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化图式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绪论 1、文学与心理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 2、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及其意义 3、中围传统小说心理描术系统概论 第一节从专制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循序渐进 第二节 “故事化”到“心理化”叙事嬗变的内在动因 第一章 晚请至五四: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中语境 第一节清末社会心理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晚清政治思潮与小说中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 三 晚清女子解放与小说中情爱心理的叙事 晚清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精 危机与倾诉欲求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引进的历史契机与清末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作家创作心理的转型 留出身的学者与小说最初的心理化 翻译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潜入 第三 小说的 示地位 新小说中的心理图式 小说界革命的突围尝试与小说现代性的获得 急迫的意识形态化与“作为材料的个人”的心理图式 三、 民族国家语境下个体图像的凸显 第三章五四: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小说心理化创作模式的开启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的翻译传播与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冲击 一、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从“求仕者”到“执教者”“卖文者 二、知识结构的现代转换:从封闭型到开放型 三、生存心态的现代转换:从自卑到到自省 第二节 “向内转”的小说创作观与“人”的发现潮流的契合 小说观念:从“游戏消” 到“为人生”和“为艺才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理论的文本投射 三 精神分析理论掀起个体心理写作的狂潮 第三节个体国家/民族意识视域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文学启蒙的生长点与个体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建构 改造国民劣根性 与作家创作心理 审 美心理的融合 三、 个体国家/民族心理意识视域下的疾病隐喻 第四章三十年代:个体社会/时代意识视城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第一节民族悲愤与个体的社会沉思 左翼作家的思想意识与小说中个体社会/时代心理的开据 人文主义作家对个体社会/时代的心理的规 与时俱进的社会情绪和时代病的心灵书写 社会思潮与小说中个体心理的互动
心理化图式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绪论 1、文学与心理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 2、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及其意义 3、中国传统小说心理描述系统概论 第一节 从专制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循序渐进 第二节 “故事化”到“心理化”叙事嬗变的内在动因 第一章 晚清至五四: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清末社会心理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一、晚清政治思潮与小说中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 三、晚清女子解放与小说中情爱心理的叙事 二、晚清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精神危机与倾诉欲求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引进的历史契机与清末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作家创作心理的转型 二、留出身的学者与小说最初的心理化 三、翻译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潜入 第三节 小说的正宗地位与新小说中的心理图式 一、 小说界革命的突围尝试与小说现代性的获得 二、 急迫的意识形态化与“作为材料的个人”的心理图式 三、 民族国家语境下个体图像的凸显 第三章 五四: 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小说心理化创作模式的开启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的翻译传播与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冲击 一、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 从“求仕者”到“执教者”“卖文者” 二、知识结构的现代转换:从封闭型到开放型 三、生存心态的现代转换:从自卑到自省 第二节 “向内转”的小说创作观与“人”的发现潮流的契合 一、 小说观念:从“游戏消遣”到“为人生”和“为艺术 二、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理论的文本投射 三、 精神分析理论掀起个体心理写作的狂潮 第三节 个体国家/民族意识视域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一、 文学启蒙的生长点与个体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建构 二、 “改造国民劣根性”与作家创作心理、审美心理的融合 三、 个体国家/民族心理意识视域下的疾病隐喻 第四章 三十年代:个体社会/时代意识视域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第一节 民族悲愤与个体的社会沉思 一、 左翼作家的思想意识与小说中个体社会/时代心理的开掘 二、 人文主义作家对个体社会/时代的心理的规划 第二节 与时俱进的社会情绪和时代病的心灵书写 一、 社会思潮与小说中个体心理的互动
