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地对人物进行心理活动的刻画、解剖,而是借助可见的景物,或者是通过人 物的言行,来透露人物的不可见的心理,即惯于通过外观(外形)显示表现人物心 它的表现形式也未能脱俗 多数情况下仍以诗 词歌赋的形式出现。 这些心理描述采取的都是 “全知全能1 的实 称的 事视角,单调。而且,《红楼梦》对人物的心理描述仍多有节制,认为作家描述 人物的内心话动终不讨是“京以”3。总之,即便至此去典、说中的心理描述 也还没有从叙述中真正独立出来,还处于一种依附地位,缺少一种独立的美学品 格。这些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典小说, 渊源于民间艺人进史说书的口头创作的传 统。 之相比,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则显得多姿多彩,纷紫复杂, 且基本 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心理描述系统。本文拟就以与此相应的系统论的方法,对2(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小小说中的心理描球及走向进行简单拉理、勾勒,并由此展 开分析、评价。据此以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应包遇这样的三个子系 统:现代主义心理描述、浪漫主义心理描述、现实主义心理描述。三老以不同的 创作精神、 创作方法及由此呈现出的不同的审美风税相区别 不同的历史环境 文学筑围使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又有着不同的描述取向,呈阶段递进式。同时 在年一 个时期因为不同创作主体的不同的艺术追求.年一个子系统又被分化为 (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从功能上看,心理描写不只具有技巧方面的意义 而且直接体现了“文学是人学”这 一命题的本质内涵。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中 心理描写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到具体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 税:仔细探究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发的内在 ,对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现代文 的复杂性有着特殊的启发意义。在现代性各个方面的核心,有 一个根本的东西个 人的自由 尊严和权利。其他各个因素,都是为它服务的,因它而获得价值。 勃兰兑斯把文学史看成“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灵”的历史:他把文学 的主潮看成是,“前一世纪的观念和感情逐渐在表落和消灭, 步的理令在念染 愈高涨的波浪里卷土重来” (《十九世纪 序言)】 他进而认 这种 映人的心灵和民族心理历程的文学,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孤立个体,不是和周固世 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单独的艺术品,而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 块”。他说:“一个国家的文学,只要它是完整的,便可以表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 感情的一般历史。”文学是反映历史现实的,当然它也应该成为研究历史的材料 《系统科学 与文学》 新湖从书”了宁学出临10人 2、 《囊方法论与文学掇索》,李蓬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移]究》壤辑害S 缡,潮囊文艺1粥5年。 3、《文学新方法论研究》,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湖南文艺1987年。 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左右.也即本文所谓清末时期。出于教亡图存的现实雪爱 在西方的刺激、影响下,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想和主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革命思 潮、君主立宪思潮、女权主义 会王义 无政府主义 国粹 ,教有救国思 潮、实业救国思潮、科学救国思潮、进化论思潮、军国民主义思潮等等;其中 革命思潮和君宪思潮是清末时期的主流思潮。清末社会思潮在交互作用的同时 更对清末人、清末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卜了巨大景影响,其中包括对清末小说的作 用和影响:时代思潮影响小说作者的思想认识,从而内化为作者的创作动机,并 影响作者 题材的选择 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与主题的提炼。另一方面 清末小说也反作用于时代思潮, 即小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传播时代思潮并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于是,清 末小说与时代思潮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静止地对人物进行心理活动的刻画、解剖,而是借助可见的景物,或者是通过人 物的言行,来透露人物的不可见的心理,即惯于通过外观(外形)显示表现人物心 理。因而它们特别具有暗示性。它的表现形式也未能脱俗,大多数情况下仍以诗 词歌赋的形式出现。这些心理描述采取的都是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 事视角,单调。而且,《红楼梦》对人物的心理描述仍多有节制,认为作家描述 人物的内心活动终不过是“妄拟”3。总之,即便至此,古典小说中的心理描述 也还没有从叙述中真正独立出来,还处于一种依附地位,缺少一种独立的美学品 格。这些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典小说,渊源于民间艺人讲史说书的口头创作的传 统。