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14课勾践灭吴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htt/ ww.ykyz. net/yuwen/ index htm)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 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 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 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①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⑥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④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①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一一指代文种) ②(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一—与越国订立盟约) ⑥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④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⑥(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⑦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①: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 豚 (3)倒装句 A介宾短语后置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乃号令于三军 ⑥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1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1 第 1 页 共 13 页 14 课 勾践灭吴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 http://www.ykyz.net/yuwen/index.htm)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 有。 3、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 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 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1 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3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4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1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 ○2 (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 ○3 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4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5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6 (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7 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1 :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 豚 (3)倒装句 A 介宾短语后置 ○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2 乃号令于三军 ... ○3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体课虚词用法归类 代词,他,它。例①:吾与之共越国之政。: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Q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Q若水之不归 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于 介词:在。例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②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教学过程 邛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2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2 第 2 页 共 13 页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本课虚词用法归类 1、之 代词,他,它。例○1 :吾与之共越国之政。○2 :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1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2 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1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2 若水之不归 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1 :执其手而与之谋。○2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 、于 介词:在。例○1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2 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4、以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1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2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 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 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 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 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 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 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囡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 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 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 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 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 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 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 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 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 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 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 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3、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 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 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 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 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 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第3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3 第 3 页 共 13 页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 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 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 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 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 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 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 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 990 年) 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 年)共 538 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 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 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 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 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 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 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 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 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3、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 496 年,吴攻打 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 494 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 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 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 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 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 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 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 灭吴 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oj)浠(chi)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句(gou)无鄞(yin)地名, 在今浙江宁波。喜否(pi)人名,即伯喜否。疾疹(chen)患病的人。无不脯(f)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课文原句 释义 0不可失也已 已通矣 语尾助词 亦无及已 已通矣 同上 「将帅 帅通率 ④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婚娶 将兔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⑥而摩历之于义 摩历通磨本指摩擦,使其锐利 现多比喻磨练。 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⑧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 “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 国之孺子游者,无不甫也甫通哺 人食物吃 ⑩|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通岂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 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 泛指军队。) 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 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4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4 第 4 页 共 13 页 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 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 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 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 473 年) 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 在今浙江宁波。 喜否(pǐ)人名,即伯喜否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序 号 课文原句 通 释义 ○1 不可失也已 已通矣 语尾助词 ○2 亦无及已 已通矣 同上 ○3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带领、率领 ○4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婚娶 ○5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分娩 ○6 而摩历之于义 摩历通磨 砺 本指摩擦,使其锐利; 现多比喻磨练。 ○7 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 征税 ○8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 千 有通又 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 “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 ○9 国之孺子游者,无不 甫也 甫通哺 给人食物吃 ○10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通岂 难道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 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 泛指军队。)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 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 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 (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l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 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 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2、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5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5 第 5 页 共 13 页 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 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 (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 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 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二 2、 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 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 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2、 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