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凯恩斯、马克思与新古典 2005-05-1017:29:53novia886@-AH_3 http://bulo.163com/article/-AH 3-RzDkx5html 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宏观总量的关系,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总量理 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以资本雇用劳动而不是劳动雇用资本为基础,而且资本运动 的目的是获得以货币衡量的利润,利润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存在的关韩,也是资本雇用劳动 文种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并不停复制自己的关键,资木主义经济的全部总量关系的坛动都以资 本运动的目的为核 资本 义经济关系的这种特征提醒理论家在进行总量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或割裂这种 经济的两个方面: “是它的历史特征,即处于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二是这种关 是一套货币信用关系而不是实物技术关系。而在研究资本主义总量关系中,这两者是不可分 的而且是相互作为条件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变量是处于历史的时间中,而不是逻辑的 时间中。 新古典总量理论的问题是要么抽象掉它在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要么抽象掉货 币信用关系。原因是他们遵循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分法,并用研究不具有历史特征的实 物经济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货币信用经济。而凯恩斯和马克思则力图恢复资本主义货币经 济的本来面目,只是后者比前者走得更远。 一、新古典的货币理论 新古典货币理论的典型特征是两分法,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实物和货币的划分。两分法源 于萨伊的“产品以产品来购买”的论断,意指“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 货币只一腿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微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在两分法的传统中,经济主体(企业家和工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得物质产品而不是 货币或货币利润,即两分法抽象掉了本主义货而关系,这是货币中性的根。对两分法进 行过系统论述的是帕廷金,他认为根据两分法 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部分和货币部 分,它的出发点是纯粹外生的货币经济,由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说明实物部分而由货币超额 需求函数来说明货币部分。前一函数被假设取决于相对价格,后一函数除决定于这些变量以 外,还取决于绝对价格水平 由于在新古典理论家的头脑中,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这样在理论上人为地 创造了货币理论 (总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 以分别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 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前者以费雪的数量论和剑桥方程为基础,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 代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现代版是 可罗一德布鲁模型。 在研究货币理论时,货币理论家不愿放弃对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信仰,或者说不愿意成 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信仰。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框架本质上是一个静态模 型 它不能用来分析动态的资本主义货币总量关系,或者说在瓦尔拉斯框架中是容不下资 主义货币信用关系的。 瓦尔拉断在展开他的理论框架时,首先阐术的是交换中的均衡问题。燃后通过基本交换 模型的扩展来研究生产和资本积累。在这一结构下,瓦尔拉斯令货币的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相等,将货币引入模型,以便使其与其他部分吻合起来。这一点是通过把自身无任何效用的 货币存量 ,同进入居民户效用函数和厂 商生产 数的货币存量“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区别 做到的。尽管在瓦尔拉模型中有货币的影子,但在它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只是可有可无的 添加物,而不是必不可缺的部分。瓦尔拉斯均衡只是实物均衡,而不是货币交换的均衡。因 为一般均衡的模型中没有货币交换的位置,在商品的供给给定的情况下,其需求决定于商品
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凯恩斯、马克思与新古典 2005-05-10 17:29:53 novia886@-AH_3 http://bulo.163.com/article/-AH_3-RzDkx5.html 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宏观总量的关系,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总量理 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以资本雇用劳动而不是劳动雇用资本为基础,而且资本运动 的目的是获得以货币衡量的利润,利润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存在的关键,也是资本雇用劳动 这种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并不停复制自己的关键。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总量关系的运动都以资 本运动的目的为核心。