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科,直到1913年毕业。在这个期间,他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成 功和失败。他的老师白毓崑因参加滦州起义壮烈牺牲,栖牲时 立而不跪,昂首宣称:“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白毓崑的 英雄气概,使年青的李大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辛亥革命以妥 协告终。袁世凯的窃国引起了李大钊对共和国的“隐忧”和“哀 痛”,为此他写下了《隐忧篇》和《大哀篇》。这时的李大 制,已经由一个普通的爱国学生进而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 了。 1913年冬天,李大钊得到汤化龙等人的资助,到日本去留 学。出国前,他在纪念友人郭厚庵的一首七律诗中,表达了他 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系。 去国徒深屈子根,靖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擞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泽火独思君。 (《李大到诗浅释,) 李大倒到日本后,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他 在日本学习的时侯,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安图恢复帝制的时 候。1914年,他在日本组织神州学会,开始进行反袁的活动。 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袁世凯想当皇帝的急切心理, 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留日学生群起反对,公推李 大到为留日学生总会的文牍于事,起草通电,反对卖国条约。 他连夜写成了《警告全国父老书》。这篇激昂慷慨、脍炙人口
的通电,迅速传遍金国,对当时的反日爱国运动起了极大的推 动作用。低是,权欲熏心的袁世凯,为了要过皇帝瓶,不借冒 天下之大不韪,竞然在哀的美敦书的威胁下,于5月9日,接 受了日本的要求。6月,李大钊又编印了《国耻纪念录,并 发表《国民之薪朋,一文,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坚持斗争。就 是在这次爱国斗争中,李大钊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为了反 袁,他曾于1916年1月返国,2月又回日本。当1916年春,他 到江户送友人幼蘅回国的时候,护国战争已着着胜利,他以无 比的热情口古一绝,对反袁斗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阀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酒,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特浅释,) 为了促使袁贼灭亡,李大制等不及毕业,就于当年5月, 回到上海,投入火热的反袁斗争。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下, 那个予番予雄、不可一世的袁世凯,仅仅做了一场八十三天的 皇帝梦,就一命鸣呼了。袁世凯虽死,但继起的是段祺瑞, 这只北祥军阀之“虎”,其卖国残民的手段,比袁氏毫无逊 色。 还在回国之前,李大钊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成了以《青 春为题的文章,寄给陈独秀,发表在当年9月出版的《新青 年》二卷一号上。从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 的思想和文风有更新的进展。他前此的诗文,于慷慨激吊中间 有悲凉的音调,而《青春》中所表现出来的多半是明快而雄壮
的旋律。它的思想清新,色调鲜明,它号召青年们要“以青春 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 类,青春之地球,青脊之宇宙”。要“乘风破浪”地前进,“为 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见《李大钊选集》。以下引 文不再注)。文章气势磅礴,声音宏伟,足以振聋发聩。这篇 文章和他以后在1918年春天发表的《今》、《新的·旧的等 文章,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充满了辩证法的因素,为他从 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 础。 1916年6月,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的邀请,到北京去办 报。这个报纸由他取名为《展钟>,并担任总编辑。他的目的, 想振此“晨钟”,唤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以为“青春 中华之创造”。但研究系汤化龙等人的目的,不过是想利用李 大钊的文名,为他们装点门面,收买人心而已。由于李大钊与 他们有过去的关系,而他们这帮政客在袁世凯快要垮台的时 候,也曾经投机反袁,李大钊这时还未能看穿他们的本质,所 以才去与他们合作。随着时局的发展,李大钊抨击军阀的言论 愈来愈激烈,渐为研究系政客所不容,而研究系政客甘当军阀 工具的面目更加暴露,也为李大钊所不齿。关系终于破裂了, 李大到只干了二十二天,就于9月5日,毅然决然地、十分沉痛 地离开了他亲手抢创办的《晨钟》报。 1917年1月,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日刊》在北京出版,李 大钊受聘为编辄。他不顾章士钊的劝告,在《甲寅日刊,上发 表了许多反对阀统治和反对封建文化的文章。特别是对孔教 的批判,不但很激烈,而且很深刻。他认为“古今之社会不 同,古今之道德咱异”。孔丘所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的道德是 4
必然要崩溃的。同时他也认识到批判孔丘所代表的旧道德,“乃 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是要冒很大的危险的。1917年?月 上旬,落后的中国,又演了一出“张勋复辟”的丑剧。李大到 不得不避走上海。他在“淹滞沪滨”的时候,“百感交集”, 从下面这首于秋天寄给白坠武的七律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沉 痛的心情: 英雄淘尽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画楼。 一代紫华空醉梦,十年潦倒剥穷愁。 竹帘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 忆到江山无语句,只应共泛五湖舟。 (见白坚武日记,白后来当丁汉奸) 这时的李大到,非常苦阀,他在反省,在思索,他的愤激 之情,无语可表,因而写出了似乎消极的词句,其实他是在探 求新的革命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 钊是中国首先接受马列主义的第一人,但他接受马列主义也是 有一个过程的。 1918年1月,李大钊由章士钊推荐,接替章担任了北京大 学的图书馆主任。这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从 1915年9月就创刊的《青年杂志),于1916年改为《新青 年》,早已成为新文化的旗积。因主办《新青年》而享有盛誉 的陈独秀这时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从前为《新 青年》写过文章,:他一到北京大学,就参加了《新青年》的编 辑部。他在北京大学,一面研究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
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北京大学各种社会团体的名 册中,大半都有他的名字,甚至连“学生游艺大会”、“学余 俱乐部”,他也是发起人之一。 1918年7月,李大剀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 命之比较观》。这比他前一年的文章进步多了。在这篇文章 里,他明确地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的根本区别,指 明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 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篇文章 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还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11 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行演讲大会,著名的资产阶级 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劳工神圣)的演说。为 什么蔡元培能发表这样的演说呢?因为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 刚结束,全世界工人运动高涨,不但十月革命的成果保住了, 而且革命潮流汹涌涉湃,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同时中国的资本 主义在大战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了。 因此崇拜劳工的时代潮流,得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在它取得 政权之前的上升时期,是需要无产阶级的。众所周知,察元培是 中菌民族资产阶级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早年还受过无敌府主 义的影响,所以他这时发出“劳工神圣”的呼声是不足为奇 的。这表明他办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的方针,并非不偏不 倚,而是倾向于进步的。继蔡元培演讲之后,李大钊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后来又写成文章发表)。接 着,他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这篇文章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和世界革命高潮的鼓舞 下,针对那些欢呼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为公理战胜强权的人们而 写的。因为当时的北京政府,下令于11月14日至16日放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