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选出正确的一项(B)(2分) A.上面AB两组字,A是楷书,B是隶书。B.上面AB两组字,A是柳体,B 是颜体。 C.A组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D.B组用笔瘦劲挺拔,风姿疏朗开阔 ②用正楷和行楷将下面的诗句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A)(2分) A.蘸水( zhan)阔绰(chuo)颓唐(tui)海市蜃楼(shen) B.捌气(dao)名讳(hui)咀嚼(jiao)不屑置辨(xie) C.荣膺(yng)骸骨(hai)绽裂(zhan)吹毛求疵(ci) D.畜生(chu)腌臢(yan)窒息(zhi)滑稽可笑(j) 解析:B.“嚼”读je;C“疵读c:D“臢ˆ读z,“稽读ⅱ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2分) A.砚台潺水坍塌奄奄一息 B.荤菜室息笔砚无精打采 C.荣英门槛魁梧如坐针毡 D.无聊格局赔偿一想天开 解析:A项中的“潺”应为“羼¨:C项中的“英”应为¨膺”:D项中的“一”应为“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 里 B.近年来,贪官携巨额赃款外逃事件频发,面对巨款流失境外的现实,我国的诉 讼制度目前还束手无策 C.“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解析:Δ选项“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与前面的“斯文”矛盾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分) A.5月30日,火星抵达11年来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人们几乎凭肉眼就能看到 它 B.高靖朝的土鸡蛋供不应求,主要的销售途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群 卖出 C.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倍受欢迎的。 D.我们班“学霸”晓兮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9 分) 1.(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选出正确的一项( B )(2 分) A.上面 AB 两组字,A 是楷书, B 是隶书。 B.上面 AB 两组字,A 是柳体,B 是颜体。 C.A 组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D.B 组用笔瘦劲挺拔,风姿疏朗开阔。 ②用正楷和行楷将下面的诗句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 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A )(2 分) A.蘸水(zhàn) 阔绰(chuò) 颓唐(tuí) 海市蜃楼(shèn) B.捯气(dáo) 名讳(huì) 咀嚼(jiáo) 不屑置辨(xiè) C.荣膺(yīng) 骸骨(hái) 绽裂(zhàn) 吹毛求疵(cì) D.畜生(chù) 腌臜(yān) 窒息(zhì) 滑稽可笑(jì) 解析:B.“嚼”读 jué,;C.“疵”读 cī;D.“臜”读 zɑ,“稽”读 jī。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2 分) A.砚台 潺水 坍塌 奄奄一息 B.荤菜 窒息 笔砚 无精打采 C.荣英 门槛 魁梧 如坐针毡 D.无聊 格局 赔偿 一想天开 解析:A 项中的“潺”应为“羼”;C 项中的“英”应为“膺”;D 项中的““一”应为“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2 分) A.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 里。 B.近年来,贪官携巨额赃款外逃事件频发,面对巨款流失境外的现实,我国的诉 讼制度目前还束手无策。 C.“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解析:A 选项“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与前面的“斯文”矛盾。 应为“咬文嚼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 分) A.5 月 30 日,火星抵达 11 年来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人们几乎凭肉眼就能看到 它。 B.高靖朝的土鸡蛋供不应求,主要的销售途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 QQ 好友群 卖出。 C.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倍受欢迎的。 D.我们班“学霸”晓兮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为“主要的销售途径是微信朋友圈和ΩΩ好友群”或者 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群卖出”;C项语序 应为“倍受广大文学 欢迎”;D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为“不仅……而目”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 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 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B.《热爱生命(节选)》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在自然环境极端险恶 的情况下,与饥饿、寒冷、恐惧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战胜 死亡的积极思想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解析:C选项:不是作者自己,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只是以第-人称写的。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2)题。(3分)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 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 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 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1)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2)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 格列佛帮助利囯浦特人打败了敌国(不来夫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2分) 争取是一种选择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②“要”是选择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④“不要”也 是一种选择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③⑥②④①⑤B.⑥⑤②③④①C.②④③⑥①⑤D.①⑥③②⑤④ 解析:三个并列的分句“争取、退让 要,不要”,“选择、放弃选择”, 中间用“是、也是”连接:第⑤句中有“也不失为”是补充说明,放在最后 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3分)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 的导师;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 要我们用心领悟。 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示例2读 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更是心灵的远足。示例3:成长,不 只是成长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10.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③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若到江南赶上春,壬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⑥毅魄归来旦,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阅读(4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5分)
解析:B 项句式杂糅,应为“主要的销售途径是微信朋友圈和 QQ 好友群”或者 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 QQ 好友群卖出”;C 项语序不当,应为“倍受广大文学 爱好者欢迎”;D 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为“不仅……而且”。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 分) A.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 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 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B.《热爱生命(节选)》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在自然环境极端险恶 的情况下,与饥饿、寒冷、恐惧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战胜 死亡的积极思想。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解析:C.选项:不是作者自己,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只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2)题。(3 分)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 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 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 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1)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2)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 格列佛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敌国(不来夫斯古帝国)。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 )(2 分) 争取是一种选择, , ; , ; , 。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 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③⑥②④①⑤B.⑥⑤②③④①C.②④③⑥①⑤D.①⑥③②⑤④ 解析:三个并列的分句“争取、退让”,“要,不要”,“选择、放弃选择”, 中间用“是、也是”连接;第⑤句中有“也不失为”是补充说明,放在最后。 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3 分)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 的导师; , ,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 要我们用心领悟。 示例 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示例 2:读 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更是心灵的远足。示例 3:成长,不 只是成长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10.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③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二、阅读(41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5 分)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B.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心理的描写,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 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 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C.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 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D.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 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 地吸引着读者。 解析:B.选项里应该是“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12.请简要赏析“疑是地上霜”中的“霜”的妙处。(2分)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亼 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 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 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戊辰,征薨 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 今葬以一品羽仪⑥,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 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i):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 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 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愔葬昭陵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征平生俭素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C.朕亡一镜矣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可以正衣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Δ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都”;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朴素”“白色”: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丢掉”“通假字,通无, 没有的意思”;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帽子”“戴帽子”:故选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 A.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 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B.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心理的描写,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 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 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C.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 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D.