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这种特征提醒理论家在进行总量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或割裂这种 经济的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历史特征,即处于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二是这种关系 是一套货币信用关系而不是实物技术关系。而在研究资本主义总量关系中,这两者是不可分 的而且是相互作为条件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变量是处于历史的时间中,而不是逻辑的 时间中。 新古典总量理论的问题是要么抽象掉它在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要么抽象掉货 币信用关系。原因是他们遵循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分法,并用研究不具有历史特征的实 物经济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货币信用经济。而凯恩斯和马克思则力图恢复资本主义货币经 济的本来面目,只是后者比前者走得更远。 一、新古典的货币理论 新古典货币理论的典型特征是两分法,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实物和货币的划分。两分法源 于萨伊的“产品以产品来购买”的论断,意指“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 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在两分法的传统中,经济主体(企业家和工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得物质产品而不是 货币或货币利润,即两分法抽象掉了资本主义货币关系,这是货币中性的根源。对两分法进 行过系统论述的是帕廷金,他认为根据两分法,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部分和货币部 分,它的出发点是纯粹外生的货币经济,由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说明实物部分而由货币超额 需求函数来说明货币部分。前一函数被假设取决于相对价格,后一函数除决定于这些变量以 外,还取决于绝对价格水平。 由于在新古典理论家的头脑中,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这样在理论上人为地 创造了货币理论(总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以分别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 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前者以费雪的数量论和剑桥方程为基础,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 代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现代版是 阿罗-德布鲁模型。 在研究货币理论时,货币理论家不愿放弃对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信仰,或者说不愿意放 弃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信仰。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框架本质上是一个静态模 型,它不能用来分析动态的资本主义货币总量关系,或者说在瓦尔拉斯框架中是容不下资本 主义货币信用关系的。 瓦尔拉斯在展开他的理论框架时,首先阐述的是交换中的均衡问题,然后通过基本交换 模型的扩展来研究生产和资本积累。在这一结构下,瓦尔拉斯令货币的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相等,将货币引入模型,以便使其与其他部分吻合起来。这一点是通过把自身无任何效用的 货币存量,同进入居民户效用函数和厂商生产函数的货币存量“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区别而 做到的。尽管在瓦尔拉模型中有货币的影子,但在它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只是可有可无的 添加物,而不是必不可缺的部分。瓦尔拉斯均衡只是实物均衡,而不是货币交换的均衡。因 为一般均衡的模型中没有货币交换的位置,在商品的供给给定的情况下,其需求决定于商品
之间的相对价格而不是其本身的货币价格 即使在完善的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的命运也没有好到那里去 在该模型中没有股票市场,因为股票不是阿罗 德布鲁商品。所谓阿罗 一德布鲁 商品是指这种商品必须能够进行物质上的准确描述,“当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致于进 步的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的出的、能够提高经济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那么这样的商 品就被称作阿罗一德布鲁商品”。阿罗一德布鲁模型研究的是能在某一时点通过商品交换所 能得到的那些配置。股票不能纳入阿罗一德布鲁模型,因为拥有它不用通过商品的交换就能 获得额外的商品 (2)阿 一德布鲁模型不存在企业破产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 为都必须符合预算约束, 一旦超过预算,就对其实施无限破产处罚。这显然不能分析现代资 本主义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中企业或个人抵押贷款进行生产和消费是很普遍的,因此由于 偿还能力的变化而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 3)在该模型中货币不具有实际作用。虽然 所有在现实中存在货币的理 交易需 求、预防需求、价值贮藏、记价单位等 ,在河罗 德布鲁模型中都已经顾及 但是货币对贷 源配置没有实质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模型来说明货币在阿罗一德布鲁模型中的角色: 在零日,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向中央银行借货币,在以后的每一天中,他会被允许融通超 过其货币存量的购买支付,并要求他把出售商品的所得加到原货币存量上,最后一天,他被 要求向银行归还所借的货币量。如果无法偿还,则施以无限破产处罚。在这个模型中,货币 对资源的配置没有实 。所以哈恩说 在阿罗 德布鲁模型中,不可能提出 关于货币 面的问愿,因为根据那个结构,货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是不必存在的”。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之所以不能处理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原因是它容不下历史时间和 不确定性。瓦尔拉斯模型实际上是一组线性方程组,为保证模型的收敛性和具有唯一稳定的 的衡解。该描型以须要求且有信。