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物情绪的描写虽热总体上不脱此套,亦将人物情绪分为喜、怒、衰、乐、惧 等几墨但在见体描写时知右渐可细深化的挎向。这主要表理在以下几,木方 宝玉见营儿来了,却到十分欢喜;忽见了五儿,便想起他姐姐金儿来了,又是伤 心,又是渐愧。(第三十五回) 其二,开始注意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人物某一种情绪的逐步变化。如下: .属然两白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莲唱请是:“原来空驶话红开璃。似试 般,都付与断井垣”赛玉听了 倒也十分感慨绵, 止步耳细听又听 唱道 “度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下 思: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请核对原文),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只为你如 花美养,似水流年”林玉听了这两句,不敬心动神摇。又听得道:“你在出 闺自惨”幕向。亦发和醉如床。钻立不住。便一雄身坐在 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 八个字的滋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西 之句,再词中又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 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 一处。仔细付度 不党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第二十三回) 思考蝇规道来,不仅贴近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全就,而且那些表现截然相反 的情绪的词汇出现在 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张力 也更生动地再现了人 心理的复杂性 人物情感4 一瞬间产 的巨大波动。 紧玉百感交集的复杂情 被作者析分为若干条,分类加以铺排描写。例1中宝玉次第见到两个丫是,情绪 立刻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情绪的转变仅用“十分欢喜”、 “又是伤心,又是惭愧” 就简单概括完毕,未免失于粗糙,人物情绪也转变过快,但作者能从细处落笔,注 到同一 人物在相对校短的时间里在不同或相反情储之间的转换,从中已然可 见小说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关注度在明显加大;例2同例3,作者却将人物瞬 有 能产生的多种杂躁的、难以言说的情緒细细剖析。不过作者分析归类人物的情 緒仍是以人的四种基本情緒变化为着眼点,失于粗线条的概括。我们知道在现实 中,人的内心情感瞬息万变,本是无法简单归类,并用喜、怒、衰、乐之类的词语 来梅括的」 但与一时期的小小相比作者已特地将人物间的情结放大、知 化,条分缕析 「爱清的种种 而在《水浒传》中石秀暗中察觉潘巧云同和尚裴如海之间的奸情,作者用“儿 分腿科 一步十分清晰地写出石秀心里对两人奸情的揣测过程,石秀对潘巧 云等人的厌恶、痛恨也是随着这几分瞧科的变化而逐步深化的。到了《红楼梦》 中。表现人物在某一赞时间内某种情绪的逐步变化则更加生动。作者随情节的设 步辰开照应人物情绪的 这在当代小说中并不少见,但在中国古 典小说中 它的出现不能不说是 物本身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关注的结果 总之,这一时期的小说在描述人物的喜怒袁乐时,虽仍热多用简单的成语或词组 甚或单字来表现喜、怒、哀、乐等情储,对人物情储的变化过程也仍然是粗线条、 概括式的,但作者已开始注意到人物情错变化的纷繁复杂,既注意随着情节的发 感照应人杨情的恋化讨为,盖千通A入继折的方式表现人场壁时间冬 情绪的交杂 其次,《红楼梦》表现人物的意识和意识活动过程还有 个特殊的形式,即 描写人物的梦境。丶旧有所思,夜有所梦”,弗洛伊德认为“夜梦与这样的想像并 没有什么区别”,两者皆源于无意识领域,“人的无意识思维是专司做出决定
对人物情绪的描写虽然总体上不脱此套,亦将人物情绪分为喜、怒、哀、乐、惧 等几类,但在具体描写时,却有渐见细腻深化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其一,同时描述多种复杂对立的情绪: 1 宝玉见莺儿来了,却到十分欢喜;忽见了玉儿,便想起他姐姐金儿来了,又是伤 心,又是渐愧。(第三十五回) 其二,开始注意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人物某一种情绪的逐步变化。如下: 1.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咤紫嫣红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听 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请核对原文),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只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唱道:“你在幽 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 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第二十三回) 思考娓娓道来,不仅贴近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全貌,而且那些表现截然相反 的情绪的词汇出现在一处,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张力也更生动地再现了人物 心理的复杂性、人物情感在一瞬间产生的巨大波动。