个体社会/时代意识视域下的疾病心理解剖 第三节包罗万象的都市迷茫人与心理小说的崛起 第五章四十年代:个体自我意识视域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第一节个体自我意识视域下的人生隐痛的展示 第二节日常生活对宏大叙事诗意的消解 第三节 突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一种创作常识 一、中国传统小说心理描述系统概论 ,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清末社会思潮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1.君主立宪思潮与小说界革命 (1)思潮清末小说理论的影响 (2)小、说批评的影的 (3)对小说家创作动机的影响 (4)对清末小说杂志的影响 (5)思潮对群众心理的形响 2.女权主义思潮与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城起 3.革命思潮与小说中国家民族观念的确立,民族性心理 4.西学的引入对社会的影响 (1)晚清西学对现代教育促发 (2)断型知识分子的出现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引进的历史契机与清末小说的现代性 1.西方心理学的兴起与引入 2. 从“小、道末洁.”到《文学之正宝别 (1) 通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桥果 林译小说 (2)清末小说家 曾朴,苏曼殊 (3)人道主义出现 ,《域外小说集》 (4)鲁迅个人 第三节民裤国家语墙下个人用像的马昆 王国维的审美自觉 ,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大量涌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第一节现代心理学与文学中“人”的发现 第二节 “向内转”的小说创作观念和文学主题的转换 1,小说观念:从“游戏消遣”到“为人生”和“为艺术 弗洛仔德,柏格森的生命直理论的文本投射 3。精神分析理论掀起个体心理写作的狂潮 第三节现代心理学对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的冲击 1、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从“士”到“知识分子 2、知识结构的现代转换:从封闭型到开放型 3. 生存样态的现代转换:从“求仕”到“执教”和“卖文” 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与艺术范型的选择
二、 个体社会/时代意识视域下的疾病心理解剖 第三节 包罗万象的都市迷茫人与心理小说的崛起 第五章 四十年代:个体自我意识视域下的心理化创作模式 第一节 个体自我意识视域下的人生隐痛的展示 第二节 日常生活对宏大叙事诗意的消解 第三节 突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一种创作常识 一、中国传统小说心理描述系统概论 二、心理化创作模式走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清末社会思潮对小说现代性的促发 1.君主立宪思潮与小说界革命 (1)思潮清末小说理论的影响 (2)小说批评的影响 (3)对小说家创作动机的影响 (4)对清末小说杂志的影响 (5)思潮对群众心理的影响 2.女权主义思潮与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崛起 3.革命思潮与小说中国家民族观念的确立,民族性心理 4.西学的引入对社会的影响 (1)晚清西学对现代教育促发 (2)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引进的历史契机与清末小说的现代性 1. 西方心理学的兴起与引入 2.从“小道末流”到“文学之正宗” (1)通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桥梁——林译小说 (2)清末小说家——曾朴,苏曼殊 (3)人道主义出现——《域外小说集》 (4)鲁迅个人 第三节 民族国家语境下个人图像的凸显 1.王国维的审美自觉 三、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大量涌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与文学中“人”的发现 第二节 “向内转”的小说创作观念和文学主题的转换 1.小说观念:从“游戏消遣”到“为人生”和“为艺术 2.弗洛伊德,柏格森的生命直觉理论的文本投射 3.精神分析理论掀起个体心理写作的狂潮 第三节 现代心理学对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的冲击 1、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从“士”到“知识分子 2、知识结构的现代转换:从封闭型到开放型 3、生存样态的现代转换:从“求仕”到“执教”和“卖文” 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与艺术范型的选择
绪论 沂年来中国立学的现代烨研密通墟不断拓展理照的方式知涂然垂是不 断出新, 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提供 新的机逼。我 们知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难免顾此失彼, 但如果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得当】 实会带来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新的认识,并得出其他研究视角无法得出的结论 从“五四”文学处于旧的传统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交替时代这一特殊性出发 本课题采用了从“五四”作家文化心理分析入手去研究“五四”文学的思路」 我们认为 “五四”断文化运动暨文学革命首先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变 革运动。当国有思想文化的稳定结构被突破后, 五四 新文化人即开 始了新的 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建构。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成为他们观念更新 思想转换、精种变迁的前提。