业除信息不宗全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破坏 模型的稳定均衡。同时,在该模型中各种经 济变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具 有同等程度的可逆性,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用琼罗宾逊的话说就是 “切决定于其他 一切”,反过来, 一切也决定着其他一切。 戴维森对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价是,认为该模型“最关键的局限性是它没有能力去处理时 间过程,因为所右一般均衡体系本质上是静态的或没右时间性的一 一般均衡之所以没右时 间性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的,即均衡位置被设想为唯 地取干 一套在初始时刻任意规定的 既定的条件、偏好和政策。任何发生在初始时刻以后的并且没有被预料到的活动在 逻辑上是 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一般均衡分析的逻辑本身意味着,它不能处理历史时间和未来的不确 定性。而在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中,经济主体对未米的不确定性是不能完全预知的,个体 之间各种经济契约的存在虽然减少了被此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个体无法完全预知也不 能完全规避经济系统的整体的不确定性。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点使它不能用来解释资本主 义货币信用关系。但是造憾 的是现代货币理论家总试图在瓦尔拉斯的框架中解释资本主义的 货币总量问题。我们把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总量关系的理论称谓新古典总量理论 新古典货币理论家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货币关系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第一和 是新古典综合的方法,即以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其货币理论的逻辑基础,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尽管该模型表面上是句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宙场和劳动力 场的一般均衡的总量模型 但是该模型实际上既不能解释总量的波动也不能说明相对价格 为使生产函数表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成立 ,该模型必须是 反映实物关系的模型,而为避匀 异制品加总问题,以及保证资本与劳动的简单替代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单一产品模型。 当新古典理论家试图以之说明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时遇到了一系列逻辑难题。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一方面坚持两分法,既得出货币长期中性的结论,又逻辑一致地说明
之间的相对价格而不是其本身的货币价格。 即使在完善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的命运也没有好到那里去: (1)在该模型中没有股票市场,因为股票不是阿罗-德布鲁商品。所谓阿罗-德布鲁 商品是指这种商品必须能够进行物质上的准确描述,“当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致于进一 步的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的出的、能够提高经济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那么这样的商 品就被称作阿罗-德布鲁商品”。阿罗-德布鲁模型研究的是能在某一时点通过商品交换所 能得到的那些配置。股票不能纳入阿罗-德布鲁模型,因为拥有它不用通过商品的交换就能 获得额外的商品。 (2)阿罗-德布鲁模型不存在企业破产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 为都必须符合预算约束,一旦超过预算,就对其实施无限破产处罚。这显然不能分析现代资 本主义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中企业或个人抵押贷款进行生产和消费是很普遍的,因此由于 偿还能力的变化而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 (3)在该模型中货币不具有实际作用。虽然,所有在现实中存在货币的理由:交易需 求、预防需求、价值贮藏、记价单位等,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都已经顾及,但是货币对资 源配置没有实质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模型来说明货币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的角色: 在零日,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向中央银行借货币,在以后的每一天中,他会被允许融通超 过其货币存量的购买支付,并要求他把出售商品的所得加到原货币存量上,最后一天,他被 要求向银行归还所借的货币量。如果无法偿还,则施以无限破产处罚。在这个模型中,货币 对资源的配置没有实际影响。所以哈恩说“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不可能提出关于货币方 面的问题,因为根据那个结构,货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是不必存在的”。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之所以不能处理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原因是它容不下历史时间和 不确定性。瓦尔拉斯模型实际上是一组线性方程组,为保证模型的收敛性和具有唯一稳定的 均衡解,该模型必须要求具有完全信息,排除信息不完全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破坏 模型的稳定均衡。同时,在该模型中各种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具 有同等程度的可逆性,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用琼.罗宾逊的话说就是:“一切决定于其他 一切”,反过来,一切也决定着其他一切。 戴维森对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价是,认为该模型“最关键的局限性是它没有能力去处理时 间过程,因为所有一般均衡体系本质上是静态的或没有时间性的――一般均衡之所以没有时 间性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的,即均衡位置被设想为唯一地取决于一套在初始时刻任意规定的 既定的条件、偏好和政策。