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 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 地吸引着读者。 解析:B.选项里应该是“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12.请简要赏析“疑是地上霜”中的 “霜”的妙处。(2 分)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 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12 分) 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 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戊辰,征薨 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 今葬以一品羽仪⑥,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 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 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 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3 分) A.悉辞不受 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征平生俭素 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C.朕亡一镜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可以正衣冠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 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都”;B 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朴素”“白色”;C 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丢掉”“通假字,通无, 没有的意思”;D 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帽子”“戴帽子”;故选 A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16.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3分) 答 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 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藝的人往来 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徴的宅院甲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 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楒要将她嫁给魏徴的儿孑魏叔玉。戊辰(土 七日),魏徴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 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徴的妻子说:“魏徴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 旌旗,用二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 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徴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 亲自撰写碑文,并日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徴,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 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 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徴死去了,朕失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9分)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 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 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 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 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ˆ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 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 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 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 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 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 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 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 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 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髙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 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 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 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 寿终正寝
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2)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16. 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3 分) 答: 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 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 碑文。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 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 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 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 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 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 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 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 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 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 绝好的镜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9 分)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 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 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 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 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 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 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 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 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 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 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 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 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 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 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 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 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 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 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 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 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不能去掉。(1分)“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 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1分)“往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1分) 18.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3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1分)。内容方面:承接上文论证写文章,说话对 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自然引出下文以物质(权位、名誉)攫取 的态度,“够ˆ更能掌握的论述。(3分)(答出上文观点1分,答出下文观点1 分,文字表达1分) 19.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2分)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牛死的观点。 (或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ˆ更难掌握的观点)(分)(如答¨要 论证了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ˆ更难掌握观点可得1分)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 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3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 化 【解析】是引出论题,不是引出论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15分) 不明白 赵春亮 ①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扑进眼帘的大 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 无不神定气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 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得不协调。 ②顾不上那么多了,衣兜里的钞票被身体捂得潮热,有些躁动。刚子推门进去, 径直往里走。 ③先生,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门口站着的美女微微躬身发问。 ④问我吗?被称为先生,刚子有点心虚。 ⑤美女笑得很含蓄,说,是的,先生。 ⑥简直受宠若惊了,刚子赶紧挤出一丝笑,说,我给媳妇汇点钱。我在工地干活, 她在农村老家……刚子还想多说几句,美女已经将一张薄薄的纸片儿交到刚子手 中。先生,这是您的排号,请等叫号后,到7号窗口办理。美女再次躬身,并做 出一个优雅的手势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 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 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 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不能去掉。(1 分)“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 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1 分)“往 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1 分) 18.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3 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1 分)。内容方面:承接上文论证写文章,说话对 “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自然引出下文以物质(权位、名誉)攫取 的态度,“够”更能掌握的论述。(3 分)(答出上文观点 1 分,答出下文观点 1 分,文字表达 1 分) 19.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2 分)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2 分)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 (或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观点)(2 分)(如答“” 要 论证了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观点可得 1 分)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2 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 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 1 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 3 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 化。 【解析】是引出论题,不是引出论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5 题。(15 分) 不明白 赵春亮 ①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扑进眼帘的大 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 无不神定气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 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得不协调。 ②顾不上那么多了,衣兜里的钞票被身体捂得潮热,有些躁动。刚子推门进去, 径直往里走。 ③先生,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门口站着的美女微微躬身发问。 ④ 问我吗?被称为先生,刚子有点心虚。 ⑤美女笑得很含蓄,说,是的,先生。 ⑥简直受宠若惊了,刚子赶紧挤出一丝笑,说,我给媳妇汇点钱。我在工地干活, 她在农村老家……刚子还想多说几句,美女已经将一张薄薄的纸片儿交到刚子手 中。先生,这是您的排号,请等叫号后,到 7 号窗口办理。美女再次躬身,并做 出一个优雅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