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组织的北方区分部的主任。北方区各地工人以长辛店的工 人俱乐部为榜样,发展工人组织,发动工人斗争,取得很大成 绩。尤其是铁路工人运动发展顺利。1922年5月,劳动组合书 记部总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北京的《工人周刊》成了劳动组合书 记部总部的机关报,这对北方工人是很大的鼓舞。1922年4、 5月间,爆发了直皖战争。由于皖系军阀罪恶昭著,丧尽人心, 吴佩乎迎合人民,将它的劣迹尽情羯露,居然博得“爱国将 军”的称号,因而能一举洛段祺瑞打得落花流水。其实直系的 后台是英美帝国主义,他所唱的高调如“保护劳工”之类,全 是骗人的鬼话。直系军阀上台后,暂时对工人采取笼络的政 策。李大制为了利用各军阀、政派之间的矛盾,通过他的老同 学、吴佩孚幕下的政务科长白坚武,曾经到洛阳去会见吴佩 孚。吴佩孚想从长期把持铁路的交通系手中把路权夺过来,以 便将铁路收入充作军费,所以当李大钊向直系的交通部长高洪 恩建议向每一条铁路派一个密查员的时候,高竞慨然应允。于 是我党派了何孟雄、张昆弟、安体诚、陈为人、包惠僧、×× ×(未查明)等六人去担任北方六条铁路的密查员。这样就极 大地便利了这六条铁路工入运动的发瑟。尤其是京汉路沿线, 工运发展迅速,到1922年底,已经建立起十六个工人俱乐 部。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形成了 次罢工高潮。春天是香港海员罢工,8月是长辛店罢工,9月 是粤汉路长武段罢工、京泰路山海关罢工和安源煤矿的罢工。 到10月,爆发了异常壮烈的开滦五矿大罢工。这次罢工有三万 多人参加,坚持了二十天之久。虽然有英国的军队、曹银的军 队和保安队数千人进行镇压,但工人们宁死不屈,宣称:“除 17
非把我们全体工人都打死,不然,还留我们一人活着,也要为 死者报仇,和他们决战!”(《龚皇岛矿务局全体工人痛告固 人书》)。这次罢工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很大,对工人的 教育很深刻。李大钊亲自参与了这次罢工的领导,他为发动罢 工、扩大罢工、支援罢工和处理罢工的善后工作,费尽了心 血。1923年爆发的二七大罢工,不但震惊了全中国,而且襞动 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用他们的头领和热血,唤醒了中国入民。 悲壮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先锋,才 能担当领学中国革命的重任。中国工人阶级的威望提高了,中 国共产党的威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确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 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与工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同生死、共患难,它真不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正由于从工 人运动中锻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中国共产党以后才能正确 地领导全国人民的斗争,才能用工人阶级的科学思想一马克 思主义,正确地去领导农民运动、农民战争,避免雪蹈历史上 农民战争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而把革命引导到最后的胜利。 二七罢工的时候,李大钊在武汉讲学。他对这次罢工极为关 切。尤其对阶级弟兄的栖牲感到无限的悲痛。但是他对罢工失 败后的前途,并不悲观失望。他号了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链 的国民》,对革命仍然充满了信心。他说:“一条浩浩荡荡的 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广的境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 界”。“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此。”“我们的 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 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 滚,一泻万里的魄势。”我们要象扬子江、黄河一样,“拿出 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庄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 18
岖险阻的道路!”对二七惨寒的善后工作,李大钊也尽了最大 的努力。因此他得到了工人群众衷心的敬爱。 工人运动的高涨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兴起。由于北方的经济 改治条件不如南方,所以北方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一样, 比南方要落后一些。南方的农民运动,首先由彭裤在广·东发 动,接着有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后来随着革命潮流的高涨,发 展成为轰轰烈烈的伟大的群众运动。这是北方的农民运动所比 不上的。但是,李大制很早就注意农民问题。1919年2月,他在 《青年与农村》一文中,就号召青年到农村去。他说:“那终 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妇儒,都是你们的同心伴侣,那炊烟锄 影,鸡犬相闻的世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1922年 8月,长辛店工人罢工胜利后,北京郊区的菜农请求长辛店工 人帮助他们反对增加菜捐。