任何发生在初始时刻以后的并且没有被预料到的活动在逻辑上是 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一般均衡分析的逻辑本身意味着,它不能处理历史时间和未来的不确 定性。而在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中,经济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能完全预知的,个体 之间各种经济契约的存在虽然减少了彼此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个体无法完全预知也不 能完全规避经济系统的整体的不确定性。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点使它不能用来解释资本主 义货币信用关系。但是遗憾的是现代货币理论家总试图在瓦尔拉斯的框架中解释资本主义的 货币总量问题。我们把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总量关系的理论称谓新古典总量理论。 新古典货币理论家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分析货币关系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 是新古典综合的方法,即以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其货币理论的逻辑基础,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尽管该模型表面上是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劳动力市 场的一般均衡的总量模型,但是该模型实际上既不能解释总量的波动也不能说明相对价格。 为使生产函数表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一个反映实物关系的模型,而为避免 异制品加总问题,以及保证资本与劳动的简单替代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单一产品模型。 当新古典理论家试图以之说明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时遇到了一系列逻辑难题。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一方面坚持两分法,既得出货币长期中性的结论,又逻辑一致地说明
总量和相对价格的关系。在传统两分法模型中,瓦尔拉断法刷和数量论存在罗辑矛盾。根据 瓦尔拉斯法则货币过度需求函数是价格水平的一阶齐次函数,而数量方程中货币的过度需求 是价格水平的非齐次函数。帕挺金(1965)的实际余额模型通过放 性假设解决 两分 模型的矛盾,但是当模型处于充分就业时不能保证是货币经济的均衡, 即货币在此模型只 一种商品,无法与其他商品区分。在帕挺金的实际余额模型中,货币以实际余额的形式直接 讲入效用函数。帕挺金认为该方法解决了瓦尔拉斯定律和货币数量论的罗组矛盾。但是随后 引发的“哈因难颗”使帕艇金横刑受到怀杯疑。 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证明货币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的几个问题 文中,哈恩质问 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细 币在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时会有正的价格。问题的要害是既然纸 没有内在的价值,理论上货币的价格就可能是零。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处于均衡状态 但是模型加入货币等于没有加入。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模型的均衡 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模型中,引进了政府债券等非货币的金 辉童以接近理迷的货币经济生界一但是起道动妖路旺依充分威业成为不可能不 定的充 就业均 财富效应或店 模型的充分就业问 币在长期是非中性的,而且不存在唯一的充分就业均衡解。这说明货币中性和充分就业存在 逻辑矛盾。要保证货币中性,考虑外生货币供给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时要使实际变量的价值 是唯一的,逻辑的结果是充分就业不能达到。如果要达到充分就业,实际变量的价值就不是 唯一的。这说明第一种模式不能罗组一致地解释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更不能说明在资本主 义货币信用体系 干右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和总量波 第二种模式是分离货币的职能,用价值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货币,这种方法的根据是希 克斯1935年《简化货币理论的建议》一文。在该文中他建议简化货币理论,用边际效用理 论来改造货币理论,使货币理论服从(非货币的)价值理论。引发的罗组问题主要有两个 ·是如何保证模型的均衡是货币经济均衡而不是实物经济均衡:二是存量一流量的关系问 关于第 一个逻辑问题在帕挺金的实际余额模型 萨缪尔森(1958)的迭代模型和新货 经济学的理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关于实际余额模型的问题在前面已经论述,不在赘述。在 萨缪尔森的迭代模型中,不考虑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货币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它的存在 能够优化跨时资源配置。 该模型的问颗与柏挺金模型是相同的。右三种情形表明它未必是货币经济均衡。首先 如果年轻人的最优消费点超过资源禀赋, 那么老年人不愿意把巧克力实给年轻人,因为不能 增加他们的效用。这时两代人交易不会发生,货币没用,均衡是实物均衡:其次,如果人们 认为货币在将来是无用的,那么年轻人不会卖给老人巧克力,交易仍然不会发生:最后,如 果存在资本品,人们不会持有货币,因为前者提供的效用更大。该模型说明不从资本主义货 币信用关系的角度研究货币只能导致很荒唐的罗辑结论。 “新货币经济学”是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首次提出的 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一种经 济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试图对长期没有解决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结合问题提供答案,它 的特点是放弃传统的货币理论,而主张回到瓦尔拉斯物物交换的一般均衡世界。代表人物主 要有法马(Fama,1980.1984)、华菜士(Wa11ace,1988)、布菜克(B1ack,1970)等人。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靠法律限制 或政府管制支撑的。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不会存在集记帐单位和交换手段两种 职能于一身的 货币 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东 分别承担 货币交换将为精密 的物物交换所取代。由于货币不是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法律制度的结果,一般均衡框架中不 能引入货币不是这个理论的缺点,货币理论家的任务是取消货币这种“人为的扰动”,而维护 一般均衡