黛玉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 被作者析分为若干条,分类加以铺排描写。例 1 中宝玉次第见到两个丫矍,情绪 立刻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情绪的转变仅用“十分欢喜”、“又是伤心,又是惭愧” 就简单概括完毕,未免失于粗糙,人物情绪也转变过快,但作者能从细处落笔,注 意到同一人物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在不同或相反情绪之间的转换,从中已然可 见小说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关注度在明显加大;例 2同例3,作者却将人物瞬间有可 能产生的多种杂蹂的、难以言说的情绪细细剖析。不过作者分析归类人物的情 绪仍是以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变化为着眼点,失于粗线条的概括。我们知道在现实 中,人的内心情感瞬息万变,本是无法简单归类,并用喜、怒、哀、乐之类的词语 来概括的。但与前一时期的小说相比,作者已敏锐地将人物瞬间的情绪放大、细 化,条分缕析。例 3 将黛玉对爱情的种种. 而在《水浒传》中石秀暗中察觉潘巧云同和尚裴如海之间的奸情,作者用“几 分瞧科”一步一步十分清晰地写出石秀心里对两人奸情的揣测过程,石秀对潘巧 云等人的厌恶、痛恨也是随着这几分瞧科的变化而逐步深化的。到了《红楼梦》 中,表现人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种情绪的逐步变化则更加生动。作者随情节的逐 步展开照应人物情绪的变化,这在当代小说中并不少见,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它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人物本身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关注的结果。 总之,这一时期的小说在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时,虽仍然多用简单的成语或词组, 甚或单字来表现喜、怒、哀、乐等情绪,对人物情绪的变化过程也仍然是粗线条、 概括式的,但作者已开始注意到人物情绪变化的纷繁复杂,既注意随着情节的发 展照应人物情绪的变化过程,也善于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表现人物瞬时间各种 情绪的交杂状态。 其次,《红楼梦》表现人物的意识和意识活动过程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即 描写人物的梦境。`旧有所思,夜有所梦”,弗洛伊德认为“夜梦与这样的想像并 没有什么区别”,两者皆源于无意识领域,“人的无意识思维是专司做出决定
准备、反映等活动的,然后通过梦的活动形成梦”。作家的创作是与现实相对 立的“幻想”,他们在梦中表现那些在现实中压抑的愿望。 在人物心理构成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认识、情感、 意志三种活动 过程均有所描写,并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的认识、意志活动过程 般以单向性发展为主,由此构成的心理冲突则较为平缓。认识活动多处于感性 阶段,但以认识、意志为主构成的谋略心理则具有较强的认识性、逻辑性,有助 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构成的另一方而 情感过程随着情节的展开,相对来说, 有较多的起伏变化 在人物 心理的表现方法 方而省 与间 静态与动 态的 描写手法交相辉映,但仍以可构成情节的因素(如神态、 动作及细节、情境等】 进行间接表现为主;直接的心理描写多系描述型,并常使静态心理动态化,较少 理性的剖析。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刻划主要是一种“绘画式”的 心理刘划。它使作更具情节性,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具有含首、婉曲的美感特 征。然而这种表现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印不易对人物细微心理作明晰描写 并在 程度上降低 人物心理冲突的激烈性。因为如果将人物内心世界条分 缕析,直接曝光,使读者在没有间隔的情况下直面其内心冲突和微妙变化,则其 感受便会更为深切,而间接刻划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揣测等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这便使读者与人物心理冲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媛冲性,削弱了冲突的力度。 在与西方士典小、的比中 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特色成 因顾冠华《江苏社会科 学》1992年第2期 西方心理科学的发展较之中国要平得多。从71世纪的笛卡儿到91世纪的 陆睾,西方心理学虽然仍附庸于哲学,但已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而到了9 世纪,随着生理学的进步,冯特等人建立了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由附庸而成为 大国酸得了一系成里 心理科学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学、 学等对创作 有指导意义的学科的发展。