作为新文化的截体和产物,“五四”新文学相应显 示出不同以往的文化质态,而其直接原因,即取决于“五四”新文学创作主体 文化心理生地的历中楼情亦 正因为有“五四”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适时变革 才会有中国新文学在 20世纪基本走向的根本性转折。倪婷婷着, “五四” 作家 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页 作为人类总体进化的一个过程,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 现代化首先从西歌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 地风。中国是从9世开胎讲入由农业文明向理代工业立明型的现代化过 的 19、 20 世 以前 中国面对 主要问题还不是外部世 界的挑 而是源自 部的物质危机 有到了19、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了 种然不同 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 方式。这样, 中国历史的内部要求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 善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或者可以敬中国只有等应恋成西方的 于中图来说,现代性的真谛就是对于西方 时量素技益哥行的入便与彩肉为中国速论现不 时期 因此 的起点,西方的入 与影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停滞” 和“静止”的中国进入了“现 代”的变革之中。 无论现代化还是现代性,都包舍一系列内容。它涵盖文明的各个方面,包 括物质层面、 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政治 一个整体结构。尽管现代性的结构可能还处于一个开放的演化过程之中。但 要认识现代性, 就不能不分析这个整体结构。所谓现代化(modernizat ion) 就是人类文明摆脱前现代而进入现代的减化过程,也就是现代性的追求和确立 过程。它是 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现象。 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 体现在 物质基础、制度规范、 价值取向 文化心理等个提 人张文明史上任何 次重大的整体变迁 不是全世 界同步的, 而是首先在某个国等 或地区发生, 然后不断扩展, 最终在全世界完成 任何结构都有 极心 有 个构成这个结构的根本。毫无疑问,现代性结构的根本就是个人。学者们 般都承认,现代性无法回避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设定。在传统社会 可以无视个 人的权利 但在现代社会 却必须尊重个 人的利。前现代国家慝千君主」 个家族 个集团 并 体国民所才 姓与国家主权无关 代国家建 立在 体公民的哭约之 上,在国家法理上 它只是公月 为保护个人 利而创造的工具:攻府只是公民雇佣来管理事务的经理,必须对作为个体的公 民负责。国家如此,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不能危害
绪论 近年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观照的方式和途径更是不 断出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机遇。我 们知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难免顾此失彼,但如果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得当,确 实会带来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新的认识,并得出其他研究视角无法得出的结论。 从“五四”文学处于旧的传统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交替时代这一特殊性出发, 本课题采用了从“五四”作家文化心理分析入手去研究“五四”文学的思路。 我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暨文学革命首先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变 革运动。当固有思想文化的稳定结构被突破后,“五四”新文化人即开始了新的 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建构。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成为他们观念更新、 思想转换、精神变迁的前提。作为新文化的载体和产物,“五四”新文学相应显 示出不同以往的文化质态,而其直接原因,即取决于“五四”新文学创作主体 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嬗变。正因为有“五四”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适时变革, 才会有中国新文学在 20 世纪基本走向的根本性转折。倪婷婷著,“五四”作家 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页 作为人类总体进化的一个过程, 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 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 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 地区。中国是从 19 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 的。19、20 世纪以前, 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 而是源自 内部的物质危机。“ 只有到了 19、20 世纪, 当西方的示范展示了一种迥然不同 的发展道路时, 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 方式。这样, 中国历史的内部要求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 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或者可以说,中国只有等它变成西方的 对象时才开始进入现代时期,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的真谛就是对于西方 乃至世界的反应。西方的入侵与影响成为中国谈论“现代”的起点,西方的入侵 与影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停滞” 和“静止”的中国进入了“现 代”的变革之中。 