总量和相对价格的关系。在传统两分法模型中,瓦尔拉斯法则和数量论存在逻辑矛盾。根据 瓦尔拉斯法则货币过度需求函数是价格水平的一阶齐次函数,而数量方程中货币的过度需求 是价格水平的非齐次函数。帕挺金(1965)的实际余额模型通过放弃齐次性假设解决了两分法 模型的矛盾,但是当模型处于充分就业时不能保证是货币经济的均衡,即货币在此模型只是 一种商品,无法与其他商品区分。在帕挺金的实际余额模型中,货币以实际余额的形式直接 进入效用函数。帕挺金认为该方法解决了瓦尔拉斯定律和货币数量论的逻辑矛盾。但是随后 引发的“哈恩难题”使帕挺金模型受到怀疑。 在 1965 年的一篇名为《证明货币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哈恩质问: 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在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时会有正的价格。问题的要害是既然纸币 没有内在的价值,理论上货币的价格就可能是零。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处于均衡状态, 但是模型加入货币等于没有加入。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模型的均衡 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模型中,引进了政府债券等非货币的金 融资产,以接近现实的货币经济世界,但是引起的流动偏好陷阱使充分就业成为不可能。不 存在稳定的充分就业均衡解。引进财富效应或庇古效应解决了模型的充分就业问题,但是货 币在长期是非中性的,而且不存在唯一的充分就业均衡解。这说明货币中性和充分就业存在 逻辑矛盾。要保证货币中性,考虑外生货币供给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时要使实际变量的价值 是唯一的,逻辑的结果是充分就业不能达到。如果要达到充分就业,实际变量的价值就不是 唯一的。这说明第一种模式不能逻辑一致地解释总量和相对价格问题,更不能说明在资本主 义货币信用体系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和总量波动。 第二种模式是分离货币的职能,用价值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货币,这种方法的根据是希 克斯 1935 年《简化货币理论的建议》一文。在该文中他建议简化货币理论,用边际效用理 论来改造货币理论,使货币理论服从(非货币的)价值理论。引发的逻辑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如何保证模型的均衡是货币经济均衡而不是实物经济均衡;二是存量-流量的关系问 题。 关于第一个逻辑问题在帕挺金的实际余额模型、萨缪尔森(1958)的迭代模型和新货币 经济学的理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关于实际余额模型的问题在前面已经论述,不在赘述。在 萨缪尔森的迭代模型中,不考虑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货币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它的存在 能够优化跨时资源配置。 该模型的问题与帕挺金模型是相同的。有三种情形表明它未必是货币经济均衡。首先, 如果年轻人的最优消费点超过资源禀赋,那么老年人不愿意把巧克力卖给年轻人,因为不能 增加他们的效用。这时两代人交易不会发生,货币没用,均衡是实物均衡;其次,如果人们 认为货币在将来是无用的,那么年轻人不会卖给老人巧克力,交易仍然不会发生;最后,如 果存在资本品,人们不会持有货币,因为前者提供的效用更大。该模型说明不从资本主义货 币信用关系的角度研究货币只能导致很荒唐的逻辑结论。 “新货币经济学”是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首次提出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一种经 济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试图对长期没有解决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结合问题提供答案,它 的特点是放弃传统的货币理论,而主张回到瓦尔拉斯物物交换的一般均衡世界。代表人物主 要有法马(Fama,1980,1984)、华莱士(Wallace,1988)、布莱克(Black,1970)等人。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靠法律限制 或政府管制支撑的。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不会存在集记帐单位和交换手段两种 职能于一身的“货币”。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东西分别承担,货币交换将为精密 的物物交换所取代。由于货币不是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法律制度的结果,一般均衡框架中不 能引入货币不是这个理论的缺点,货币理论家的任务是取消货币这种“人为的扰动”,而维护 一般均衡
法马(Fma,1980)设想了一种不用货币的竞争性支付体系,称为“纯粹的记帐交易系 统”(pu e acc unting sy st m of exchange ,在这种系统中,银行的作用是运作一套可以 通过会计科目之间的转帐来实现财富转移的帐簿系统 交易可以完全 金的媒介 任何实质的交易媒介或购买力暂栖所的概念均告消失。最后法马的分析得出结论:任何经济 中的相对价格,包括金融资产所提供的实际服务的相对价格,都独立于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组 成部分,这叫分离定理。它的另一种表述是,如果经济中具有实际物品(商品或不兑换纸币): 并被用于交易中,那么绝对价格只是以这种物品表示的相对价格,从而绝对价格本身是独立 包括银行存款 在内的金融务 法马理论的荒谬之处在于 计 存在货币的 系统,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及其债务一债权的链条中 货币作为最终支付手段 及其清算工具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分离定理遵循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因此,如果金融系统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金融企业的现值,那么分离定理就会不成立。 