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列宁选集 第二卷 式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是世界无产 阶级强大的同盟军。他以兴奋的心情密切关注中国和亚洲民族民 主运动的兴起。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亚洲的觉醒》、 《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文章中,列宁高度评价中国辛亥革 命,称颂亚洲各国兴起的民主革命运动,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 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 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见本卷第316页)列宁赞扬中国民主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称 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带有建立共和制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反映了“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见本卷第291页)。 在充分肯定孙中山纲领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彻底性的同时,列宁 也指出其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 俄国度过了三年的反动时期,革命运动开始复苏。为了迎接新 的革命高潮,布尔什维克尽力克服取消派、托洛茨基派、前进派造 成的党内危机。一方面,在组织上大力巩固和整顿党的组织,维护 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统一:在机会主义派别不仅破坏党的统 一而且自外于党的情况下,1912年党的布拉格代表会议不得不果 断地把机会主义分子清除出党。另一方面,为了贯彻适应新形势的 革命的政治路线,必须同取消派宣扬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作不妥 协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同反对国际工人运动中日益泛滥的机会主 义、改良主义思潮的斗争结合进行的。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 歧》、《论自由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马克思主义 和改良主义》等著作中,列宁对工人运动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两大 流派一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了剖析,阐明了机会主义的阶
式 和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形 态 上 , 在 社 会 生 活 各 方 面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速 度 上 , 每 个 民 族 都 会 有 自 己 的 特 点 。 列 宁 认 为 , 殖 民 地 、 半 殖 民 地 的 民 族 民 主 革 命 运 动 是 世 界 无 产 阶 级 强 大 的 同 盟 军 。 他 以 兴 奋 的 心 情 密 切 关 注 中 国 和 亚 洲 民 族 民 主 运 动 的 兴 起 。 在 《 中 国 的 民 主 主 义 和 民 粹 主 义 》 、 《 亚 洲 的 觉 醒 》 、 《 落 后 的 欧 洲 和 先 进 的 亚 洲 》 等 文 章 中 , 列 宁 高 度 评 价 中 国 辛 亥 革 命 , 称 颂 亚 洲 各 国 兴 起 的 民 主 革 命 运 动 , 指 出 “ 亚 洲 的 觉 醒 和 欧 洲 先 进 无 产 阶 级 夺 取 政 权 的 斗 争 的 开 始 , 标 志 着 2 0 世 纪 初 所 开 创 的 全 世 界 历 史 的 一 个 新 阶 段 。 ” ( 见 本 卷 第 3 1 6 页 ) 列 宁 赞 扬 中 国 民 主 革 命 先 行 者 孙 中 山 具 有 革 命 民 主 主 义 的 崇 高 精 神 和 英 雄 气 概 , 称 孙 中 山 的 革 命 纲 领 是 “ 带 有 建 立 共 和 制 要 求 的 完 整 的 民 主 主 义 ” , 反 映 了 “ 真 正 伟 大 的 人 民 的 真 正 伟 大 的 思 想 ” ( 见 本 卷 第 2 9 1 页 ) 。 在 充 分 肯 定 孙 中 山 纲 领 的 反 封 建 的 进 步 性 和 彻 底 性 的 同 时 , 列 宁 也 指 出 其 主 观 社 会 主 义 的 空 想 成 分 。 俄 国 度 过 了 三 年 的 反 动 时 期 , 革 命 运 动 开 始 复 苏 。 为 了 迎 接 新 的 革 命 高 潮 , 布 尔 什 维 克 尽 力 克 服 取 消 派 、 托 洛 茨 基 派 、 前 进 派 造 成 的 党 内 危 机 。 一 方 面 , 在 组 织 上 大 力 巩 固 和 整 顿 党 的 组 织 , 维 护 党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础 上 的 统 一 ; 在 机 会 主 义 派 别 不 仅 破 坏 党 的 统 一 而 且 自 外 于 党 的 情 况 下 , 1 9 1 2 年 党 的 布 拉 格 代 表 会 议 不 得 不 果 断 地 把 机 会 主 义 分 子 清 除 出 党 。 另 一 方 面 , 为 了 贯 彻 适 应 新 形 势 的 革 命 的 政 治 路 线 , 必 须 同 取 消 派 宣 扬 的 机 会 主 义 、 改 良 主 义 作 不 妥 协 的 斗 争 。 这 场 斗 争 是 同 反 对 国 际 工 人 运 动 中 日 益 泛 滥 的 机 会 主 义 、 改 良 主 义 思 潮 的 斗 争 结 合 进 行 的 。 在 《 欧 洲 工 人 运 动 中 的 分 歧 》 、 《 论 自 由 主 义 的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阶 级 斗 争 概 念 》 、 《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改 良 主 义 》 等 著 作 中 , 列 宁 对 工 人 运 动 中 背 离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两 大 流 派 — — 机 会 主 义 和 无 政 府 主 义 作 了 剖 析 , 阐 明 了 机 会 主 义 的 阶 8 列 宁 选 集 第 二 卷