与之相比,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则显得多姿多彩,纷繁复杂,而且基本上 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心理描述系统。本文拟就以与此相应的系统论的方法,对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及走向进行简单梳理、勾勒,并由此展 开分析、评价。据此以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应包涵这样的三个子系 统:现代主义心理描述、浪漫主义心理描述、现实主义心理描述。三者以不同的 创作精神、创作方法及由此呈现出的不同的审美风貌相区别。不同的历史环境、 文学氛围使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又有着不同的描述取向,呈阶段递进式。同时, 在每一个时期,因为不同创作主体的不同的艺术追求,每一个子系统又被分化为 (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从功能上看,心理描写不只具有技巧方面的意义, 而且直接体现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中, 心理描写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到具体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 貌;仔细探究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 的复杂性有着特殊的启发意义。在现代性各个方面的核心,有一个根本的东西个 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其他各个因素,都是为它服务的,因它而获得价值。 勃兰兑斯把文学史看成“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灵”的历史;他把文学 的主潮看成是,“前一世纪的观念和感情逐渐在衰落和消灭,进步的观念在愈来 愈高涨的波浪里卷土重来”(《十九世纪文学生激》序言)。他进而认为,这种反 映人的心灵和民族心理历程的文学,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孤立个体,不是和周围世 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单独的艺术品,而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 块”。他说:“一个国家的文学,只要它是完整的,便可以表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 感情的一般历史。”文学是反映历史现实的,当然它也应该成为研究历史的材料。 1、《系统科学与文学》,文阜编,“文艺新潮丛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2、《囊方法论与文学掇索》,孛蓬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移}究》壤辑害§ 缡,潮囊文艺l粥5年。 3、《文学新方法论研究》,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湖南文艺1987年。 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左右,也即本文所谓清末时期,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在西方的刺激、影响下,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想和主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革命思 潮、君主立宪思潮、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粹思潮、教育救国思 潮、实业救国思潮、科学救国思潮、进化论思潮、军国民主义思潮等等;其中, 革命思潮和君宪思潮是清末时期的主流思潮。清末社会思潮在交互作用的同时, 更对清末人、清末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卜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对清末小说的作 用和影响:时代思潮影响小说作者的思r想认识,从而内化为作者的创作动机,并 影响作者对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与主题的提炼。另一方面, 清末小说也反作用于时代思潮, 即小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传播时代思潮并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于是,清 末小说与时代思潮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作为时代的一而镜子,晚清小、说的思想内容也大致如此“若是从全般的看 那是极复杂的:从保单的思想到革命的思根。从民主主义思想到无政府主义一面 后时帝国主义与统治阶级 一面又反对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甚至在同一作者同 作品之由 又同时并存着矛盾的认识 虽然如 ,思想发展的 主流还是可以看得 出来的,就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立究”、 、民族革命 ,这样一直发 展了下来。”①此前阿英己早有类似的说法: 从作品里所反映的作家思想也极算杂。正体现了那样复杂的动乱的社会 右 极顽固的守1日拥护皇宝拥护针建是会对折的或比较折的人潮第设骂无 所不至:有极进步的反对满族统治 ,主张革命的新 ,他们在作品里热 烈的、感愤的把苹命的思想尽量宣传:又有既要顾君权又要顾民权,实际上还是表 君权打算的立宪党,在作品里宣传君主立宪的好处,有些知识分子,不提侣保皇也 不倡导革命,只从事反速信、反缠足、反吸食鸦片等等,认为只有从这些地方下手 才是真正的教国办法:有的却由于一班投机分子胡乱的行为,对一切感到幻灭,政 府不好,维新党不好,革命党也不好:有提倡科学的作品,也有发挥玄学的,而基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更有科玄很矛盾并栖着的作品;当然 有对政治 社会毫不关心,只会讲镖经说爱情的人,形形色色,充分的表现了一种过渡期的现 象.。