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调应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 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 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 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 烘托它的 3.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诗歌,同时想象与琵琶女相见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 神态、动作,琵琶声音变化及奏毕的周围环境 (2)学生自由活动,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 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 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 高潮之所在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 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 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 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 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 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 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 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 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 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 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 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 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诵读音乐描写部分。 “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 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 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4)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情景 (1)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诗段 (2)提问: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这句诗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 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 第16页
第 16 页 明确: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调应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 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 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 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 烘托它的。 3.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诗歌,同时想象与琵琶女相见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 神态、动作,琵琶声音变化及奏毕的周围环境。 (2)学生自由活动,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 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 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 高潮之所在。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 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 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 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 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 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 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 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 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 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 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 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 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诵读音乐描写部分。 “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 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 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4)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情景 (1)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诗段。 (2)提问: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这句诗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 主题。 三、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 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
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 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显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 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 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 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 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 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 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 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 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 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刘鹗《老残游记·明湖 居听书》) 阅读上文,谈谈它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两者的相同点:(1)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一一舒徐流畅;发展一一起伏跌宕 间歇一一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一—戛然而止)。(2)写声时都采用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 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2.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教学 后记 第17页
第 17 页 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 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显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 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 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 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 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 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 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 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 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 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刘鹗《老残游 记• 明湖 居听书》) 阅读上文,谈谈它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两者的相同点:(1)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 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2)写声时都采用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 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2.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2课时 课题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 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目标|2、能力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3、德育目标:①.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②.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材重点、难点:目标1之②和目标2 教法学习方法: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导入与作者简介。(参阅《第二课堂》)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 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 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 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 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 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 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 绚的推荐,得中进土。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 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 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 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 山诗集》。 、试读,集体读,校正读 、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 (1)(《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 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 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 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i)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 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 《李义山诗集》评语) (2)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 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 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 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己成虚负,故曰“惘然”。(清 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第18页