无论现代化还是现代性,都包含一系列内容。它涵盖文明的各个方面,包 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是一个整体结构。尽管现代性的结构可能还处于一个开放的演化过程之中。但 要认识现代性,就不能不分析这个整体结构。所谓现代化(modernizat ion), 就是人类文明摆脱前现代而进入现代的演化过程,也就是现代性的追求和确立 过程。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体现在 物质基础、制度规范、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像人类文明史上任何 一次重大的整体变迁一样,这个过程不是全世界同步的,而是首先在某个国家 或地区发生,然后不断扩展,最终在全世界完成。任何结构都有一个核心,有 一个构成这个结构的根本。毫无疑问,现代性结构的根本就是个人。学者们一 般都承认,现代性无法回避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设定。在传统社会,可以无视个 人的权利,但在现代社会,却必须尊重个人的权利。前现代国家属于君主,属 于一个家族或一个集团,并非全体国民所有,所以,百姓与国家主权无关。现 代国家建立在个体公民的契约之上,在国家法理上,它只是公民为保护个人权 利而创造的工具;政府只是公民雇佣来管理事务的经理,必须对作为个体的公 民负责。国家如此,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不能危害
个人权利。 盖国让会学家阿力奇斯革热尔新在《话向理,代:六个发暴中国裳个人的 变化》 中认为 如果没有从心理」 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 人的转变,使之具备现代人的人格与品质,就不能成功地使后发展国家迈向习 代化“个体的生成可以视为现代性的标志”④。④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储 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页。还应该注意的是,个人的解放程度 和个人权利的保障程度是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所谓现代,区别于前现代的, 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个人的解放和权利的获得。这个标志是现代性的根本 鉴别 个社会是否进入现代的主要指标。 ()当热,直到今天 不具备这些。这不奇怪,因为现代化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启动的, 人类也 不可能同时进入现代。有的国家和地区早一点,有的国家和地区晚一点,这是 文明发展的正常现象。面对这一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态度。 部是 努力赶上去, 年取以最快的谏彦敌益人们的生车条件知生车状况 以掩耳盗的方式拒绝承认自身 与世界存在的差距 为保存某些不利于人的生 存的前现代制度遗留寻找理论根据。因为自身未达到现代性的莱些指标 不 务力赶上,而是采用修改指标的方式,提出“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类的说法, 或者努力论证“多元现代性”、“另一种现代性”、“反现代性的现代 性”之类 甚至把“文革”也看作现代性的 -种模式。 这就不仅是自傲欺人了 因为那正是打着“现代化”或“现代性”的旗帜而阻挡 民直正进入到代 的常用手法。所以 “现代化没有固定的路径,或许是对的, 起点不同,路径自 然有异。“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说法。如果后退 步,承认这处说法,就应该加以补充:无论现代性这一概念多么不确定,也 无论现代性有多少不同模式,都不能偏离个人权利这个中心。凡是漠视或践踏 个人权利的模式,都不得假冒现代性之名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小说之“现代”特征这一话题 近几年学界一直在讨论 而且也达成了 些共识, 然而使 共识” ,也多是对现象的罗列 结论主要 依赖逻辑推演或知识判断,并不能令人满意。河北师范大学张俊才教授的论文, 使这个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从考察近代文人的新小说观人手,梳 理粱启超、珠琴南、王国维三大家的小理论 使我们对小球现代特征的理解 张教授认 代文 “新”的用 就是国人最早对小说之 现代 内理 解和诉求 梁 超所理 解的新旧小说之别是:1,就创作态度而言,旧小说是“游戏恣肆以出之 而 新小说却须“具一幅热肠,一副净眼” 务求“其言有神于用”;2.就内容格 调而言,旧小说是单俗的,甚至是海淫海盗的, 而新小说“则当以蔓山之文 旧小说常使“天下之风气鱼烂于此间” 国民精神 开国民 他(梁启 定不移地弘扬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的基本传统, 方面又从西方的启蒙文 化和文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既探索并高度推崇小说的艺术优长 又强调 小说应成为改良群治之利器,于是,使传统的以‘游戏?为宗旨的‘小’说 成以经世为目的的 说的范式 ”林 代艺理论所指的大 的理论创获是 过对传统 与更斯小说的比较,认识到就连《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小说,表现社会人生 也有其不及人之处,而领心折服狄更斯“扫荡美人名士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
个人权利。 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格尔斯在《迈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个人的 变化》一书中认为,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 人的转变,使之具备现代人的人格与品质,就不能成功地使后发展国家迈向现 代化“个体的生成可以视为现代性的标志”④。④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 论》,上海三联书店 1 998 年版,第 22 页。还应该注意的是,个人的解放程度 和个人权利的保障程度是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所谓现代,区别于前现代的, 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个人的解放和权利的获得。这个标志是现代性的根本,也是 鉴别一个社会是否进入现代的主要指标。(李) 当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地方 不具备这些。