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 城派”的代表人物。 B、美国著名学者房龙的《<宽容>序言》是自序。 C、《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凝聚了自己亲身感受的一篇散文 D、《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二、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6分,每空1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夫夷以近 险以远, 3、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4、及既上,苍山负雪, 5、师者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15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东 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5)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6)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7)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至。(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9)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10)语未毕,余泣,妪 亦泣。(1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 此,大类女郎也?”(1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子成,则可 待乎!”(1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文中加黑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迨(dai)B、婢(bi)C、呱 )D、笏(hu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A、对祖母的刻骨铭心的哀思,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B、对家庭变故、日趋衰微的切肤之痛,无限怅惘之情。 C、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D、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亲人亡故、家庭没落的深切叹惋之情 3、选文第二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 母亲和祖母的逸事,对这两层的起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1)—(4)/(5)-(14)B、(1)-(8)/(7)-(14) C、(1)—(7)/(8)(14)D、(1)-(10)/(11)—(14) 4、选文第二段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即景抒情B、即事抒情 C、直抒胸臆D、即景即事并重 5、下面的说法,不适合于第二段文字的一项是() A、以感情为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B、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 C、作者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 D、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是“多可喜,亦多可悲” (二)(11分)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 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 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 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 城派”的代表人物。 B、美国著名学者房龙的《<宽容>序言》是自序。 C、《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凝聚了自己亲身感受的一篇散文。 D、《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二、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6 分,每空 1 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2、夫夷以近, ;险以远, 。 3、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4、及既上,苍山负雪, 。 5、师者, 。 三、阅读理解(40 分) (一)(15 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东 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5)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6)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7)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 至。(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9)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10)语未毕,余泣,妪 亦泣。(1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 此,大类女郎也?”(1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子成,则可 待乎!”(1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文中加黑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迨(dài) B、婢(bì) C、呱呱(guā guā) D、笏(hù)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对祖母的刻骨铭心的哀思,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B、对家庭变故、日趋衰微的切肤之痛,无限怅惘之情。 C、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D、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亲人亡故、家庭没落的深切叹惋之情。 3、 选文第二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 母亲和祖母的逸事,对这两层的起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1)—(4)/(5)—(14) B、(1)—(8)/(7)—(14) C、(1)—(7)/(8)—(14) D、(1)—(10)/(11)—(14) 4、 选文第二段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景抒情 B、即事抒情 C、直抒胸臆 D、即景即事并重 5、 下面的说法,不适合于第二段文字的一项是( ) A、以感情为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B、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 C、作者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 D、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是“多可喜,亦多可悲”。 (二)(11 分)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 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 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 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
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 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 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 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变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 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 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 是贾岛当里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和“敲”字哪 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 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咬文嚼字”原本为何意?为什么“说得好听一点”就叫“推敲”?(3分) (1) (2) 2、作者赞成用“推”的原因是什么?(2 因为: 3、试站在韩愈的立场上分析一下用“敲”字的妙处。(不超过45字,需将“妙处”分析 出来)。(2分) 答 4、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 (2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一项是()(2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C、“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D、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三)(14分) 巷一一龙山杂记之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 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 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的人家,拥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 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 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 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 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 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 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 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 天赖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緊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 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在你到巷里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 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
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 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 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 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变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 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 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 是贾岛当里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和“敲”字哪 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 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咬文嚼字”原本为何意?为什么“说得好听一点”就叫“推敲”?(3 分) (1) (2) 2、 作者赞成用“推”的原因是什么?(2 分) 因为: 3、 试站在韩愈的立场上分析一下用“敲”字的妙处。(不超过 45 字,需将“妙处”分析 出来)。(2 分) 答: 4、 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 (2 分) 5、 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一项是( )(2 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C、“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D、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三)(14 分) 巷——龙山杂记之一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 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 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的人家,拥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 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 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 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 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 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 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 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 天赖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 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在你到巷里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 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