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劳动组合书记 部和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同志们深入到群众中去,鼓励菜农互 相串连,并联合掏粪工人一齐斗争,终于迫使当局承认了他们 的要求,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李大钊虽然十分关心农民的命 运,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华北农村,封建势力根深蒂囿,农 民运动很难发动起来。1925一一1926年,李大钊发表了《土地 与农民》、《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等论文,对农村情况有调 查、有分析,特别是对农民土地问题和农民武装问题,菲常熏 视。他主张“土地农有”,“使耕地尽归农民,使小农场渐相 联结而为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由粗放的以向巢约的,则耕地 自数而效率益增,历史上久久待决的农民问题,当能谋一解 决。”他希望同志到农村中去进行艰苦的工作,“变旧式的 红枪会而为堂堂正正的现代的武装农民自卫团,变旧式的乡村 的贵族的青年会而为新式的乡村的民主的农民协会,才能真正 18
达到除暴安良,守望相助,阻御兵匪,抗抱苛税,抵制暴官污 吏,打倒劣绅土篆的目的。”但是,没有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 作后盾,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是难于开展的。因此,北方几省, 除河南、陕西较好外,其余各地的农民运动都没有广泛地发动 起来。 二七惨案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要求更加迫切了。早在 我党创立之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根据他在印度尼西亚从事 革命活动的经验,主张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工人政党, 应该象印尼工人加入“泛伊斯兰同盟”那样,结成民族阵线。 他主张中共应与国民党联合。为此,他于1921年8、9月间, 由张太雷陪同并作翻译,专门到桂林去和孙中山会谈,取得了 一些效果。1922年6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 张》,提出了要建立广泛的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月,在中共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快议案。 李大钊没有参加“二大”,但被选为中央委员。李大 钊也没有参加7月1日在杭州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的年会, 但他与邓中夏、黄日葵等六人联名向大会提出了一个《为 革命的德莫克拉西、的提案,希望“有诚意改革社会的人们”, “起来引导民众,打倒军阀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并说“任 何主义者都应该在这时,抛弃一切武断的成见,客观的考察中 国的实际情形,应该在此时共同认定一联合的战线,用革命的 手段以实现民主主义为前提。”提案具体指出:“中国的国民 党,抱民主主义的理想,十余年来与恶势力奋斗,始终不为军 阀的戚力所屈服。.从今以后我们要扶助他们,再不可取旁 观的态度。”〔《少年中国》三卷十一期)。会上经过激烈的 斗争,通过了一个进步的决议:“本会对时局的主张:对外反 20
对帝国主义侵路,对内谋军阀势力的推翻。为实现此种目的, 本会用舆论及其他方法为独立的活动。同时,国内外任何团 体,凡实际上能作此种民治主义的革命运动者,本会必要时得 予以相当的协力。”这次年会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黄金时期,此 后,由于国家主义者的破杯,这个团体便逐海分化瓦解而灭 亡。 1922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一次特别会 议,集中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陈 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和张太留等人。马林 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李大钊坚决支持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共 产党员参加到国民党中去。他认为国民党组织松懈,无政府主 义者参加国民党多年,依然宣传无政府主义,不受约束,国民 党内各种不同政见的人,也都是各行其是,共产党员参加进 去,当然也可以不受其约束。要实现联合战线,加入到国民党 中去才是行得通的办法。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 入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同时要求国民党实行改组,取消入 党时要打手印、要宣誓服从领袖等封建会党的办法,改行民主 主义的原则。 会后,根据党的决定,李大钊去见孙中山。早在1919年, 李大钊就和孙中山有过接触。这时,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刚 从广东来到上海。李大钊于8月下旬,到孙中山寓所去会见了 他。他们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宋庆龄回 亿),讨论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当李大钊说明自己 是中共党员、而中共党员也就是第三国际党员时,孙中山表 示:你们可以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国民党作国民党 员。会谈结果十分圆满。于是李大钊等人随即由张继介绍,由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