说 明 9 级根源和思想根源,以及工人运动中产生策略分歧的主要原因。列 宁揭露取消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的阉割和歪曲,指出: 只有当阶级斗争涉及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时,才是充 分发达的阶级斗争。列宁还阐明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 者对待改良的态度以及在这个问题上同无政府主义者和改良主义 者的区别。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它固有的各 种矛盾进一步扩大和激化: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国际资 本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原来的均势遭到破坏:争夺资源、争夺资本 市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1914年8月终于爆发和第 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 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社会党人对战争应持什么态度,要 不要利用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加速无产阶级革命进程,这些问题 成了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无产阶级国 际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斗争的焦点。收入本卷的《战争和俄国社会 民主党》、《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等著作,揭示帝国 主义战争的性质和根源,指出它的政治内容和经济目的,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战争论:提出并论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等 口号,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战争条件下革命的行动路线:批判露 骨的和隐蔽的社会沙文主义,特别是考茨基主义,清算第二国际机 会主义领导的背叛行径,为联合各国左派力量、重建国际奠定了思 想政治基础。 列宁在本世纪初就注意到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现象,指出了垄 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大战爆发后,为了说明这场战争的阶级性 质和当时的世界政治,必须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问 题,因此列宁集中精力对帝国主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完成
级 根 源 和 思 想 根 源 , 以 及 工 人 运 动 中 产 生 策 略 分 歧 的 主 要 原 因 。 列 宁 揭 露 取 消 派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阶 级 斗 争 概 念 的 阉 割 和 歪 曲 , 指 出 : 只 有 当 阶 级 斗 争 涉 及 政 治 中 最 本 质 的 东 西 即 国 家 政 权 时 , 才 是 充 分 发 达 的 阶 级 斗 争 。 列 宁 还 阐 明 了 改 良 与 革 命 的 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对 待 改 良 的 态 度 以 及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同 无 政 府 主 义 者 和 改 良 主 义 者 的 区 别 。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到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 即 帝 国 主 义 阶 段 , 它 固 有 的 各 种 矛 盾 进 一 步 扩 大 和 激 化 ;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规 律 使 国 际 资 本 力 量 对 比 发 生 变 化 , 原 来 的 均 势 遭 到 破 坏 ; 争 夺 资 源 、 争 夺 资 本 市 场 、 重 新 瓜 分 世 界 的 斗 争 愈 演 愈 烈 , 1 9 1 4 年 8 月 终 于 爆 发 和 第 一 次 世 界 帝 国 主 义 大 战 。 