同时, s 理学的研究成果也直接启发着小说家,为 们把拯、剖析神秘荚测的心理世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反过来,也促使 小说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往其作品中以形象来证实、图解心理科学所揭示的抽豪 奥妙的理论。西方小说创作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完美程度与心理学的繁荣发展基 太同沙。杖并不是一种偶然 而在中国,心理科学的引进研究则基本是本世纪以 来的 在中国,史传文学源远流长,既成熟较早,又颜紫富发达。史家作史标榜“不 德恶,不扬善”的客观“实录”。虽然所谓的“实录” 并非纯乎客观,而必然受 到作者 自身主观因素的彩响,但那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且只体现在对历史事 实的选择、评判上。因此 ,在“实录”笔法的制釣下,作史者便难以完全属主观 法一人不五知的人内世界作查以避 让人发出“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的洁 ,而只有通过 摩件 人物言行 不 现其 ,内心活 孙· 便是“野史 ,也不随使虚构人物的内心,因其终究号称为“史” 史传文学的 “实录”笔法,通过多种途经影响着小说的人物心理刻划。首先,中国古代小说 与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血练衍生关系。《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种官”。晋代的《世说新语》既可称为小说又可称作野史,因其仍然停 留在对真人真事的记录上 ,史传 如 春 秋》 、《左传》、 《战 国 策》、《史记》、《议书》等均是作为小说家的文人的必读之 物;同 时,中国古代 许多文人既是史家又是小说家,如晋代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 宝,唐传奇的作者王度、陈鸿等人,其作品受史笔的移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三
准备、反映等活动的,然后通过梦的活动形成梦”。作家的创作是与现实相对 立的“幻想”,他们在梦中表现那些在现实中压抑的愿望。 在人物心理构成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认识、情感、意志三种活动 过程均有所描写,并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的认识、意志活动过程一 般以 单向性发展为主,由此构成的心理冲突则较为平缓。认识活动多处于感性 阶段,但以认识、意志为主 构成的谋略心理则具有较强的认识性、逻辑性,有助 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构成的另一方面—情感过程随着情节的展开,相对来说, 有较多的起伏变化。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方法方面,直接 与间接、静态与动 态的 描写手法交相辉映,但仍以可构成情节的因素( 如神态、动作及细节、情境等 ) 进行间接表现为主;直接的心理描写多系描述型,并常使静态心理动态化,较少 理性的剖析。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刻划主要是一种“绘画式”的 心理刻划。它使作更具情节性,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具有含蓄、婉 曲的美感特 征。然而这种表现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即不易对人物细微心理作明晰描写,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物心理冲突的激烈性。因为如果将人物内心世界条分 缕析,直接曝光,使读者在没有间隔的情况下直面其内心冲突和微妙变化,则其 感受便会更为深切,而间接刻划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揣测等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这便使读者与人物心理冲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缓冲性,削弱了冲突的力度。 在与西方古典小说的比较 中看 中 国 古 代 小 说 心 理 描 写 特 色 成 因顾 冠 华《江苏社会科学》1992 年第 2 期 西方心理科学的发展较之中国要早得多。从 71 世纪的笛卡儿到 91 世纪的 陆宰,西方心理学虽然仍 附庸于哲学,但已产生了众多的学术 流派;而到了 19 世纪,随着生理学的进步,冯特等人建立了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由附 庸 而成为 大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心理科学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学、文艺 学等对创作 有指导意义的学科的发展。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直接启发着小说家,为他 们 把握、剖析神秘莫测的心理世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反过来,也促使 小说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往其作品中以形象来证实、图解心理科学所揭示的抽象 奥妙的理论。西方小说创作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完美程度与心理学的繁荣发 展基 本同步,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在中国,心理科学的引进研究则基本是本世纪以 来的事。 