凯恩斯主义革命)。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主要的著作《就业、利 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问世)中所表述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凯恩斯的两 个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以其最为通俗的阐述与以前的新古典主义理 论相比最具有革命性。第 个思想是:肯定私人经营的市场经济不拥有自始至终总是发挥作用的自谓节机制,从而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经济可能处于深刻的危机性停滞状态,而单单一个市场力量是无法使 这种经济摆脱这样的停带状态的。由此而论证了有必要实行国家的经济调节,以纠正这种绍 济的纯市场发展的缺陷。第二个基本思想是:提出了刺激所谓有效需求作为国家的经济调节 的 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 实行这种刺激的 手段就是增加国家的预算开支(其 包括采用国家预算赤字这样的方法)和推行自由化的信贷货币政策。 正是由于这第二个基本思想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渐形成了关于通货膨胀的新观 点。凯恩斯主义对解释通货影胀所加进去的主要之点就是否认货币数量论,特别是否认费雪 的阐述中所提出的硬性的量的规律性。认定交换交程式的左右两方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好,商 品(产品)交易量也好都可能发生变化, 相应地 ,这些变化对通货膨胀过程的影响也是可能 些经济变量,其意义在以前是估计不足的,也以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包括到对量的规律 性的分析之中。这些变量首先是利率以及各种支付手段和有价证券的不同的清偿力。 同时也否认了在货币量与价格水平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依照凯恩斯的 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首先是在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也就是
律性的可疑性(如货币量增长和因货币量增长所产生的价格水平上涨的严格的比例关系,货 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的不变性),或者是指出了在与货币流通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作用 的同时可能还会有生产性和市场性的价格形成因素方面的相当重要的反作用。由于这些批评 意见对货币数量论和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理论的原则本身都构成了威胁,所以并 未予以考虑。 然而,之所以未对这种批评意见没有给予考虑,也是因为有其客观上的原因。以货币数 量论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理论大体上正确地解释了19世纪和20世纪头几十年运行的通货膨胀 机制。那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在纸币量与其金属基 础相脱节的情况下价格对纸币量的升高的反作用(通常是在战争时期或战后的经济破坏时 期)。由此而产生了货币数量论者所建议采纳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首先是降低纸币总 量、恢复纸币与黄金的联系(兑换)。当时,采纳了这样一些建议实际上就足以恢复正常的 货币流通和价格形成了。 针对货币数量论的最后的即第四大类的批评意见是:货币数量论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包括在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之中(供给自身产生对供给的需求)。实质上, 否认在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条件下的严重失衡乃是萨伊定律的基本论点。首先对这种思想 给予评击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框架内论证了包括萨伊定 律在内的关于市场经济内在的协调一致的所有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一经济学说的框架 内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尤其是与再生产的信贷 货币领域息息相关。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说批判领域中的独创性的学术贡献就在 于此。西方经济学界的杰出的思想家——凯恩斯和维克塞尔等人——只是在过了数十年之后 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 1929—1933 年深度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新古典主义理论破产了。 而正是这一理论的破产导致了它的价值和成为这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货币数量论的价 值的暂时下降。 西方通货膨胀理论的演变:从“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反革命” 在西方经济思想中,30 年代的一大标志就是凯恩斯理论的问世及其很快享有颇高的声 誉(发生了所谓凯恩斯主义革命)。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主要的著作《就业、利 息与货币通论》(1936 年问世)中所表述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凯恩斯的两 个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以其最为通俗的阐述与以前的新古典主义理论相比最具有革命性。第 一个思想是:肯定私人经营的市场经济不拥有自始至终总是发挥作用的自谓节机制,从而,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经济可能处于深刻的危机性停滞状态,而单单一个市场力量是无法使 这种经济摆脱这样的停滞状态的。由此而论证了有必要实行国家的经济调节,以纠正这种经 济的纯市场发展的缺陷。第二个基本思想是:提出了刺激所谓有效需求作为国家的经济调节 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面。实行这种刺激的决定性手段就是增加国家的预算开支(其中 包括采用国家预算赤字这样的方法)和推行自由化的信贷货币政策。 正是由于这第二个基本思想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渐形成了关于通货膨胀的新观 点。凯恩斯主义对解释通货膨胀所加进去的主要之点就是否认货币数量论,特别是否认费雪 的阐述中所提出的硬性的量的规律性。认定交换交程式的左右两方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好,商 品(产品)交易量也好都可能发生变化,相应地,这些变化对通货膨胀过程的影响也是可能 的。一些经济变量,其意义在以前是估计不足的,也以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包括到对量的规律 性的分析之中。这些变量首先是利率以及各种支付手段和有价证券的不同的清偿力。 同时也否认了在货币量与价格水平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依照凯恩斯的 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首先是在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