如 何 看 待 这 场 战 争 的 性 质 , 社 会 党 人 对 战 争 应 持 什 么 态 度 , 要 不 要 利 用 战 争 造 成 的 革 命 形 势 加 速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进 程 , 这 些 问 题 成 了 俄 国 和 国 际 工 人 运 动 中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机 会 主 义 、 无 产 阶 级 国 际 主 义 和 社 会 沙 文 主 义 斗 争 的 焦 点 。 收 入 本 卷 的 《 战 争 和 俄 国 社 会 民 主 党 》 、 《 第 二 国 际 的 破 产 》 、 《 社 会 主 义 与 战 争 》 等 著 作 , 揭 示 帝 国 主 义 战 争 的 性 质 和 根 源 , 指 出 它 的 政 治 内 容 和 经 济 目 的 , 发 展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战 争 论 ; 提 出 并 论 证 “ 变 帝 国 主 义 战 争 为 国 内 战 争 ” 等 口 号 , 阐 明 了 无 产 阶 级 政 党 在 战 争 条 件 下 革 命 的 行 动 路 线 ; 批 判 露 骨 的 和 隐 蔽 的 社 会 沙 文 主 义 , 特 别 是 考 茨 基 主 义 , 清 算 第 二 国 际 机 会 主 义 领 导 的 背 叛 行 径 , 为 联 合 各 国 左 派 力 量 、 重 建 国 际 奠 定 了 思 想 政 治 基 础 。 列 宁 在 本 世 纪 初 就 注 意 到 资 本 主 义 的 某 些 新 现 象 , 指 出 了 垄 断 资 本 主 义 的 某 些 特 征 。 大 战 爆 发 后 , 为 了 说 明 这 场 战 争 的 阶 级 性 质 和 当 时 的 世 界 政 治 , 必 须 研 究 帝 国 主 义 的 经 济 实 质 这 个 基 本 问 题 , 因 此 列 宁 集 中 精 力 对 帝 国 主 义 作 了 深 入 全 面 系 统 的 研 究 , 完 成 说 明 9
10 列宁选集 第二卷 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名著,创立了帝国主义 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为了写这部专著,列宁 查考了数百种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笔记。书中根据无可争辩的资产 阶级统计资料和各国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对大战前全世界资本 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作了科学的说明。列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内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帝国主义阶段。他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垄 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给帝国主义下了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 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 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己经把世界全部 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见本卷第651页)列宁深入 剖析了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批判了他把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 济割裂开来的错误以及他所提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列宁认为,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而垄断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 的趋向。但是,这种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并且处于资本 主义、商品生产和竞争的一般环境之中,同这种一般环境始终有无 法解决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能完全地、长久地排 除竞争,特别是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垄断和竞争同在,腐朽的趋势 和迅速发展的趋势并存。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 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 势,时而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 得多,只是发展更加不平衡罢了。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的全部论述,得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结论:帝国主义是 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1920年