胡佛(H00ver,1988)对新货币经济学评论到:新货币经济学力求“将货币理论也建立在作 为经济学其他领域标准的价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它试图道循 克斯ick 1935)的传 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而且这种努力是彻底的全面的,因为这等于对传统货币理 论的摒弃。 分离货币的职能来认识货币一定是在抽象掉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在 信用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是不可分的,每一种职能都是以信用关系作为基础和条件的,同时它 也担负信用关系的维系功能。分离货币职能认识货币, 一定是抽象掉货币的历史特征,而 调它的超越历史 一般性 而这 理论的最好的框架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关于存量和流量关系问题是指当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把货币作为一种资 产或商品,让边际分析法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法大显伸手时所引发的逻辑问题,希克斯、 帕廷金、托宾和弗里德曼等就是如此处理的,这种处理货币的方法使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 具有一样的理论基础。如此处理货币问愿,使货币理论退化为 一般均衡的相对价格理论, 传统相对价格理论不同的是,商品或资产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实物的,而且有货币金融的 价格体系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且包括各种货币金融资产的相对报酬率。这种相对 价格理论的现代名称叫资产选择理论。把货币理论退化为相对价格理论,引起的逻辑问题是 存量均衡与流量波动的关系 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值,只能在某个时点上衡量,即它的定量没有时 间范围,如资本存量。流量是指在 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只能 一定时期 内衡量,定量要有时间范围,如国民收入、投资、消费等。两者的关系是存量的变动是流量 流量来自于存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何在理论上罗辑一致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仍然是个难题 难点在于如何合乎逻罗辑地把流量涉及的时间一一时期归入存量,同时又合乎逻辑地把存量 涉及的时点归入流量。由于在资产选择的存量分析中使用时点均衡分析法,强调经济系统的 瞬间均衡,如果承认存量是瞬间均衡 就不能 示流量的波动 而如果承认流量的波动 存量均衡就受到破坏。存量和流量的关系问题,说明货币总量关系不能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分析方法来处理。正如琼.罗滨逊(1972)所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适用于存量分析,“任何 人试图把生产流量引入瓦尔拉斯体系会立即限于矛后” 存量一流量问顾在典里德曼、布伦纳一格尔泽和托宾的存量一流量模型中表现的非常明 显。在弗里德曼的存量一流量模型中,进行名义量值和实际量值的区分,弗里德曼说“所有 形式的货币数量理论都是以货币的名义数量与实际数量的区分为理论基础的。货币的名义 量就是以任何一种被用来代表货币的单位所表示的货币数量货币的实际数量就是以货币所 能购买到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来表示的货币数量。”货币的名义数量与价格指数相除即得到 实际数量。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名义量值和实际量值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
法马(Fama,1980)设想了一种不用货币的竞争性支付体系,称为“纯粹的记帐交易系 统”(pure accounting system of exchange),在这种系统中,银行的作用是运作一套可以 “通过会计科目之间的转帐来实现财富转移的帐簿系统”,交易可以完全避免现金的媒介, 任何实质的交易媒介或购买力暂栖所的概念均告消失。最后法马的分析得出结论:任何经济 中的相对价格,包括金融资产所提供的实际服务的相对价格,都独立于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组 成部分,这叫分离定理。它的另一种表述是,如果经济中具有实际物品(商品或不兑换纸币), 并被用于交易中,那么绝对价格只是以这种物品表示的相对价格,从而绝对价格本身是独立 于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法马理论的荒谬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不存在货币的金融 系统,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及其债务-债权的链条中,货币作为最终支付手段 及其清算工具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分离定理遵循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因此,如果金融系统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金融企业的现值,那么分离定理就会不成立。 胡佛(Hoover,1988)对新货币经济学评论到:新货币经济学力求“将货币理论也建立在作 为经济学其他领域标准的价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它试图遵循希克斯(Hicks,1935)的传统 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而且这种努力是彻底的全面的,因为这等于对传统货币理 论的摒弃。 分离货币的职能来认识货币一定是在抽象掉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在 信用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是不可分的,每一种职能都是以信用关系作为基础和条件的,同时它 也担负信用关系的维系功能。分离货币职能认识货币,一定是抽象掉货币的历史特征,而强 调它的超越历史的一般性。而这种理论的最好的框架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关于存量和流量关系问题是指当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把货币作为一种资 产或商品,让边际分析法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法大显伸手时所引发的逻辑问题,希克斯、 帕廷金、托宾和弗里德曼等就是如此处理的,这种处理货币的方法使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 具有一样的理论基础。