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2课时 课题 蜀道难 教学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目标|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材重难点 教法|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分析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 导入 过程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 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 《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 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 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 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 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 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 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 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 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 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 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 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 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 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第1页
第 1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2 课时 课题 蜀道难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 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 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 《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 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 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 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 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 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 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 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 之时。 三、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 度过,25 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 宗天宝九年(742 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 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 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 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 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 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 (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 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 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 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一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 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 个虚拟的人一一说话的方式可 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 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 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 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第2页
第 2 页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 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 (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 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 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 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 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 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 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 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 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 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 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 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 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 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 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 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 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 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 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 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 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 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一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 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 惧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 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 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 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 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 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 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 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 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一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第3页
第 3 页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 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 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 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 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 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 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 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 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 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 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 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 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 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 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 恐惧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 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 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 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 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 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 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 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 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 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 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 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 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后记 第4页
第 4 页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 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 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 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 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目标|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重难点 教法|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分析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1课时 教 导入新课 过程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 第5页
第 5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 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 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