第 18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2 课时 课题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 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3、德育目标:①.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②.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点、难点:目标 1 之②和目标 2。 学习方法: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 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参阅《第二课堂》)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 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 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 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 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 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 813—约 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 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 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 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 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 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 山诗集》。 二、试读,集体读,校正读。 三、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 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 “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 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 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 《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 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 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 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 •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四、再齐读《锦瑟》,抓住注释来理解。 十三岁时,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唐朝崇道之风始于高祖李渊。 有鲜卑族血统的唐帝,为了神话李姓,附会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形成了唐代“扬 道抑佛”的宗教风气,即使贵为皇族宗室子弟,也不免会被遣送到道观清修。这 股风气在唐玄宗时代掀起高潮.至武宗时,“崇道”之风又掀高潮,士人学仙修道, 遂成一时风尚。于是赶时髦的李商隐也跑去学道。刚上玉阳山学道时,李商隐还是 很认真的,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以致于后来他情诗里的许多用句和隐 喻都是源出于《道藏》。不过,世事正如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倚,福兮祸所伏”, 天资颖悟的他在沉迷典籍硏究的同时,对于房中术的理解也大大加深。他春心萌动 对男女之事的向往如春草埋根,如遇不上春风也就罢了,一旦遇上了,想不兴盛发 芽都难。 有一天,像一个走在山林里未带雨具的人兜头淋了一场急雨一样,年轻的他邂 逅了初恋女友宋华阳。宋华阳是侍奉公主的宫女,随公主入山修道,住在玉阳山之 西峰的灵都观里。不料道心未成,爱情却不期而至。因为和李商隐常在两峰之间来 往,年轻貌美的她很快就和李商隐双双坠入了情网 李商隐和宋华阳心知彼此的感情是不容于清规礼教的。虽然当时公主王孙顶着 学道的名义偷欢屡见不鲜,传说中高阳公主还和辩机和尚生了一个儿子,但清规戒 律只可为特权阶级大开方便之门,俗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人 世不平正是如此。于是他们只得背地偷欢。身体的契合和偷情带来的野性、生疏 的刺激让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有时候不走寻常路反而可领略到爱情的难言美 妙。但是短暂的欢娱之后,深深的落寞便将两个人缠绕。正如他自己写的:“相见 时难别亦难” 被迫压的爱火往往分外炙烈。在每个相会的夜晚,他们都如飞蛾扑火一样尽力 地释放自己。然而在分离时分,黯然拥抱着对方,天将破晓,又将别离,当窗隔座 相对黯然,见星沉海底,良时已逝,不免怅然。李商隐看着窗外的冰轮皓月,抚着 宋华阳的脸,感伤地说着爱的誓言:“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这时 候的宋华阳只能依偎在他的怀里,默默垂泪。天将晓,情未央,独看长河渐落晓星 沉。爱得深切时,他视她为至高至洁的月,又像是月里嫦娥,所以情愿明天的太阳 永远不再升起,他与她就此沉沦在黑暗里,留住,手指间爱的良辰美景。 激情的后果是宋华阳怀孕了。上头降下旨来: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 等待他们的是永远的别离… 时间可磨损情感,却不可磨损爱。对于曾经沧海的深爱,很少有人能轻易忘却 我相信李商隐也是一样。义山毕竟是情深恋旧之人,聪明的他便利用道教中“秘诀 隐文”的表达方式来遣抒心怀。这样一来,他的很多诗意更加清灵深远,让我们多 许多揣度和猜测。 很久以后他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应该明白宋华阳 是不悔的,因为他自己也不曾悔过。他为她写了很多诗,《锦瑟》是最著名的。 他对月长叹,只是因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碧海青天夜夜 心,他怀念那个不知结局如何的女子。她和嫦娥一样深锁广寒宫,如果,能寂寂终 老已是幸运了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这 是他离别京城时写下的一首《板桥晓别》。今宵美景良辰后,余下了一地清辉:芙蓉 红泪如血,触手凄艳冰凉,我以为这是你留给我最后的印记,爱的印记 可是,思念清冷如霜雪。如果天明日光照耀,你我手里依然一无所有,也请你 第19页
第 19 页 四、再齐读《锦瑟》,抓住注释来理解。 二十三岁时,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唐朝崇道之风始于高祖李渊。 有鲜卑族血统的唐帝,为了神话李姓,附会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形成了唐代“扬 道抑佛”的宗教风气,即使贵为皇族宗室子弟,也不免会被遣送到道观清修。 这 股风气在唐玄宗时代掀起高潮.至武宗时,“崇道”之风又掀高潮,士人学仙修道, 遂成一时风尚。于是赶时髦的李商隐也跑去学道。刚上玉阳山学道时,李商隐还是 很认真的,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以致于后来他情诗里的许多用句和隐 喻都是源出于《道藏》。不过,世事正如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倚,福兮祸所伏”, 天资颖悟的他在沉迷典籍研究的同时,对于房中术的理解也大大加深。他春心萌动, 对男女之事的向往如春草埋根,如遇不上春风也就罢了,一旦遇上了,想不兴盛发 芽都难。 有一天,像一个走在山林里未带雨具的人兜头淋了一场急雨一样,年轻的他邂 逅了初恋女友宋华阳。宋华阳是侍奉公主的宫女,随公主入山修道,住在玉阳山之 西峰的灵都观里。不料道心未成,爱情却不期而至。因为和李商隐常在两峰之间来 往,年轻貌美的她很快就和李商隐双双坠入了情网。 李商隐和宋华阳心知彼此的感情是不容于清规礼教的。虽然当时公主王孙顶着 学道的名义偷欢屡见不鲜,传说中高阳公主还和辩机和尚生了一个儿子,但清规戒 律只可为特权阶级大开方便之门,俗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人 世不平正是如此。 于是他们只得背地偷欢。身体的契合和偷情带来的野性、生疏 的刺激让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有时候不走寻常路反而可领略到爱情的难言美 妙。但是短暂的欢娱之后,深深的落寞便将两个人缠绕。正如他自己写的:“相见 时难别亦难”。 被迫压的爱火往往分外炙烈。在每个相会的夜晚,他们都如飞蛾扑火一样尽力 地释放自己。然而在分离时分,黯然拥抱着对方,天将破晓,又将别离,当窗隔座, 相对黯然,见星沉海底,良时已逝,不免怅然。李商隐看着窗外的冰轮皓月,抚着 宋华阳的脸,感伤地说着爱的誓言:“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这时 候的宋华阳只能依偎在他的怀里,默默垂泪。 天将晓,情未央,独看长河渐落晓星 沉。爱得深切时,他视她为至高至洁的月,又像是月里嫦娥,所以情愿明天的太阳 永远不再升起,他与她就此沉沦在黑暗里,留住,手指间爱的良辰美景。 激情的后果是宋华阳怀孕了。上头降下旨来: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 等待他们的是永远的别离…… 时间可磨损情感,却不可磨损爱。对于曾经沧海的深爱,很少有人能轻易忘却, 我相信李商隐也是一样。义山毕竟是情深恋旧之人,聪明的他便利用道教中“秘诀 隐文”的表达方式来遣抒心怀。这样一来,他的很多诗意更加清灵深远,让我们多 了许多揣度和猜测。 很久以后他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应该明白宋华阳 是不悔的,因为他自己也不曾悔过。他为她写了很多诗,《锦瑟》是最著名的。 他对月长叹,只是因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碧海青天夜夜 心,他怀念那个不知结局如何的女子。她和嫦娥一样深锁广寒宫,如果,能寂寂终 老已是幸运了。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这 是他离别京城时写下的一首《板桥晓别》。今宵美景良辰后,余下了一地清辉;芙蓉 红泪如血,触手凄艳冰凉,我以为这是你留给我最后的印记,爱的印记。 可是,思念清冷如霜雪。如果天明日光照耀,你我手里依然一无所有,也请你
不要绝望,为我珍重。即使,告别爱情的时候,也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再爱你的 时候,也许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已不能再爱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不知什么缘故,锦瑟会有五十根弦,我现 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那样,我在淸晨做了一场梦,梦 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 沧海月明珠有泪,藍田日暖玉生烟—一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 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这种种感慨岂待现在回顾追忆?它发生 的当时我已经惘然失意,事后更何从追寻呢? 五、进一步思考讨论中完成 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 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 ”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 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迷惘之情一一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 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 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借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 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 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 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 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 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 分明己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 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 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 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 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 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 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 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 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 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 从大处读之 第20页
第 20 页 不要绝望,为我珍重。即使,告别爱情的时候,也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再爱你的 时候,也许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已不能再爱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知什么缘故,锦瑟会有五十根弦,我现 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 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 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 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 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种感慨岂待现在回顾追忆?它发生 的当时我已经惘然失意,事后更何从追寻呢? 五、进一步思考讨论中完成: 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 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 46 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 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 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 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 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 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 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 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 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 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 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 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 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 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 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 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 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 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 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 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 从大处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