如此处理货币问题,使货币理论退化为一般均衡的相对价格理论,与 传统相对价格理论不同的是,商品或资产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实物的,而且有货币金融的, 价格体系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且包括各种货币金融资产的相对报酬率。这种相对 价格理论的现代名称叫资产选择理论。把货币理论退化为相对价格理论,引起的逻辑问题是 存量均衡与流量波动的关系。 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值,只能在某个时点上衡量,即它的定量没有时 间范围,如资本存量。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只能在一定时期 内衡量,定量要有时间范围,如国民收入、投资、消费等。两者的关系是存量的变动是流量, 流量来自于存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何在理论上逻辑一致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仍然是个难题。 难点在于如何合乎逻辑地把流量涉及的时间-—时期归入存量 ,同时又合乎逻辑地把存量 涉及的时点归入流量。由于在资产选择的存量分析中使用时点均衡分析法,强调经济系统的 瞬间均衡,如果承认存量是瞬间均衡的,就不能揭示流量的波动;而如果承认流量的波动, 存量均衡就受到破坏。存量和流量的关系问题,说明货币总量关系不能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分析方法来处理。正如琼.罗滨逊(1972)所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适用于存量分析,“任何 人试图把生产流量引入瓦尔拉斯体系会立即限于矛盾” 存量-流量问题在弗里德曼、布伦纳-梅尔泽和托宾的存量-流量模型中表现的非常明 显。在弗里德曼的存量-流量模型中,进行名义量值和实际量值的区分,弗里德曼说“所有 形式的货币数量理论都是以货币的名义数量与实际数量的区分为理论基础的。货币的名义数 量就是以任何一种被用来代表货币的单位所表示的货币数量。货币的实际数量就是以货币所 能购买到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来表示的货币数量。”货币的名义数量与价格指数相除即得到 实际数量。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名义量值和实际量值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是什么,这要回答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的相互关系:第二,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各自的 决定机制是什么,这两种机制能否在理论上逻辑一致的统 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均衡时经济是遵循两 分法的 即“长期均衡是由早期的货币数量理 论模型与瓦尔拉斯的总均衡方程体系共同决定的.其涵义是长期均衡时所有的名义量值都沙 定于货币关系,而所有的实际量值都决定于相对价格反映的技术关系。 “从长期来看,货币 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一-一一对于讨去几十年中实际国民收入的 化来说,非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唯一重要的,而货币却无关紧要”。在短期理论中,典甲德品 认为实际部分可以看成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货币部分则是不稳定的,正是这种差异产生 短期的波动 但是弗里德曼又试图突破传统两分法的局限性,而希望在理论中说明实际部分与货币部 分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析长期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中,把实物部门与货币部门的相互 作用介绍进去,比把相互作用省略掉是更为有用得多”。这一探索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 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批评者的挑战。有些经济学家说,货币主义依靠一个黑箱来连接 货币供应量和产量,投入从黑 进出 产出从另 边出米 而其中的传播机制设有说 明,卡尔多(1970)认为弗里德曼在描绘货币增加如何导致价格和收入增加时,货币仿佛是 在空中从直升飞机上散发给民众的。 那么,弗里德曼是如何来应对挑战,如何来说明两部门的相互作用呢?在他的名义国民 收入决定檬型中他用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偏着来解释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对实际收入的 影响。但是在该理论中。中干他重干建 个共同的模型而对此未予详细分析。在《美国 与英国的货币趋势》 书中,他运用资产选择理论来说明货币的传播机制。弗里德曼认为 传搭机制应包括:(1)均衡点的转移,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导致价格和产量变化,通过这些 变化,使整个经济从一个短期均衡转移到一个新的短期均衡:(②)两个均衡点之间的动态调整 时程。关于动态调整过程,弗里德号的解释是不成熟的,而且使用了一些不合乎实际的假设 文里不作介绍。下面主要介绍均衡点的转移」 弗里德曼在他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 上,使用托宾的资产选择的理论来说明均衡点的转 移.所谓的资产组合就是指个人或企业在某一时间的资产总值由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资产项目 来组合。弗里德曼使用的资产概念是广义的,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如个人和企业持 有的证券、货币、消费品、厂房设各、运输工具等等都是资产,而托宾的资产概念是狭义的 仅指金融资产;同时弗里德曼的资产概念是个存量概念而不同于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 消费、投资等流量概念 资产选择理论使用新古典的边际分析法。人们在所特有的各种资产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而人们如何在不同的组合中选择呢?边际分析法会告诉我们,人们进行资产选择是遵循等边 际原则的,即经过一定资产组合的调整,直到所有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资产持有人才 实现最优组合和得到最大效用。 弗里德认为。 