《关于晚清小说》,见《阿英全集》第7卷,安徽教有出版社2003年7月,第732 -733页 从时代背甲午中日争的巨大制激,引发了中国人大规摸的、会而的学 习西方的热潮 在庚 子事变中,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因此被迫实行新政 平心 而论,八国联军的侵略和《辛丑条约》的签定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另 方面也是迫使中国走上西化、近代化的道路的刺激因素。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 的沂代化已轻成为不可游转的历史潮流。清末】小说的一个空出特占是强列的现 实感与浓屋的政治色彩。它们紧贴时代的脉掉开彩象地描绘了当时人的思想、情 感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进程 阿英论清末小说的特点云 ,充分反映了当时 政治社会情况,广泛的从各方面刻画出社会每 个角度 第二,当时作家,意识的 以小说作为了武器,不断对政府和一切社会恶现象抨击”。.“第三 是大家明 知道清室不可与图治,提侣雏新爱国,因此也有许多人,利用小说形式,从事新思 想新学识灌拾,作启蒙运动。”①)《晚清小说史》第4一5页。所以.时代思潮给 ,、以重彩,同时,、也及时地传达并扩大了时代思潮的是会号彩响促使 其发展 普及,从而使小说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代思潮的 部分。因此,清 小说不但保存了中国小说之近代转型的轨迹,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中国人的思想 观念的近代化历程。因此,本论文试图将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联系起来加以观照 以文史结合、文史互证的方法,使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发明。通过这种研究 一方而可以讲一拓展所代思想史的羽野重准确、更会而的把据思想史的亦化 发展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是 专治历史 尤其是近代思想史 的 来说,对小说中的思想史科与小说本身的思想史价值不够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 究比较薄弱。比如,《辛孩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的编者在“编辑说明 里说 “从当时的翻译著作、历史著作、学术著作,以及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中 也能当时思想潮流的静向:但是为了不使、选集的篇幅过千法繁内空过干 庞杂,所以除了 人别的例 船不不收录 ”这样,这本书所收的“主要是当时 出版的期刊和书籍中,直接而集中地表现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观点的论文 ②所以,本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方面,我们可 以深入挖据近代小说的史料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许多人认为,近代小说、包括
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晚清小说的思想内容也大致如此,“若是从全般的看, 那是极复杂的:从保卑的思想到革命的思想,从民主主义思想到无政府主义,一面 反对帝国主义与统治阶级,一面又反对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甚至在同一作者同 一作品之中,又同时并存着矛盾的认识。虽然如此,思想发展的主流还是可以看得 出来的,就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立宪’、`民族革命’,这样一直发 展了下来。”①此前阿英己早有类似的说法: 从作品里所反映的作家思想也极复杂,正体现了那样复杂的动乱的社会。有 极其顽固的守旧党,拥护皇室,拥护封建社会,对新的或比较新的人,嘲笑设骂,无 所不至;有极进步的反对满族统治,反对立宪,主张革命的新人,他们在作品里热 烈的、感愤的把革命的思想尽量宣传;又有既要顾君权又要顾民权,实际上还是替 君权打算的立宪党,在作品里宣传君主立宪的好处.有些知识分子,不提倡保皇也 不倡导革命,只从事反迷信、反缠足、反吸食鸦片等等,认为只有从这些地方下手, 才是真正的救国办法;有的却由于一班投机分子胡乱的行为,对一切感到幻灭,政 府不好,维新党不好,革命党也不好;有提倡科学的作品,也有发挥玄学的,而基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更有科玄很矛盾并栖着的作品;当然也有对政治 社会毫不关心,只会讲镖经说爱情的人,形形色色,充分的表现了一种过渡期的现 象.。《关于晚清小说》,见《阿英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732 一733页。 从时代背景讲,甲午中日战争的巨大刺激,引发了中国人大规模的、全面的学 习西方的热潮。在庚子事变中,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因此被迫实行新政。平心 而论,八国联军的侵略和《辛丑条约》的签定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 方面也是迫使中国走上西化、近代化的道路的刺激因素。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 的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清末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烈的现 实感与浓厚的政治色彩。它们紧贴时代的脉搏,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人的思想、情 感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进程。