在中国,史传文学源远流长,既成熟较早,又颇繁富发达。史家作史标榜“不 隐恶,不扬善”的客观“实录”。虽然所谓的“实录”并非纯乎客观,而必 然受 到 作者 自身主观因素的 影响,但那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且只体现在对历 史事 实的选 择、评判上。因此,在“实录”笔法的制约下,作史者便难以完全属主观 范畴—别人不 得而知的人物内心世界作臆测,以避免让人发出“子非鱼,安 知 鱼之乐”的洁难,而只有通过具体事件及人物言行 神志来表现其内心活 动。即 便是“野史”,也不随便 虚构人物的内心,因其 终究号称为“史”。史传文学的 “实录”笔法,通过多种途经影响着小说的人物 心理刻划。首先,中国古代小说 与 史传文 学有着密切的血缘衍生关系。《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 者流, 盖 出于 稗官”。晋代的《世说新语》既可称为小说又可称作野史,因其 仍然停 留在对真人真事的记录上。第二,史传文学中的经典如 《春秋》、《左传》、《战 国 策》、《史记》、《汉书》等均是作为小说家的文人的必读之物;同 时,中国 古代 许 多 文人 既是史家又是小说家,如 晋代 志 怪小 说 《搜神记》 的 作者 干 宝,唐传奇的作者王度、陈鸿等人,其作 品受史笔的 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第三
历史题材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明清两代产生了近 百部通俗演义。此外,还有不少作品是讲史与小说的综合 《水传》、。《封神 第四虽然元以来 中 念的响仍未有大的转变。此外,“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 说家为了摆脱这 “邪宗”的干系,常常避与戏曲同流,而尽量向史传文学这些 “正宗”学习、靠拢。五、作品表述形式和人物心理构成的不同。小说的起源 之一是民间说唱,这一点中西基本相同。中国的话本原就是勾栏瓦舍中说话人 用的底 为了便千进 吸引那此出身千市井 追求漫层心理快 的听众的兴趣,话本必热要注重故事 情韦的曲折奇特,注重动态的外部形象 生动描述,而进免静态心理的冗长剖析。说话人(作者)面对听众(读者)采用“感 官听说”的叙述方式,总是介于读者与人物中间,进行交代介绍,并时时将读者带 离故事本身,去听其主观的评说议论,所调“讲论只凭三寸舌,称评天下浅和 过功 这种明显的中介形式使读者与作者接近,而与作品故事则保持着距离,故大 大阻 里的直接表现 2 ,有 小说根 据民间故 改编而成,这些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决定了其情节 曲析性,而不可能存秀 过细的心理描绘。从话本到拟话本,再到长篇章回小说,其发展演进过程平缓延 续而无断裂,承传的迹象颇为斟明。在小说人物的心理构成中,中国古代小说 (尤其是世情小说)人物的情感表现校之认识、意志而言要多。 然而。情燕却是 种更为复杂微妙 变化不定的心理活动,更难】 中国 古代小说家所作的这一偏爱选择,无形中给其人物心理描写带来了客观上的难 度 诗经汉乐府巍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元杂刷明清小说 二、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清末社会思潮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庚子事变 中国历史 个新的发展阶 。这个“新” ,不但意味 着新的世纪,即二十世纪,更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革命时代,即辛革命时代:而 所调革命,首先是指排满革命: “当时横梗在朝于两方面心望惟 一的臣向题。 过于满汉问题;这个问题已不是笔墨口舌所能解决。”当然,在此之前就已有旨在 推翻满清治的动但一那仅展千少教特殊群体。如会·二则此故的指品 思想是狭隘的反清复明,起事者没有民主苹命思想 是因为满清统治者腐败卖国、 国此他 门之反清,主要的才 预固守旧,而是出于 夏大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24页 这种传统观念,或者出于反抗苛政。而传统的夷夏大防观念,虽然也含有民族 主义的合理内容,但也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进入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 由于民族危机进 一系列重大变故的刺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 想和 动,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和参与。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革命时代,革 命思想逐渐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 从完整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民族、民主和民生革命: 但是,在大多数革命者那里,所调革命,首要的是排满革命,其次才是民主革 命,而民生革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比加 柳亚子:“大室对 民生 义都是莫名其妙,连民权主义 过是装幌子而 最卖力的还是 义的民族主义。”在《新南社成立布告》里,他又说: “我们发起的南社,是想 同盟会做特角的。因为民族主义,本来是中国历史上的产物,赵宋、朱明的末代, 更有鲜艳的血史,在文学界上占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的提倡,就侧重在民族主