人们在某一时间所持有的资产组合是一定的,包括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 货币量也是一定的: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使人们感到他们持有的实际货币量超过了意愿 数量,他们便调整资产组合,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其他资产,如证券、各种商品、劳务等: 假定各种资产原有的数量不变,则各种资产的价格会上涨,直到价格上涨的程度抵消了新增 的货币量,整个社会的实际货币数量恢复到人们意愿持有的数额位置。假定产量增加,则随 若实际收入的增加,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量也增加,以此吸收新增的货币量。这样通过 价格 产量的变动 或两者同时变动,经过人们资产选择的调整,整个经济从原有的均衡点转 移到 个新的均衡点。 弗里德曼的回答并没有使批评结束,只是这种批评来自货币学派的内部。以布伦纳和梅 尔泽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另一支则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阐述不是货币理论一个非常适
用关系是什么,这要回答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的相互关系;第二,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各自的 决定机制是什么,这两种机制能否在理论上逻辑一致的统一。 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均衡时经济是遵循两分法的,即“长期均衡是由早期的货币数量理 论模型与瓦尔拉斯的总均衡方程体系共同决定的.其涵义是长期均衡时所有的名义量值都决 定于货币关系,而所有的实际量值都决定于相对价格反映的技术关系。“从长期来看,货币 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过去几十年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变 化来说,非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唯一重要的,而货币却无关紧要”。在短期理论中,弗里德曼 认为实际部分可以看成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货币部分则是不稳定的,正是这种差异产生了 短期的波动。 但是弗里德曼又试图突破传统两分法的局限性,而希望在理论中说明实际部分与货币部 分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析长期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中,把实物部门与货币部门的相互 作用介绍进去,比把相互作用省略掉是更为有用得多”。 这一探索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 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批评者的挑战。有些经济学家说,货币主义依靠一个黑箱来连接 货币供应量和产量,投入从黑箱的一边进去,产出从另一边出来,而其中的传播机制没有说 明,卡尔多(1970)认为弗里德曼在描绘货币增加如何导致价格和收入增加时,货币仿佛是 在空中从直升飞机上散发给民众的。 那么,弗里德曼是如何来应对挑战,如何来说明两部门的相互作用呢?在他的名义国民 收入决定模型中他用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来解释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对实际收入的 影响。但是在该理论中,由于他侧重于建立一个共同的模型而对此未予详细分析。在《美国 与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他运用资产选择理论来说明货币的传播机制。弗里德曼认为, 传播机制应包括:(1)均衡点的转移,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导致价格和产量变化,通过这些 变化,使整个经济从一个短期均衡转移到一个新的短期均衡;(2)两个均衡点之间的动态调整 过程。关于动态调整过程,弗里德曼的解释是不成熟的,而且使用了一些不合乎实际的假设, 这里不作介绍。下面主要介绍均衡点的转移。 弗里德曼在他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使用托宾的资产选择的理论来说明均衡点的转 移。所谓的资产组合就是指个人或企业在某一时间的资产总值由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资产项目 来组合。弗里德曼使用的资产概念是广义的,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如个人和企业持 有的证券、货币、消费品、厂房设备、运输工具等等都是资产,而托宾的资产概念是狭义的, 仅指金融资产;同时弗里德曼的资产概念是个存量概念而不同于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 消费、投资等流量概念。 资产选择理论使用新古典的边际分析法。人们在所持有的各种资产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而人们如何在不同的组合中选择呢?边际分析法会告诉我们,人们进行资产选择是遵循等边 际原则的,即经过一定资产组合的调整,直到所有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资产持有人才 实现最优组合和得到最大效用。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某一时间所持有的资产组合是一定的,包括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 货币量也是一定的;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使人们感到他们持有的实际货币量超过了意愿的 数量,他们便调整资产组合,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其他资产,如证券、各种商品、劳务等; 假定各种资产原有的数量不变,则各种资产的价格会上涨,直到价格上涨的程度抵消了新增 的货币量,整个社会的实际货币数量恢复到人们意愿持有的数额位置。假定产量增加,则随 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量也增加,以此吸收新增的货币量。这样通过 价格和产量的变动或两者同时变动,经过人们资产选择的调整,整个经济从原有的均衡点转 移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弗里德曼的回答并没有使批评结束,只是这种批评来自货币学派的内部。以布伦纳和梅 尔泽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另一支则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阐述不是货币理论一个非常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