阿英论清末小说的特点云:“第一,充分反映了当时 政治社会情况,广泛的从各方面刻画出社会每一个角度。第二,当时作家,意识的 以小说作为了武器,不断对政府和一切社会恶现象抨击”。.“第三,是大家既 知道清室不可与图治,提倡维新爱国,因此也有许多人,利用小说形式,从事新思 想新学识灌输,作启蒙运动。”①《晚清小说史》,第4一5页。所以,时代思潮给 了小说以重要影响;同时,小说也及时地传达并扩大了时代思潮的社会影响,促使 其发展、普及,从而使小说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代思潮的一部分。因此,清末 小说不但保存了中国小说之近代转型的轨迹,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中国人的思想 观念的近代化历程。因此,本论文试图将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联系起来加以观照, 以文史结合、文史互证的方法,使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发明。通过这种研究,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近代思想史的视野,更准确、更全面的把握思想史的变化 发展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专治历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的人,一般 来说,对小说中的思想史料与小说本身的思想史价值不够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 究比较薄弱。比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的编者在“编辑说明”里说: “从当时的翻译著作、历史著作、学术著作,以及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中, 也能窥见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向;但是,为了不使`选集’的篇幅过于浩繁,内容过于 庞杂,所以除了个别的例外,一般不予收录。”这样,这本书所收的“主要是当时 出版的期刊和书籍中,直接而集中地表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观点的论文”。 ②所以,本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方面,我们可 以深入挖掘近代小说的史料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许多人认为,近代小说、包括
清末小说,在艺术上成就不高。这种流行的看法导致一般人轻视、甚至贱视近代 小说。通过这种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和消除这种偏见,从而使我们对 近代小说的认识与把提更全面」 人 人高兴的是,今天部分学 甚至包括个别历史学者,己开始重视近代小说的价值。比如,台湾的历史学者王尔 敏在其近年出版的一部学术专著里写道: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至民国初十年间中国之思根动白当文学风气自成 一垂乘段并不同千前代虽为后期渊源亦不同千后世。就文学家立场言 因其文学水准不高,体裁陈旧,多不子重视往往称之为过渡时期。但是若就思想 史立场观察,虽然内容杂 ,文体分歧,而却思想紫富,问题多样。重点不在于文 之艺术成就、价值高下,实在于其所表达之思想,特别是流布广远,功效芒巨。① (《中国近代知识普及运动与通俗文学之兴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第195页。)欧阳键先生的《晚清小说史》初版于1997年6月。这部论著与阿英的 同名论著相比其优点主要是, 、材抖更加丰宫.论述更加样尽,而且具有更加样 明的史的色彩 从小说发展的角度,将清末十年左右分为三个时期,即发物期 (1902一1903)、第一个高峰期(1903一1905)、第二个高峰期(1906 1909) 余消 期(1910一1911)。二、它力图从两个方面改变人们轻视清末小说的偏见。作者在 ((余论》里着重指出:为了开拓晚清小说研究的新局面,除了注意克服以往研究中 只抓几部名著以偏攒全的偏向.从对全部晚清小小说遗产的深入研究中得出科学的 结论外,注重突破晚清小说研究中的两大思维定势 一鲁迅提出的“谴责小说论 和胡适提出的“没有结构 论,方是改变盲目贬低晚清小说的倾向 重新评价 清小小说的历史地位和积极意义的关键所在。①《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6月初版。章太炎说:“所谓辛亥革命者,其主义有二:一、排斥满洲;二 改革政治。前者己达目的,后者至今未成。”⑧《民国光复》,见《章太类政论选 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839页 革命思潮主要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而民生主义之影响则甚微,故其有 革命思潮中的分量亦甚小。这正是辛亥革命的缺点和不足,也正是它最终未能取 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原国。 革命思潮并不是辛立革命叶代难一的主法思潮由亦法维新思潮发展而来的 君主立宋思潮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两种社会思潮在相互间的激烈斗年中的消 长起伏,构成了这个时代思想史的主要部分 ,这两种社会思潮,既有差异和矛盾冲 突,也有相似和 一致之处。它们都是当时国人的救国方案,同属进步思潮,而与封 建主义相对立。1900年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励志会。冬,我翼晕等创 办《译书汇编》,译载西方政治名著。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 穆勒《自由原论》等。1901年5月10日,秦力山、哦翼是、沈翔云等创办《国 民报》 持吹天人 平等自由 第四朝发表了大炎的《正浦论》 批 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连载的《积弱溯源论》 驳斥 米皇派。这时 识分子日 渐从康、梁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促使了革命派的觉醒和改良派的分化。1902 年4月,章太炎在日本结合秦力山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动 员反清革命,接着,《江苏》、《浙江潮》等革命书刊也先后在日本发行」 叶瀚、黄宗仰等集议,成立中国教育会。章程中宣 布:本 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 权之基础为目的。 中国传统小小说历来以情节冲突为中,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和冲突 中推进情节、人物性格等的发展变化,所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最终消融为情节结构