历史题材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明清两代产生了近 百部通俗演义。此外,还有不少作品是讲史与小说的综合,如 《水浒传》、《封神 演义》等。第四,虽然元以来 戏 曲取得 了很高 成就,但 小说受 史笔求 真观 念 的影响仍 未有大的转变。此外,“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小 说家为了摆脱这一“邪宗”的干系,常常避与戏 曲同流,而尽量向史传文学这些 “正宗”学习、靠拢。五、作品表述形式和人物心理构成的不同。小说的起源 之一是民间说唱,这 一点中西基本相同。中国的话本原就是勾栏瓦 舍中说话人 用的 底本。为了便于讲说,吸引那些出身于市井细民、追求直观浅层心理快感 的听众的 兴趣,话本必然要注重故事情韦的 曲折奇特,注重动态的外部形象的 生动 描述,而避免静态心理的冗长剖析。说话人(作者)面对听众(读者)采用“感 官听说”的叙述方式,总是介于读者与人物中间,进行交代介绍,并时时将读者带 离故事本身,去听其主观的评说 议论,所 谓“讲论只凭 三寸舌,称评天下浅和 深。”这种明显的中介形式使读者与作者接近,而与作品故事则保持着距离,故大 大阻碍了人物心理的直接表现。此外,有许多长篇章回小说根 据民间故事汇集 改编而成,这些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决定了其情节 曲折性,而不可能存有 过细的心理描绘。从话本到拟话本,再到长篇章回小说,其发展演进过程平缓延 续而无断裂,承传的迹象颇为鲜明。在小说人物的心理构 成中,中国古代小说 (尤其是世情小说)人物的情感表现较之认识、意志而言要多。然而,情感却是一 种更为复杂微妙、变化不定的心理活动,更难予以一一捕捉和揭示。因此,中国 古代小说家所作的这一偏爱选择,无形中给其人物心理描写带来了客观上的难 度。 诗经 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元杂剧 明清小说 二、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清末社会思潮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庚子事变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不但意味 着新的世纪,即二十世纪,更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革命时代,即辛亥革命时代;而 所谓革命,首先是指排满革命:“当时横梗在朝野两方面心里惟一的重要问题,莫 过于满汉问题;这个问题已不是笔墨口舌所能解决。”¹当然,在此之前就已有旨在 推翻满清统治的运动,但一则那仅限于少数特殊群体,如会党;二则此前的指导 思想是狭隘的反清复明,起事者没有民主革命思想,因此他们之反清,主要的不 是因为满清统治者腐败卖国、顽固守旧,而是出于“夷夏大防”、“华夷之辨”¹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第 224 页 这种传统观念,或者出于反抗苛政。而传统的夷夏大防观念,虽然也含有民族 主义的合理内容,但也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进入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 由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及一系列重大变故的刺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 想和运动,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和参与。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革命时代,革 命思想逐渐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 从完整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民族、民主和民生革命。 但是,在大多数革命者那里,所谓革命,首要的是排满革命,其次才是民主革 命,而民生革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和重视。比如,柳亚子说:“大家对 民生主义都是莫名其妙,连民权主义也不过是装幌子而已,.最卖力的还是狭 义的民族主义。”¹在《新南社成立布告》里,他又说:“我们发起的南社,是想和 同盟会做特角的。因为民族主义,本来是中国历史上的产物,赵宋、朱明的末代, 更有鲜艳的血史,在文学界上占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的提倡,就侧重在民族主
义那一边,而民权、民生,不免疏略了一点。”2李剑农说:“同盟会的会员在该会 最初成立时,便有许多人是专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一排满主义一而来入会的,对于 民 民生两主 尚未能有确实的位仰。这便是清拿位所以空易插的原因 也便是同 会组 健全的原因”3吴玉章说 时人们的 同盟 三条纲领里面究竟哪 一条是最重要的呢?当然不是平均地权,也不是建立中华民 国,而是推潮清朝政府。(中略)当然有许多人是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主张推翻清 朝政府的.这些人主要的是属于济产阶级革命派。但是有更多的人是因为简单地 反对清朝政府而主张革命的。这种人各阶级都有,非常普遍。 他们痛报这个政府 不仅因为它的 )腐朽无能 它所带来的民族灾 而且因 为 是由满洲责族 所掌提并厉行种族歧视政策的。有的人甚至说,即使清朝政府实行民主改 必须推翻它。”4孙中山本人也说:“(上略)此重大问题即为民生主义,本党多数 同志对于此重要主义,向不甚留心研究。”5章太炎说:“所谓辛亥苹命者, 其主右一。 、排斥满洲: 、改革政治。前者己达目的,后者至今未成。”6这 些说法颇有代表性 与此相对应,则革命思潮主要包括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而 民生主义之影响则甚徽,故其在革命思潮中的分量亦甚小。 