了 《 帝 国 主 义 是 资 本 主 义 的 最 高 阶 段 》 这 一 名 著 , 创 立 了 帝 国 主 义 理 论 , 丰 富 和 发 展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经 济 学 。 为 了 写 这 部 专 著 , 列 宁 查 考 了 数 百 种 文 献 资 料 , 做 了 大 量 笔 记 。 书 中 根 据 无 可 争 辩 的 资 产 阶 级 统 计 资 料 和 各 国 资 产 阶 级 学 者 的 著 作 , 对 大 战 前 全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在 其 国 际 相 互 关 系 上 的 总 的 情 况 作 了 科 学 的 说 明 。 列 宁 根 据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 总 结 了 《 资 本 论 》 问 世 后 半 个 世 纪 内 资 本 主 义 的 新 发 展 , 指 出 资 本 主 义 已 经 发 展 到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 — 帝 国 主 义 阶 段 。 他 运 用 历 史 和 逻 辑 统 一 的 方 法 考 察 了 资 本 主 义 垄 断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 把 资 本 主 义 的 新 变 化 概 括 为 五 个 基 本 特 征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给 帝 国 主 义 下 了 科 学 的 定 义 : “ 帝 国 主 义 是 发 展 到 垄 断 组 织 和 金 融 资 本 的 统 治 已 经 确 立 、 资 本 输 出 具 有 突 出 意 义 、 国 际 托 拉 斯 开 始 瓜 分 世 界 、 一 些 最 大 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已 经 把 世 界 全 部 领 土 瓜 分 完 毕 这 一 阶 段 的 资 本 主 义 。 ” ( 见 本 卷 第 6 5 1 页 ) 列 宁 深 入 剖 析 了 考 茨 基 的 帝 国 主 义 定 义 , 批 判 了 他 把 帝 国 主 义 的 政 治 和 经 济 割 裂 开 来 的 错 误 以 及 他 所 提 出 的 “ 超 帝 国 主 义 ” 理 论 。 列 宁 认 为 , 帝 国 主 义 最 深 厚 的 经 济 基 础 是 垄 断 , 而 垄 断 必 然 产 生 停 滞 和 腐 朽 的 趋 向 。 但 是 , 这 种 垄 断 是 从 资 本 主 义 生 长 起 来 的 , 并 且 处 于 资 本 主 义 、 商 品 生 产 和 竞 争 的 一 般 环 境 之 中 , 同 这 种 一 般 环 境 始 终 有 无 法 解 决 的 矛 盾 。 在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下 , 垄 断 决 不 能 完 全 地 、 长 久 地 排 除 竞 争 , 特 别 是 世 界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 垄 断 和 竞 争 同 在 , 腐 朽 的 趋 势 和 迅 速 发 展 的 趋 势 并 存 。 列 宁 指 出 : 在 帝 国 主 义 时 代 , 某 些 工 业 部 门 , 某 些 资 产 阶 级 阶 层 , 某 些 国 家 , 不 同 程 度 地 时 而 表 现 出 这 种 趋 势 , 时 而 表 现 出 那 种 趋 势 ; 整 个 来 说 ,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比 从 前 要 快 得 多 , 只 是 发 展 更 加 不 平 衡 罢 了 。 列 宁 根 据 对 帝 国 主 义 的 经 济 实 质 的 全 部 论 述 , 得 出 了 关 于 帝 国 主 义 的 历 史 地 位 的 结 论 : 帝 国 主 义 是 过 渡 的 资 本 主 义 , 或 者 更 确 切 些 说 , 是 垂 死 的 资 本 主 义 。 在 1 9 2 0 年 1 0 列 宁 选 集 第 二 卷
说 明 11 写的该书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中,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把这一 结论表述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在研究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 展不平衡的规律。他在本卷《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指出了 资本主义的这个绝对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 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在一年后写 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结论,指 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 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见本卷第722页)。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得出的这个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预断的结论,己被实践所证明。 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划时代的新贡献。 本卷收录了列宁在不同年代写的纪念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 尔斯泰、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赫尔岑、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的三篇文 章。列宁在这些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三位作 家、诗人的作品和思想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他们的历史地位作 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列宁为纪念托尔斯泰80寿辰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 命的镜子》一文指出,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 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 作品。