清末小说,在艺术上成就不高。这种流行的看法导致一般人轻视、甚至贱视近代 小说。通过这种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和消除这种偏见,从而使我们对 近代小说的认识与把握更全面、更合理、更理性。令人高兴的是,今天部分学者, 甚至包括个别历史学者,己开始重视近代小说的价值。比如,台湾的历史学者王尔 敏在其近年出版的一部学术专著里写道: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至民国初十年间,中国之思想动向与文学风气,自成 一重要段落,并不同于前代;虽为后期渊源,然亦不同于后世。就文学家立场言, 因其文学水准不高,体裁陈旧,多不予重视,往往称之为过渡时期。但是若就思想 史立场观察,虽然内容杂驳,文体分歧,而却思想繁富,问题多样。重点不在于文学 之艺术成就、价值高下,实在于其所表达之思想,特别是流布广远,功效甚巨。① (《中国近代知识普及运动与通俗文学之兴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第195页。) 欧阳键先生的《晚清小说史》初版于1997年6月。这部论著与阿英的 同名论著相比,其优点主要是,一、材料更加丰富,论述更加详尽,而且具有更加鲜 明的史的色彩。它从小说发展的角度,将清末十年左右分为三个时期,即发物期 (1902一1903)、第一个高峰期(1903一1905)、第二个高峰期(1906一1909)、余波 期(1910一1911)。二、它力图从两个方面改变人们轻视清末小说的偏见。作者在 ((余论》里着重指出:为了开拓晚清小说研究的新局面,除了注意克服以往研究中 只抓几部名著以偏概全的偏向,从对全部晚清小说遗产的深入研究中得出科学的 结论外,注重突破晚清小说研究中的两大思维定势一一鲁迅提出的“谴责小说论” 和胡适提出的“没有结构”论,方是改变盲目贬低晚清小说的倾向、重新评价晚 清小说的历史地位和积极意义的关键所在。①《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6月初版。章太炎说:“所谓辛亥革命者,其主义有二:一、排斥满洲;二、 改革政治。前者己达目的,后者至今未成。”⑧《民国光复》,见《章太炎政论选 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839页 革命思潮主要包括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而民生主义之影响则甚微,故其在 革命思潮中的分量亦甚小。这正是辛亥革命的缺点和不足,也正是它最终未能取 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原因。 革命思潮并不是辛亥革命时代唯一的主流思潮,由变法维新思潮发展而来的 君主立宪思潮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两种社会思潮在相互间的激烈斗争中的消 长起伏,构成了这个时代思想史的主要部分。这两种社会思潮,既有差异和矛盾冲 突,也有相似和一致之处。它们都是当时国人的救国方案,同属进步思潮,而与封 建主义相对立。1900 年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励志会。冬,戢翼翚等创 办《译书汇编》,译载西方政治名著。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 穆勒《自由原论》等。1901 年 5 月 10 日,秦力山、戢翼翚、沈翔云等创办《国 民报》,鼓吹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第四期发表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批判 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连载的《积弱溯源论》,驳斥保皇派。这时,知识分子日 渐从康、梁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促使了革命派的觉醒和改良派的分化。1902 年 4 月,章太炎在日本结合秦力山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动 员反清革命,接着,《江苏》、《浙江潮》等革命书刊也先后在日本发行。 这时,蔡元培、蒋观元、叶瀚、黄宗仰等集议,成立中国教育会。章程中宣 布:本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 权之基础为目的。 中国传统小说历来以情节冲突为中心,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和冲突 中推进情节、人物性格等的发展变化,所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最终消融为情节结构
