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 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 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 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 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 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 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 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 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 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诗 2、完成《自我检测与评价》第五课相关练习 教学 后记 第6页
第 6 页 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 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 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 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 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 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 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 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 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 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自我检测与评价》第五课相关练习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标|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分析 教学时量:1课时 教 导入新课 过程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 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 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 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 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 昭君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e)赴(f)荆门明妃(fri)朔(shuo)漠青冢(zh6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 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 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 she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 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 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 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 第7页
第 7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 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量: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 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 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 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 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 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 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 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 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 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 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 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
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 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一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去紫台连朔漠, 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一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一一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一一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一一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一一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 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 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 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 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一一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 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 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 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 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 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 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 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一一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 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 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 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 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 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 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 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 第8页
第 8 页 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 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 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 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 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 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 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 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 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 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 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 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 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 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 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 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 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 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 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 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 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
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 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一一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 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杜甫的 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 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 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 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 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 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 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华横溢,入朝见妒 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 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 第9页
第 9 页 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 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 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 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 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 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 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 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 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 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 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 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登高》 教学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标|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教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分析 教学一、导入新课 过程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 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 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 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 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 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自读全诗 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清作(zuo)客霜鬓(bin)浊(zhuo)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一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第10页
第 10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教学 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 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 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 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 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 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ò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