这不奇怪,因为现代化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启动的,人类也 不可能同时进入现代。有的国家和地区早一点,有的国家和地区晚一点,这是 文明发展的正常现象。面对这一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 努力赶上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况。另一种则是 以掩耳盗铃的方式拒绝承认自身与世界存在的差距,为保存某些不利于人的生 存的前现代制度遗留寻找理论根据。因为自身未达到现代性的某些指标,不是 努力赶上,而是采用修改指标的方式,提出“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之 类的说法,或者努力论证“多元现代性”、“另一种现代性”、“反现代性的现代 性”之类,甚至把“文革”也看作现代性的一种模式。这就不仅是自欺欺人了。 因为那正是打着“现代化”或“现代性”的旗帜而阻挡一个民族真正进入现代 的常用手法。所以,“现代化没有固定的路径,或许是对的,起点不同,路径自 然有异。“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说法。如果后退 一步,承认这处说法,就应该加以补充:无论现代性这一概念多么不确定,也 无论现代性有多少不同模式,都不能偏离个人权利这个中心。凡是漠视或践踏 个人权利的模式,都不得假冒现代性之名。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小说之“现代”特征这一话题,近几年学界一直在讨论 而且也达成了一些共识,然而即使“共识”,也多是对现象的罗列,结论主要 依赖逻辑推演或知识判断,并不能令人满意。河北师范大学张俊才教授的论文, 使这个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从考察近代文人的新小说观人手,梳 理梁启超、林琴南、王国维三大家的小说理论,使我们对小说现代特征的理解 建立在更加切近史实的基础上。张教授认为:近代文人对新小说之“新”的理 解和诉求,实际上就是国人最早对小说之“现代”的理解和诉求。梁启超所理 解的新旧小说之别是:1.就创作态度而言,旧小说是“游戏恣肆以出之”,而 新小说却须“具一幅热肠,一副净眼”,务求“其言有裨于用”;2.就内容格 调而言,旧小说是卑俗的,甚至是诲淫诲盗的,而新小说“则当以藏山之文、 经世之笔行之”;3.就社会效果而言,旧小说常使“天下之风气鱼烂于此间”, 而新小说却能够“振国民精神,开国民知识”。“于是,他(梁启超)一方面坚 定不移地弘扬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的基本传统,另一方面又从西方的启蒙文 化和文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既探索并高度推崇小说的艺术优长,又强调 小说应成为改良群治之利器,于是,使传统的以‘游戏’为宗旨的‘小’说, 变成以‘经世’为目的的‘大’说,孕育出了现代文艺理论所指称的‘宏大叙 事’这样一种现代小说的范式。”林琴南独特的理论创获是,通过对传统小说 与狄更斯小说的比较,认识到就连《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小说,表现社会人生 也有其不及人之处,而倾心折服狄更斯“扫荡美人名士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
照”的小说创作。他关于新小说的这理论构想,实际上为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提示了另外一种前景:小说应走出青族文学的阴形而与普请人的人生结敏 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为人生的文学。 王国维的新小、道理是在康德 叔本华的 首学 美学形响7 对小说作更为西化的理解 小说既不是只能草写无关宏旨的 奇人怪事的“小道 也无须硬挤进宏大叙事那种言关政治的“大道 中去 小说是文学,也是哲学,是文学家以哲人的智慧对百态人生的哲学沉思。这是 现代小说的又一种范式:探究哲理的诗性小说。 所时代思潮。是指一个时代善遍流行的重要思规、理论或理桶向。“凡 文化之国其国民 一时期中, 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 同趋 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浦,如潮然 非皆能成`潮 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造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 )凡时代非皆 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②采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000年9月第3次印刷,第1页。本文所谓清 末,是指庚子事变以后直至清朝覆亡这段时期,尤其是19 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 说 、提倡新 说创作 果的这时明 那 些描 (也即清末)的社会生活、反映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或以历史题村、游戏笔西 而写当代社会生活,有着近代思想意识的通俗小说(因为林纤等人的翻译小说在 当时影响极大,故本文亦涉及之)。它们不同于传统旧小说,其思想内客和写法因 等西方的响而渐沂代化非常接诉千天的小、时人絲之为“新、道 ①启超语 《论 小说与群治 关系 ,陈平 夏晓虹 《 十世纪中国小 说理论料》(第 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第5任一54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 段:无论是思想内涵层面还是艺术表现诸层面等都逐步地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 代开多态的转型。这主要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结果。在这诸多的转型球中。现代 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突破了传统的种种局限 呈现出大不同于以往的风税特征 得 最为引人注 的成就 因而 吊被 人为是中国现代小 对于古典 说进的重要标志”。1古典小说一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造,着重于人物做什么, 因而唐之前的小说长于描绘一幅幅动态的图画,注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据则相对薄弱,直接的、细腻的心理描球更是侈谈。