的一部分。级而由上述分折我们可以知首.中国小小说发展到路翎所处的时代.人粉 描写己经出现心理一心理的结物。人物当人物的外部矛盾冲突已轻不是推动情节 事化的主导因素有时共至可以空会物略。年个人场的极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在自 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 在这种情形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 突的场面是不是因 此就逐步淡化呢?这当然不可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依然存在。 不仅如此 也许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看,年个人物自身是一个统一的单纯的个体。不 可能存在对抗或冲空。然而作为旁观者的作者或读者都会看到每个人物自身也 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每个人物内心可能存有两个、甚至多个对立的声音在交互对 虽然有人垢病过多的静态心理描 人物内心习 盾冲突丰富地呈现出来,那不仅不会让小小说的节奏显得拖沓,并且人物心灵世界 复杂多变的特性还会进一步增加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三十年代小说《子夜》和同 时期其他小说中就已出现人物内心的“微型对话”或多个人物内心独白的穿插出 现,但还没有达到像路翎小说中如此繁复的程度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最重要的特点是故事线索淡 化,而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灵变化的线索突出加强,因而直接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 内心独白几乎成为小说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展示的人物 内心矛盾冲突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 牢际上.《财主底儿女们》所代表的四十年代,、过的新化折射出整个时代 人们心理的变化 路翎从事小说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外部环境因素对作者本身 其笔下人物都有直接影响。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流亡环境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 安定惑,现代生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向内心追问生存的价值。真正属于四十年代 的作家路翎力图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由此带来作品主观色彩的 异常福列。长篇幅。情的情他白这此人物内种白的作用几平都不同 于之前 尤以传统小说为代表 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 ,铺垫情节的发展 下的人物在内心独白中展开自由联想,作家通过直接呈现人物变动不居的思维过 程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己经成为小、说行文内究的主千。重新核理明清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 物心理描写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小说己经由最初的以情节叙述为 结构中心发展到此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人物描写又由最初的行为一心理一行为 模式转化为 行为 心理和情绪 行为 一情绪模式,等到了作家路翎笔下 人物描写己基本上发展为心理一心理模式。除了人物心理描写外,他几乎不做其 他方面的描写,语言、场面、外貌都不是路翎的重点,哪些事造成了主人公心灵的 变化,他细致的笔触就在哪里停下来。 “地咬着牙齿,说” “王桂英以激动的 沙亚的大声说” “王挂英决断地粗” “他白自己”但相对年 的人物内心独白,总是处于置后的位置 ,而且这些引述分句仅作为插入语而存在 在句子结构中可有可无,完全失去其在直接引语中的主导作用。整个段落基本是 写人物近乎病态的时而残忍冷漠、时而绝望恍惚的意识及情绪变化过程。这些划 线部分的引述分句零星点缀在大段人物内心独白中间,作者藉此从外部对复杂微 妙的心理过理讲行墓写。并且紧接着引球分句之后的其他插入语基本上都是 物情绪外化的神态 动作描写,如王桂英 暗夜里乱走等等 ·但不管是对女儿的温热的小身体的接触、还是看到自然界结 果实的繁树,这些叙述描写常常一闪而过,作者的笔触最终还是回到人物内心独 白,偶然的外部事件只是进一步加刷人物情绪与思绪的流动,成为诱发王桂柱英自
的一部分。然而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小说发展到路翎所处的时代,人物 描写己经出现心理一心理的结构,人物与人物的外部矛盾冲突已经不是推动情节 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时甚至可以完全忽略。每个人物的极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在自 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在这种情形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冲突的场面是不是因 此就逐步淡化呢?这当然不可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依然存在。不仅如此, 也许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看,每个人物自身是一个统一的单纯的个体,不 可能存在对抗或冲突。然而作为旁观者的作者或读者,都会看到每个人物自身也 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每个人物内心可能存有两个、甚至多个对立的声音在交互对 抗,这些对抗恰恰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新因素。虽然有人垢病过多的静态心理描 写会使小说显得凝滞,以至于无法吸引读者。但如果作者能够将单个人物内心矛 盾冲突丰富地呈现出来,那不仅不会让小说的节奏显得拖沓,并且人物心灵世界 复杂多变的特性还会进一步增加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三十年代小说《子夜》和同 时期其他小说中就已出现人物内心的“微型对话”或多个人物内心独白的穿插出 现,但还没有达到像路翎小说中如此繁复的程度。