同时列宁又如实地指出了他观点中的矛盾。他一方面无情 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 关的滑稽剧,暴露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 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却又疯狂地宣传 “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他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一切假面具:同 时却鼓吹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神父代替有官职的神父。列宁 认为,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是19世纪最后30多年俄国实际生
写 的 该 书 法 文 版 和 德 文 版 序 言 中 , 列 宁 用 更 加 明 确 的 语 言 把 这 一 结 论 表 述 为 “ 帝 国 主 义 是 无 产 阶 级 社 会 革 命 的 前 夜 ” 。 在 研 究 帝 国 主 义 的 过 程 中 , 列 宁 发 现 了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 政 治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规 律 。 他 在 本 卷 《 论 欧 洲 联 邦 口 号 》 一 文 中 首 次 指 出 了 资 本 主 义 的 这 个 绝 对 规 律 , 并 由 此 得 出 结 论 : 社 会 主 义 可 能 首 先 在 少 数 甚 至 在 单 独 一 个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内 获 得 胜 利 。 列 宁 在 一 年 后 写 的 《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军 事 纲 领 》 一 文 中 进 一 步 发 挥 了 这 一 结 论 , 指 出 “ 社 会 主 义 不 能 在 所 有 国 家 内 同 时 获 得 胜 利 。 它 将 首 先 在 一 个 或 者 几 个 国 家 内 获 得 胜 利 ” ( 见 本 卷 第 7 2 2 页 ) 。 列 宁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得 出 的 这 个 不 同 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预 断 的 结 论 , 已 被 实 践 所 证 明 。 这 是 列 宁 对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理 论 的 划 时 代 的 新 贡 献 。 本 卷 收 录 了 列 宁 在 不 同 年 代 写 的 纪 念 俄 国 伟 大 作 家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 革 命 民 主 主 义 作 家 赫 尔 岑 、 法 国 工 人 诗 人 鲍 狄 埃 的 三 篇 文 章 。 列 宁 在 这 些 文 章 中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和 方 法 , 对 这 三 位 作 家 、 诗 人 的 作 品 和 思 想 作 了 鞭 辟 入 里 的 分 析 , 对 他 们 的 历 史 地 位 作 了 实 事 求 是 的 评 价 。 列 宁 为 纪 念 托 尔 斯 泰 8 0 寿 辰 写 的 《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是 俄 国 革 命 的 镜 子 》 一 文 指 出 , 托 尔 斯 泰 作 为 一 个 天 才 的 艺 术 家 , 不 仅 创 作 了 无 与 伦 比 的 俄 国 生 活 的 图 画 , 而 且 创 作 了 世 界 文 学 中 第 一 流 的 作 品 。 同 时 列 宁 又 如 实 地 指 出 了 他 观 点 中 的 矛 盾 。 他 一 方 面 无 情 地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的 剥 削 , 揭 露 政 府 的 暴 虐 以 及 法 庭 和 国 家 管 理 机 关 的 滑 稽 剧 , 暴 露 财 富 的 增 加 和 文 明 的 成 就 同 工 人 群 众 的 穷 困 、 野 蛮 和 痛 苦 的 加 剧 之 间 极 其 深 刻 的 矛 盾 ; 另 一 方 面 却 又 疯 狂 地 宣 传 “ 不 用 暴 力 抵 抗 邪 恶 ” 。 他 以 最 清 醒 的 现 实 主 义 撕 下 一 切 假 面 具 ; 同 时 却 鼓 吹 宗 教 , 力 求 让 有 道 德 信 念 的 神 父 代 替 有 官 职 的 神 父 。 列 宁 认 为 , 托 尔 斯 泰 观 点 中 的 矛 盾 是 1 9 世 纪 最 后 3 0 多 年 俄 国 实 际 生 说 明 1 1