这正是 辛亥革命的缺 点和不足,也正是它最终未能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原因。 热而,苹命思潮并不是辛亥苹命时代唯一的主流思潮,由变法维新思潮发 展而来的君主立宪思潮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两种社会思潮在相互间的激烈 斗年 1《自传》 ,见《柳亚子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初版 2《南社纪略》,《柳亚子文集》,第100me一101页. 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6页, 4《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一17页。 5《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一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演说》,《孙 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页 6《民国光复》,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刀年,第839页。 中的消长起伏,构成了这个时代思想史的主要部分。这两种社会思潮,既有差异 和矛盾冲突,也有相似和一致之处。它们都是当时国人的教国方策,同属进步思 潮,而与封建主义相对立。 二者各有其美,各有所失,也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 业 不应将们会计奇起来 A 扬出 抑被或扬彼抑 此,皆属 当,不当存先入之见;尤其是作为研究者,不应存有革命必热比改良更 更先进这种流行的预设。 著名历史学者陈旭麓指出, “革命与改良之与 社会,如燕鹊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 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 ,变旧质为新质;改度则是以渐进的斗争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 地 们既是相互依有 的, 是 盾对立的 者交叉地 足进社会 晰陈代谢。 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苹中曲折前进的。” 1朱有和特 人在所著《辛哀革命史》 一书前言里写道: “维新与革命不是对立的,而是镜 的,(中略)它们在要不要推潮清王朝的统治这一 点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两者之 间又有许多相浦之处。改度白,会善革命的因素革命递盖了改良的内空”2这表 明,当代学者己能以更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历 既有其历」 渊源和外来影 更是时代的主题和要求,而从庚子事变、《辛丑条约》的签订到 拒法、拒俄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则成了革命思潮的催化剂。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1998年5月
义那一边,而民权、民生,不免疏略了一点。”2 李剑农说:“同盟会的会员在该会 最初成立时,便有许多人是专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一排满主义一而来入会的,对于 民权、民生两主义,尚未能有确实的信仰。这便是清皇位所以容易颠覆的原因, 也便是同盟会组织不健全的原因”3 吴玉章说:“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同盟会的 三条纲领里面究竟哪一条是最重要的呢?当然不是平均地权,也不是建立中华民 国,而是推翻清朝政府。(中略)当然有许多人是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主张推翻清 朝政府的,这些人主要的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有更多的人是因为简单地 反对清朝政府而主张革命的。这种人各阶级都有,非常普遍。他们痛恨这个政府 不仅因为它的腐朽无能和它所带来的民族灾难,而且因为它主要是由满洲贵族 所掌握并厉行种族歧视政策的。有的人甚至说,即使清朝政府实行民主改革,也 必须推翻它。”4 孙中山本人也说:“(上略)此重大问题即为民生主义,本党多数 同志对于此重要主义,向不甚留心研究。”5 章太炎说:“所谓辛亥革命者, 其主义有二:一、排斥满洲;二、改革政治。前者己达目的,后者至今未成。”6 这 些说法颇有代表性。与此相对应,则革命思潮主要包括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而 民生主义之影响则甚微,故其在革命思潮中的分量亦甚小。这正是辛亥革命的缺 点和不足,也正是它最终未能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革命思潮并不是辛亥革命时代唯一的主流思潮,由变法维新思潮发 展而来的君主立宪思潮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两种社会思潮在相互间的激烈 斗争 1《自传》,见《柳亚子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4 月初版, 2《南社纪略》,《柳亚子文集》,第 100we 一 101 页. 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第 216 页. 4《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第 16 一 17 页。 