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一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一一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一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一一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 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 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 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 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 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 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髙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 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 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 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 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迴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 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 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 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 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 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 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 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 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 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第11页
第 11 页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 100 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 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 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 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 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 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 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 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 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 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 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 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 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 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 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 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 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 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 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 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 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 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 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 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 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 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 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 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 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 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学 后记 第12页
第 12 页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 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 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 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 “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 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 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 1、2 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 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 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 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 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 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 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 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2课时 课题 琵琶行 教学知识目标 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材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法|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分析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 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第一课时 过程[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 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口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 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解题 1.白居易 出示多媒体投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关于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 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第13页
第 13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2 课时 课题 琵琶行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材 教法 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 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 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口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 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解题 1.白居易 出示多媒体投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关于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 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或放录音) 3.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把两者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 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 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第三 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第五段写诗人重闻琵琶 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 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 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 的悲惨命运 (解说:概述也是一种能力,应经常训练) 3.提问: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如何,又是怎样引发的? 学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可从以下句中看出:“枫叶荻花秋瑟 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心情表面上缘自秋夜浔阳江头 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实质上缘自诗人 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4.提问: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 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 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明确: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 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者具体的相同点可 见下列板书 板书: 6.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主题 出示投影: 秋江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为君翻作琵琶行 看投影后,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在空框处填上恰当的词句 第14页
第 14 页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或放录音) 3.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把两者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三、 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 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第三 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第五段写诗人重闻琵琶 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 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 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 的悲惨命运。 (解说:概述也是一种能力,应经常训练) 3.提问: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如何,又是怎样引发的? 学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可从以下句中看出:“枫叶荻花秋瑟 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心情表面上缘自秋夜浔阳江头 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实质上缘自诗人 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4.提问: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 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 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明确: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 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者具体的相同点可 见下列板书。 板书: 6.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主题。 出示投影: 秋江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为君翻作琵琶行 看投影后,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在空框处填上恰当的词句
(2)学生自由活动,讨论并归纳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明确:(1)左边由上至下:月夜听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右边由上而下:凄凉话 身世、却坐促弦弦转急:;双线交叉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 闻皆掩泣。 (2)诗歌在结构上即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整齐美兼变化美。全诗以人 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为明线 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我)心灵 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 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一遍 六、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 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 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 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 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 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 描写却很细腻 七、布置作业 反复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诗歌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 2.学会用比喻的方法描写音乐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 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并品味意境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 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 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也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 第15页
第 15 页 (2)学生自由活动,讨论并归纳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明确:(1)左边由上至下:月夜听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右边由上而下:凄凉话 身世、却坐促弦弦转急;双线交叉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 闻皆掩泣。 (2)诗歌在结构上即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整齐美兼变化美。全诗以人 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为明线, 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我)心灵 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 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一遍 六、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 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 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 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 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 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 描写却很细腻。 七、布置作业 反复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诗歌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 2.学会用比喻的方法描写音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 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并品味意境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 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 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也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