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酷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 想等。 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腿,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他的热衷于费美资本主 义,对尖锐的社会矛后视而不见,而且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又使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面政治立场更趋保守和反动,渴力为资本主义 舞护,时代课题吸引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 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 马克思和思格斯是19世纪的德国人,都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那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 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到波恩大学,后到柏林大学读书。他博览群书,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莱茵报》 投稿并成为该报编辑,在报纸上为穷苦农民的利登舞护,反对封建专制压追。报纸被查封后,马克思能往巴察,接触到新的思潮,同时参 与了工人运动。恩格斯于1820年11月8日出生在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有毕业就不得不遵从父命去学习经商,但他酷爱学习, 通过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在英国经商期间,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英国工人阶级当时的状况,并参与工人运动。从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卓越 的个人才华来说,马克思和思格新完全有可能跻身所消的“上流社会”,求得令人羡幕的个人前程。但是,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毁然选择了充清利棘和坎坷的革命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面对的也是一个充满矛后的现实世界,在家庭、学校和壮会的影响下,也曾接受过 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动群众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他们立志进行社会变革,并走 上求素科学真现的道路。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素和实践体验,特别是通过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 彻底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 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莫定了思想前提。 18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察会面。此前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筱此的本观点完全一致,并从此开始 了毕生的合作。他们先是在巴黎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接着又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者首次系统阁述了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 置”,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一《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宜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 问世 《共产党宜言》发表的时候,正值18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断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策略,指导工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停刊后,他们 到革命地区活动,思格斯还参与了起义并受到通缉。革命失败后,他们流亡英国,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 论。后来,马克思留在伦敦开展理论研究,指导革命运动,恩格断去曼彻斯特进入父亲合股的企业,从经济上对马克思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 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多年的做洲工人运动再次兴起的时候,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 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成》,高度赞 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该书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 说。1876一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长期繁重的工作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但他即使在多病的晚年,也没有停止奋斗。他一边为各国工人运动担当顾问,一边猴续写作 《资本论》,同时还向新的知识领城进军,阅读了大量人类学和历史学著作并作了数量庞大的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适世后,思格斯 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 集中,从面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筒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
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 想等。 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他的热衷于赞美资本主 义,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而且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又使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而政治立场更趋保守和反动,竭力为资本主义 辩护。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 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的德国人,都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那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 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到波恩大学,后到柏林大学读书。他博览群书,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莱茵报》 投稿并成为该报编辑,在报纸上为穷苦农民的利益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压迫。报纸被查封后,马克思前往巴黎,接触到新的思潮,同时参 与了工人运动。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有毕业就不得不遵从父命去学习经商。但他酷爱学习, 通过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在英国经商期间,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英国工人阶级当时的状况,并参与工人运动。从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卓越 的个人才华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有可能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求得令人羡慕的个人前程。但是,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革命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面对的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也曾接受过 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动群众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他们立志进行社会变革,并走 上求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实践体验,特别是通过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 彻底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 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此前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并从此开始 了毕生的合作。他们先是在巴黎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接着又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者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 盟”,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一-《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 问世。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策略,指导工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停刊后,他们 到革命地区活动,恩格斯还参与了起义并受到通缉。革命失败后,他们流亡英国,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 论。后来,马克思留在伦敦开展理论研究,指导革命运动,恩格斯去曼彻斯特进入父亲合股的企业,从经济上对马克思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 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多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再次兴起的时候,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 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高度赞 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该书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 说。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长期繁重的工作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但他即使在多病的晚年,也没有停止奋斗。他一边为各国工人运动担当顾问,一边继续写作 《资本论》,同时还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阅读了大量人类学和历史学著作并作了数量庞大的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 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 集中,从而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
的不平衡,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 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政革以后,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仍带有封建衣奴制的残余,从而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 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二 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尖锐。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后的焦点与集 合点,并因此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湾调的环节,从而为无产阶级苹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玫治发展状况,曾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透世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整断阶段.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0世纪初世界历 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 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后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又一重大矛盾。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 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额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 理想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回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 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 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十月萃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学宙观作为 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素中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高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或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置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 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燕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 个不断探煮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苹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可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 时性方而去理解: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解 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 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谒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 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米,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 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的不平衡,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 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以后,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仍带有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从而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 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 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尖锐。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与集 合点,并因此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曾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 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 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又一重大矛盾。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 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 理想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 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 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 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 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 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 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解 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 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 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 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三)实我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米,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战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 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 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 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我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 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我形态。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醴的, 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锁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政的,只 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白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刹削和政治压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 类解放的事业。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惧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白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在指导杜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 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和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恩,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 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诺写新的理论篇章: 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米,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面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我们不仅生活在当代中国,也生活在当代世界:中因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正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对我们来说,这种宏阀视野的形成和培养,高 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 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不畏浮云遁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 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把挥当今世界整体上的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给子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 实问题,提出了大量函特国答的理论误题。要把捉和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指 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银,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其有唯物舞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间恩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 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矛后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 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后,紧紧抓住问愿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 间纷坛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弃,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米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米:不仅罗 把程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能在世界变化中学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 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 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 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 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 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 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 类解放的事业。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 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和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 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我们不仅生活在当代中国,也生活在当代世界;中国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正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对我们来说,这种宏阔视野的形成和培养,离 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 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 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把握当今世界整体上的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 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和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指 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 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 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 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 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能在世界变化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
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日光米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 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 不为流言所感、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旅帜。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离题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 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维,但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巷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感 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人主动。中国共产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杜会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 得的举世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第的证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 展的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挽战,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迷失方 向,就不会失去信们,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 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车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水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水远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奇斗目标,以水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奇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劳 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 的果光米思考和把提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愿,应对重大桃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额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会 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它指导实藏的戚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将继续指引我 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米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 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 会危机中星现出某种微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一些西方发达 国家出现热销,关干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也出现热潮。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 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 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社会是在矛盾中进步的,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同 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困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加速进步,但同时社会面临着贫困、生态恶化、恐 怖主义等尖锐复杂的问愿。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走向更加关好的明天?回答和解决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需罗 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智慧。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 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玫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迪 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 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 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 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继,但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 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人主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 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 展的旗帜。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迷失方 向,就不会失去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 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 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 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会 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它指导实践的威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将继续指引我 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 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 会危机中呈现出某种激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一些西方发达 国家出现热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也出现热潮。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 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 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社会是在矛盾中进步的,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同 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困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加速进步,但同时社会面临着贫困、生态恶化、恐 怖主义等尖锐复杂的问题。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回答和解决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需要 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智慧。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 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迪 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卷帙浩繁,我们很难在 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幸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同时,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 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水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 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的书,但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我又指导实我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 风。一方面,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了解我们竞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白 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 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章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 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白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提特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挥物质与意识的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 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屏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雏能力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舞证统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舞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戮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卷帙浩繁,我们很难在 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同时,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 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 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的书。但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 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 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 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 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 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