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实践也是如此。例如,教有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活动,面是通过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际地改 变受教有者的存在状态。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 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我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若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话动的范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 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 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同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 特点。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也带米许多新的问愿,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我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舞证难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舞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德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透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 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 论和路线方针致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 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米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 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然 面,“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委想成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题 潜心实践。 第二,实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 新。思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 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米国内外形势深刻变 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 实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线改造 了人的主观世界,假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 的新飞跃,从而不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线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日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我,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米更多的福 社。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富,促进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 第四,实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面定,而是依客 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慨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 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我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我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我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腿上的不同观点
文化实践也是如此。例如,教育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活动,而是通过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际地改 变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 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 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 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 特点。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 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 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 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 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然 而,“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 潜心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 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 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 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 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 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 祉。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富,促进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 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 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第一,唯物主义和难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国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特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哲学家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而“非天性 也”。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香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 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古希普智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 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各派唯心主义相学 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米源,香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文先验论,使认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舞证唯物主义都坚特反映论,但是两者之向有着本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陆,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郑样的反 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路,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同愿,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 系,面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米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 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倒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 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置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锥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 萌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爱、离开舞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 即实哦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舞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辩证难物主义认识论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舞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 础,以实我的观点闲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 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二是把舞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舞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舞证性 质。这种以实我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人的认识 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面 且具有实哦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而,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 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 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整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 象,更要把标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 潍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摆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适性。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 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能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 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制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 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而。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哲学家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而“非天性 也”。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 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 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各派唯心主义哲学 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 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 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 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 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 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 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 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 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质。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人的认识 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 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 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 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 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 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 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 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 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
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特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 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脑意,从而沿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践带米危害。只有以科学 的实观为基,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舞证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我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舞证途径。”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我基础上认 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我到认识的过 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 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届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警 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 苹果的整体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 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总体说米,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 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 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雄,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 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的。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形 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授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新、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 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问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 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面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阶段 一这就是认识论的舞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氧设有理性认识。“从 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 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寒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 论。”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粮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 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 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 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针对一些人实我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钱体会 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米,就能更好
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 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只有以科学 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 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 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 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 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 苹果的整体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 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 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 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 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的。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形 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 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 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从 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 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 论。”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 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 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 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 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
地做好领导工作。如果制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 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夺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毁中的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利 合平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筛进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言的感性材料加 以去相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 新的结果”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 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的 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倾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 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关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 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所以,我]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线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暂学认为十分重要的向题,不在于慎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 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 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 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对此,习近平形象地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 办,在实线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 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 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我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 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我、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果没有这 个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就还没有完成。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面实我:形成实我理念,即实我的理想蓝图是 什么: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进行中向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 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除此之外,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宜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造 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毁的飞跃,是实线、认识、再实置、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的舞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辯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概算完成了吗?回 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思、理论、 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如工程计 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米的认识。然 而,人们在实我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 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二是从事变苹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面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
地做好领导工作。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 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 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 新的结果”。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 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 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 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 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 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 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 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对此,习近平形象地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 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 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 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 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果没有这 个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就还没有完成。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 什么;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 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除此之外,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 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 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 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如工程计 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然 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 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
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 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铝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其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许多时候,经 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雨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 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线中达到了预期的结 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 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变革客观现实的实我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 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水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水远没有完结。因此, 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尖我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 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面实置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 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暖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 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我的矛石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 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 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 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不洞回答构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作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作了否定回答。在哲学 史上,休漠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 致”,这些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 现”,这些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直理观。他们对直理本质的理解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人类认识的优 秀成果,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高度上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 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可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 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面实现的,并且必然随者 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 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米。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 所固有的。某一认识成为真理的决定性条件,并不在于它采取何种主观形式,而在于它能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因为真理 的客观性面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实用主义断言“有用即真理”,把“有 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米。然而,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有用、效用总是与特定的主体需要相联系,具有极大 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会导致从根本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 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许多时候,经 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 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 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 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 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因此, 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 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 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 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 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 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 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作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作了否定回答。在哲学 史上,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 致”,这些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 现”,这些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们对真理本质的理解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人类认识的优 秀成果,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高度上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 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 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 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 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 所固有的。某一认识成为真理的决定性条件,并不在于它采取何种主观形式,而在于它能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因为真理 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实用主义断言“有用即真理”,把“有 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然而,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有用、效用总是与特定的主体需要相联系,具有极大 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会导致从根本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