12 列宁选集第二卷 活所处的矛盾条件的表现,是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 所处的矛盾条件的一面镜子,是俄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 面镜子。 列宁为纪念赫尔岑诞生100周年而作的《纪念赫尔岑》一文, 阐明了这位作家在为俄国革命作准备方面所起的伟大作用,对他 曲折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列宁认为,赫尔岑是19世纪上 半叶贵族地主出身的俄国第一代革命民主派的代表,是一位杰出 的思想家。他己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 面停住了。因此,他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一度陷入怀疑论和悲观 论,他的“社会主义”幻想(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幻想)破灭 了。当他在60年代看到了俄国内部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 到革命民主派方面来反对自由派,举起伟大的斗争旗帜来反对沙 皇制度。在他临终前一年,他的视线己转向马克思领导的国际,转 向团结“劳工世界”的国际。 《欧仁·鲍狄埃》是列宁为纪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的。列宁在 文中介绍了这位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委员贫寒的一生、革命战 斗的一生,称颂他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他是一 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收在卷末的列宁1916年11月30日《致伊 ·费·阿尔曼德》一信的节录。列宁在信中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马 克思主义原理的问题。他写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 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 联系起来,(y)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见本 卷第785页)列宁一生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总要向马克思请教, 对马克思主义又始终采取这种唯一科学的态度。这正是我们应该 向列宁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学风
活 所 处 的 矛 盾 条 件 的 表 现 , 是 反 映 农 民 在 俄 国 革 命 中 的 历 史 活 动 所 处 的 矛 盾 条 件 的 一 面 镜 子 , 是 俄 国 农 民 起 义 的 弱 点 和 缺 陷 的 一 面 镜 子 。 列 宁 为 纪 念 赫 尔 岑 诞 生 1 0 0 周 年 而 作 的 《 纪 念 赫 尔 岑 》 一 文 , 阐 明 了 这 位 作 家 在 为 俄 国 革 命 作 准 备 方 面 所 起 的 伟 大 作 用 , 对 他 曲 折 的 一 生 作 了 恰 如 其 分 的 评 价 。 列 宁 认 为 , 赫 尔 岑 是 1 9 世 纪 上 半 叶 贵 族 地 主 出 身 的 俄 国 第 一 代 革 命 民 主 派 的 代 表 , 是 一 位 杰 出 的 思 想 家 。 他 已 经 走 到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跟 前 , 可 是 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前 面 停 住 了 。 因 此 , 他 在 1 8 4 8 年 革 命 失 败 后 一 度 陷 入 怀 疑 论 和 悲 观 论 , 他 的 “ 社 会 主 义 ” 幻 想 ( 实 质 上 是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主 义 幻 想 ) 破 灭 了 。 当 他 在 6 0 年 代 看 到 了 俄 国 内 部 革 命 的 人 民 时 , 他 就 无 畏 地 站 到 革 命 民 主 派 方 面 来 反 对 自 由 派 , 举 起 伟 大 的 斗 争 旗 帜 来 反 对 沙 皇 制 度 。 在 他 临 终 前 一 年 , 他 的 视 线 已 转 向 马 克 思 领 导 的 国 际 , 转 向 团 结 “ 劳 工 世 界 ” 的 国 际 。 《 欧 仁 · 鲍 狄 埃 》 是 列 宁 为 纪 念 他 逝 世 2 5 周 年 而 作 的 。 列 宁 在 文 中 介 绍 了 这 位 法 国 工 人 诗 人 、 巴 黎 公 社 委 员 贫 寒 的 一 生 、 革 命 战 斗 的 一 生 , 称 颂 他 创 作 的 《 国 际 歌 》 是 全 世 界 无 产 阶 级 的 歌 , 他 是 一 位 最 伟 大 的 用 歌 作 为 工 具 的 宣 传 家 。 最 后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收 在 卷 末 的 列 宁 1 9 1 6 年 1 1 月 3 0 日 《 致 伊 · 费 · 阿 尔 曼 德 》 一 信 的 节 录 。 列 宁 在 信 中 提 出 了 如 何 正 确 对 待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理 的 问 题 。 他 写 道 :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全 部 精 神 , 它 的 整 个 体 系 , 要 求 人 们 对 每 一 个 原 理 都 要 ( α ) 历 史 地 , ( β ) 都 要 同 其 他 原 理 联 系 起 来 , ( γ ) 都 要 同 具 体 的 历 史 经 验 联 系 起 来 加 以 考 察 。 ” ( 见 本 卷 第 7 8 5 页 ) 列 宁 一 生 中 遇 到 新 情 况 、 新 问 题 , 总 要 向 马 克 思 请 教 ,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又 始 终 采 取 这 种 唯 一 科 学 的 态 度 。 这 正 是 我 们 应 该 向 列 宁 学 习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正 确 学 风 。 1 2 列 宁 选 集 第 二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