5《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一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演说》,《孙 中山全集》第 9 卷,中华书局 1986 年,第 110 页. 6《民国光复》,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839 页. 中的消长起伏,构成了这个时代思想史的主要部分。这两种社会思潮,既有差异 和矛盾冲突,也有相似和一致之处。它们都是当时国人的救国方案,同属进步思 潮,而与封建主义相对立。二者各有其美,各有所失,也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 因此,不应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肯定其中一个,否定另一个,扬此抑彼或扬彼抑 此,皆属失当,不当存先入之见;尤其是作为研究者,不应存有革命必然比改良更 好、更先进这种流行的预设。著名历史学者陈旭麓指出,“革命与改良之与 社会,如燕鹊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 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 筑’,变旧质为新质;改良则是以渐进的斗争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她 们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矛盾对立的,二者交叉地出现,或缓或急地促进社会的 新陈代谢。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1 朱育和等 人在所著《辛亥革命史》一书前言里写道:“维新与革命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 的,(中略)它们在要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一点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两者之 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改良包含着革命的因素,革命涵盖了改良的内容。”2 这表 明,当代学者己能以更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历史。革命思潮的兴起,既有其历史 渊源和外来影响,更是时代的主题和要求,而从庚子事变、《辛丑条约》的签订到 拒法、拒俄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则成了革命思潮的催化剂。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7 月初版,1998 年 5 月
第3次印刷.第277页 2人民.出断社2001年3月 “留日学生之提倡革命,始于己 、废子两年 比生不对 百人 而主张根本改革之激烈论者,殆过半数。 大抵其时留学生之革命思想 纯然出于自动,决非何方面宣传之影响”。 1902年春,章太炎、秦力山等人在东京欲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 纪念会”以澈发留学生的反清思想。未几,清公使无理阻挠留日学生学习军事 致使留半生心中憤。1903年新年田拜会 马君武、 “先后演说满洲 吞灭中国之历史,主张非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不 以救中国。慨油 昂,满座鼓舞。满宗室长福起而驳之,为众呵斥而止”。国内与国外革命思潮声气 相通、互相呼应。1903年先后发生的拒法、拒俄运动及《苏报》案大大激化了 国人的反满情结,使革命思潮渐趋高潮。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异致革命志士组织 志寺 一系列爱国田体。1901年春间的广东独立协会 1902年成立的青年 “以民族主义为宗旨, 以玻坏主义为目的 同年成立的中 国教育会 爱国学社 ,爱国女学则从教育入手,以宣传、从事革命。1903年5月 成立的军国民教有会,1904年前后, 一系列革命组织先后成立,重要的象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 光复会等。它们的出现和活动为同盟会的成立准各了条件,在此基 础上,1905年,同盟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中心,走上了正轨 这些组织无不以民族与民主主义为宗旨 如华兴会的钢领是“驱除鞋房,复兴中 光复会的誓词是 光复汉族,还我河山。 《同盟会总章》规定 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她权为宗旨, 革命思湖的广泛传播也表现在 大量的宣传刊物上。《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56页 1900年,陈少白率孙中山之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 海外重要的革命报 刊有《湖北学生界》 (后为《汉声》 《游学》 《新湖南》 《浙江潮》 《古 说》 《江苏》 纪 那》导。由 于革命派 1分力 中的许多奥论 地也逐渐转向革命派,如《檀山新报》、《大同报》、《仰光新报》等, 国内革命报 刊则有《苏报》、《女子世界》、《童子世界》、《学生世界》、《俄事警闻》、《世界 公益报》、《广东报》等。此外,革命派又印行了大量的革命书籍,象 《猛回头》 《整世钟》 ,《革命军》、《国民必读》 ,《最近政见之评决》、《汉帜》 《太平天国 战史》 如茶的革命 中,涌现 邹容、陈天华、 汪精卫、胡汉民、宋教仁、朱执信、 于佑任等 作为革命领袖 孙中山当然是更为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是革命思想成熟的标 志。