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最重要的特点是故事线索淡 化,而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灵变化的线索突出加强,因而直接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 内心独白几乎成为小说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展示的人物 内心矛盾冲突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际上,《财主底儿女们》所代表的四十年代小说的新变化折射出整个时代 人们心理的变化。路翎从事小说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外部环境因素对作者本身及 其笔下人物都有直接影响。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流亡环境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 安定感,现代生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向内心追问生存的价值。真正属于四十年代 的作家路翎力图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由此带来作品主观色彩的 异常强烈。长篇幅、充满激情的抒情独白,这些人物内心独白的作用几乎都不同 于之前—尤以传统小说为代表—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铺垫情节的发展。路翎笔 下的人物在内心独白中展开自由联想,作家通过直接呈现人物变动不居的思维过 程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己经成为小说行文内容的主干。重新梳理明清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 物心理描写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小说己经由最初的以情节叙述为 结构中心发展到此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人物描写又由最初的行为一心理一行为 模式转化为心理一行为一心理和情绪一行为一情绪模式,等到了作家路翎笔下, 人物描写己基本上发展为心理一心理模式。除了人物心理描写外,他几乎不做其 他方面的描写,语言、场面、外貌都不是路翎的重点,哪些事造成了主人公心灵的 变化,他细致的笔触就在哪里停下来。“她咬着牙齿,说”、“王桂英以激动的、 沙哑的大声说”、“王桂英决断地想”、“她向自己说”.,但相对每一部分 的人物内心独白,总是处于置后的位置,而且这些引述分句仅作为插入语而存在, 在句子结构中可有可无,完全失去其在直接引语中的主导作用。整个段落基本是 写人物近乎病态的时而残忍冷漠、时而绝望恍惚的意识及情绪变化过程。这些划 线部分的引述分句零星点缀在大段人物内心独白中间,作者藉此从外部对复杂微 妙的心理过程进行摹写。并且紧接着引述分句之后的其他插入语,基本上都是人 物情绪外化的神态、动作描写,如王桂英对女儿充满愧疚的抚爱和亲吻,或是她在 暗夜里乱走等等。但不管是对女儿的温热的小身体的接触、还是看到自然界结满 果实的繁树,这些叙述描写常常一闪而过,作者的笔触最终还是回到人物内心独 白,偶然的外部事件只是进一步加剧人物情绪与思绪的流动,成为诱发王桂英自
由联想的球扳」 对路翎这部长篇小说中极短的一段人物内心独白的分析,若从整体布局来看 整部小说几平都被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左, 1、过下半作由进法流的人 历程,其中前半部分集中写蒋纯祖的流浪生涯:南京 上海 安徽到汉口广阔的 旷野 从武哥出发到四川的路上一石桥乡,(莎菲女士)小说通过流浪情节所展示 的也就是主人公独立不虱的人性当社会上多种多样的思想、习惯热力冲突而告成 的心灵的痛关、落变、痕王。落纯祖几平在不同的时空以内心独白的开彩式对所调 的不同事件进行忏悔 诅咒,这些吃语表现了主人 在 个被塑造改变的状态中,如果删除掉这些内心独白,将无法想像小说会因 变得琐屑无味。 一、中国传统小说心理描述系毓概论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子的“饰小说以千县令”(《庄子》《外物》),然聚 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 说家合残丛小语】 斤取壁 选》 引《断论》)《中国小说史略》青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1月北京第 一版第1页正如上述所说,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是庄子 其“小说”的含义就是指与圣贤大道相对的街谈巷议,浅识小语。当热,此处 小说的含义并非后世所指的小说文体,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词语就标示 小说这一文体一直没有 孔子也曾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俾官,衡谈巷语,道听逢说者之所造 也。”班固作《汉书》所录几十家,小说则为第十家,到了唐贞观年间,长孙无 忌等修《隋书》,魏征操《经籍志》,到晋苟瑁《中经簿》中而稍作改变,为经 中子四 、过故康显干子都。清整修中 以纪昀为首操写《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 将小说分位三派 叙述杂事 兄录异闻我 中国古典小说向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对于文言小说的 起源,从胡应麟,谢肇湖开始,便有多种意见,争论不休。鲁迅曾说“探其本 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17页因此,众多学者将载录了大量神话传说的《山海经》视为中国小说的 源头。 白话小说 的称法有两类 类是指章回小 类是指通俗 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是塑造人物的 种重要手段。中国 古代小说注重情节,对人物描写相对来说不重视:而在人物描写方面很长 -数 间内也是注重与故事情节关系比较密切的语言、行动描写.后来开始注意与人物 开形象性格有关的肖像描写,而心理描写在很长时期内都相当薰弱。