唐、宋 元代的小说,心理描述出现频率增加了一点,但心理描述的幅度、深度尚不足观 明代长篇小说的出现 给心理描述提供了 定的发展空间 但也多是十几个字到 几十个字的简单勾勒,简洁概括,常常是穿插在情节的叙述中,言语形式程式化 模式化(心理描述指示词千篇一律,多为“寻思暗思到 一类)。其目的不是为 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而仅仅为了交代人物行事的理动机和情节 发展的理动因。这 -情况到了《红楼梦》才得到根本改变。特深、细碱的心 理分析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 解说介绍 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示出 物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有力地搁示出人物的灵魂。如对黛玉 “喜、惊、 2这一复杂心理的猫述,不似诠释人物语言、行为动机的简单的心理概述,也不 是人物心理流动的原始轨迹,而是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理性分析描述 细腻、准确、深入。“心下付度”式的篇幅长长的内心独自也愿见不雄。如脸炙 人口的《葬花吟》。心理描述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而出现,可以说是有了“质” 的飞跃。但《红楼梦》的心理描述常常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作家 般不直接地
照”的小说创作。他关于新小说的这理论构想,实际上为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提示了另外一种前景:小说应走出贵族文学的阴影而与普通人的人生结缘,成 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为人生的文学。王国维的新小说观,则是在康德、叔本华的 哲学、美学影响下对小说作更为西化的理解:小说既不是只能摹写无关宏旨的 奇人怪事的“小道”,也无须硬挤进宏大叙事那种言关政治的“大道”中去。 小说是文学,也是哲学,是文学家以哲人的智慧对百态人生的哲学沉思。这是 现代小说的又一种范式;探究哲理的诗性小说。 所谓时代思潮,是指一个时代普遍流行的重要思想、理论或心理倾向。“凡 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 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 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 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l 版,2000 年 9 月第 3 次印刷,第 l 页。本文所谓清 末,是指庚子事变以后直至清朝覆亡这段时期,尤其是 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 说》、提倡新小说创作以来的这段时期。所谓清末小说,在本文是指那些描写当 代(也即清末)的社会生活、反映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或以历史题材、游戏笔墨 而写当代社会生活,有着近代思想意识的通俗小说(因为林纤等人的翻译小说在 当时影响极大,故本文亦涉及之)。它们不同于传统旧小说,其思想内容和写法因 受西方的影响而逐渐近代化,非常接近于今天的小说,时人称之为“新小说”。 ①梁启超语,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 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2 月初版,第 5 任一 54 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 段:无论是思想内涵层面还是艺术表现诸层面等都逐步地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 代形态的转型。这主要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结果。在这诸多的转型描述中,现代 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突破了传统的种种局限,呈现出大不同于以往的风貌特征,取 得了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因而,“心理描述常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对于古典 小说进的重要标志”。1古典小说一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造,着重于人物做什么, 因而唐之前的小说长于描绘一幅幅动态的图画,注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则相对薄弱,直接的、细腻的心理描述更是侈谈。唐、宋、 元代的小说,心理描述出现频率增加了一点,但心理描述的幅度、深度尚不足观。 明代长篇小说的出现,给心理描述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也多是十几个字到 几十个字的简单勾勒,简洁概括,常常是穿插在情节的叙述中,言语形式程式化、 模式化(心理描述指示词千篇一律,多为“寻思⋯暗思到”一类)。其目的不是为 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而仅仅为了交代人物行事的心理动机和情节 发展的心理动因。这一情况,到了《红楼梦》才得到根本改变。精深、细腻的心 理分析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解说介绍,是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人 物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有力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如对黛玉“喜、惊、悲、叹” 2这一复杂心理的描述,不似诠释人物语言、行为动机的简单的心理概述,也不 是人物心理流动的原始轨迹,而是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理性分析描述, 细腻、准确、深入。“心下付度”式的篇幅长长的内心独自也屡见不鲜,如脍炙 人口的《葬花吟》。心理描述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而出现,可以说是有了“质” 的飞跃。但《红楼梦》的心理描述常常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作家一般不直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