在革命派的宣传中,排满苹命、民主共和是其中心内容,而三民主义则是其 中最系统、 最成慧的理论形态 0 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关系,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时代思 对小说的作用和响、小说对时代思潮的作用和形响。但事实上,它们是同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难以分割的;它们是互动的,即互相作用、互相形响、互为因 果:时代思潮往往影响作者的制作动机和时人对小说的看法。从而刺激、推动、 彩响小说创作;小说又反过来在社会上进一步传播时代思潮并扩大其影响。 1.君主立宪思潮与小说界革命 所谓君】 ,就是君民共主。 质而言之,它是一种民主制度 因此,它与民主立宪相接近:它们都反对专制,尤其是君主专制:它们皆有宪法 其宪法的功能也是相近的:前者的宪法,其功能在于度制君权及政府之权,保新 民权:后者的宪法,其功能在于限制政府之权,保护民权。它们的不周之处在于
第 3 次印刷,第 277 页. 2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3 月 据冯自由云:“留日学生之提倡革命,始于己亥、庚子两年。其时学生不满 百人,而主张根本改革之激烈论者,殆过半数。.大抵其时留学生之革命思想, 纯然出于自动,决非何方面宣传之影响”。 1902 年春,章太炎、秦力山等人在东京欲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 纪念会”以激发留学生的反清思想。未几,清公使无理阻挠留日学生学习军事, 致使留学生心中激愤。1903 年新年团拜会上,马君武、刘成禺“先后演说满洲 吞灭中国之历史,主张非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不足以救中国。慷慨激 昂,满座鼓舞。满宗室长福起而驳之,为众呵斥而止”。¹国内与国外革命思潮声气 相通、互相呼应。1903 年先后发生的拒法、拒俄运动及《苏报》案大大激化了 国人的反满情绪,使革命思潮渐趋高潮。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导致革命志士组织 成立一系列爱国团体。1901 年春间的广东独立协会, 1902 年成立的青年会,“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同年成立的中 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则从教育入手,以宣传、从事革命。1903 年 5 月 成立的军国民教育会,1904 年前后,一系列革命组织先后成立,重要的象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它们的出现和活动为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在此基 础上,1905 年,同盟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中心,走上了正轨。 这些组织无不以民族与民主主义为宗旨,如华兴会的纲领是“驱除鞋虏,复兴中 华。”光复会的誓词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同盟会总章》规定:“本会以驱 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也表现在 大量的宣传刊物上。《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 56 页 1900 年,陈少白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海外重要的革命报 刊有《湖北学生界》(后改为《汉声》)、《游学译编》、《新湖南》、《浙江潮》、《直 说》、《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等。由于革命派的努力,华侨中的许多舆论阵 地也逐渐转向革命派,如《檀山新报》、《大同报》、《仰光新报》等。国内革命报 刊则有《苏报》、《女子世界》、《童子世界》、《学生世界》、《俄事警闻》、《世界 公益报》、《广东报》等。此外,革命派又印行了大量的革命书籍,象《猛回头》、 《警世钟》、《革命军》、《国民必读》、《最近政见之评决》、《汉帜》、《太平天国 战史》等等。在如火如茶的革命宣传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宣传家,如章太炎、 邹容、陈天华、汪精卫、胡汉民、宋教仁、朱执信、于佑任等。作为革命领袖, 孙中山当然是更为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是革命思想成熟的标 志。在革命派的宣传中,排满革命、民主共和是其中心内容,而三民主义则是其 中最系统、最成熟的理论形态。 () 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时代思潮 对小说的作用和影响、小说对时代思潮的作用和影响。但事实上,它们是同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难以分割的;它们是互动的,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因 果:时代思潮往往影响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人对小说的看法,从而刺激、推动、 影响小说创作;小说又反过来在社会上进一步传播时代思潮并扩大其影响。 1.君主立宪思潮与小说界革命 所谓君主立宪,简单地说,就是君民共主。质而言之,它是一种民主制度, 因此,它与民主立宪相接近:它们都反对专制,尤其是君主专制;它们皆有宪法。 其宪法的功能也是相近的:前者的宪法,其功能在于限制君权及政府之权,保护 民权;后者的宪法,其功能在于限制政府之权,保护民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