当然从某种意 义上表人场的语 行动、神态肖像无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现,我们可以通 过这些描写,间接揣摸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但 这与心 理描写之间存在着很力 的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描写是向人物的内部描写转化,深挖人物行为结果的 动机。是近距离将人物的意识活动过程、个性化的心理状态置于作者笔下。方式 之一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内独白是指某个人物在某种场合下所说的话,说 话的目的是直接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无需作者介入其间做解释 或进行评论。 由人物的 直接话 构成 按照英国语言 奇和肖特 、 文体论》中的观点,又可以分成直接思想(盯)、间接思想(工T)、自由直接思想 (FDT)、自由间接思想(FIT)以及心理行为引述(NRTA)五种2。《金瓶梅》中人物 的内心独白基本上属于直接思想引语衫式,即采用以人物本身为基准的人称(和
由联想的跳板。 对路翎这部长篇小说中极短的一段人物内心独白的分析,若从整体布局来看, 整部小说几乎都被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左右。小说下半部集中讲述蒋纯祖的人生 历程,其中前半部分集中写蒋纯祖的流浪生涯:南京一上海一安徽到汉口广阔的 旷野一从武昌出发到四川的路上一石桥乡,(莎菲女士)小说通过流浪情节所展示 的也就是主人公独立不羁的个性与社会上多种多样的思想、习惯势力冲突而造成 的心灵的痛苦、痉挛、疯狂。蒋纯祖几乎在不同的时空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对所遇 的不同事件进行忏悔、诅咒,这些吃语表现了主人公心理活动和自我意识始终处 在一个被塑造改变的状态中,如果删除掉这些内心独白,将无法想像小说会因此 变得琐屑无味。 一、中国传统小说心理描述系统概论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子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 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 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短说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李善注《文 选》三十一引《新论》)《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 中华书局 2010 年 1 月北京第 一版 第 1 页正如上述所说,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是庄子, 其“小说”的含义就是指与圣贤大道相对的街谈巷议,浅识小语。当然,此处 小说的含义并非后世所指的小说文体,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词语就标示 了后世作为文体小说的特征,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小说这一文体一直没有 摆脱小说原义的羁绊,这也正是中国小说文体的核心特征。 孔子也曾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俾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也。”班固作《汉书》所录凡十家,小说则为第十家,到了唐贞观年间,长孙无 忌等修《隋书》,魏征撰《经籍志》,到晋荀瑁《中经簿》中而稍作改变,为经 史子集四部,小说故隶属于子部。清乾隆中,以纪昀为首撰写《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将小说分位三派,叙述杂事,记录异闻和 中国古典小说向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对于文言小说的 起源,从胡应麟,谢肇淛开始,便有多种意见,争论不休。鲁迅曾说“探其本 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 17 页因此,众多学者将载录了大量神话传说的《山海经》视为中国小说的 源头。白话小说的称法有两类一类是指章回小说,一类是指通俗小说。 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是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 古代小说注重情节,对人物描写相对来说不重视;而在人物描写方面很长一段时 间内也是注重与故事情节关系比较密切的语言、行动描写,后来开始注意与人物 形象性格有关的肖像描写,而心理描写在很长时期内都相当薄弱。当然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肖像无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现,我们可以通 过这些描写,间接揣摸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这与心理描写之间存在着很大 的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描写是向人物的内部描写转化,深挖人物行为结果的 动机,是近距离将人物的意识活动过程、个性化的心理状态置于作者笔下。方式 之一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某个人物在某种场合下所说的话,说 话的目的是直接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无需作者介入其间做解释 或进行评论。它由人物的直接话语构成。按照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和肖特在《小说 文体论》中的观点,又可以分成直接思想(盯)、间接思想(工T)、自由直接思想 (FDT)、自由间接思想(FIT)以及心理行为引述(NRTA)五种2。《金瓶梅》中人物 的内心独白基本上属于直接思想引语形式,即采用以人物本身为基准的人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