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4所示。全市省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比例达到了90%,省际班车公司化经营 比例达到47%,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居全国前列,如图-2-7。 表1-2-4S市2005~2010年客运班线统计表 跨省班线 跨市班线 跨县班线 县内班线 年份 条 班次 条 班次 条 班次 班次条 2005 465 842.5 336631 1271062 104 4077 2006 471 845.5 345 687 131 1106 131 5129 2007 556 746.5 414583 1271507.5 153 5950 2008 567 671.5 423610.5 1301323 199 3760 2009 605 531 447729 1301404 208 8170 2010 620 54 449 732 1331436 238 8553 业化 30 专业化车辆专业化车辆 专业化车缅 2007,34.95%2008,36.09%2009,38.29% 专业化车国 010,4 。非专业化车。 辆,2006 非专业化车非专业化车非专业化车非专业 6200 .200 69.72 辆.2009 63.919 61.71% 非麦业化车辆专业化车插 图127S市道路货运企业运力结构 (4)农村运输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运输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S市加快了城乡客运体系的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客运 线路达到247条、农村客运班车1498辆,全市1148个行政村全部通上农村客运(公 交)班车,行政村通达率100%,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班车”。目前,全市农 村客运线路密度为182千米/平方千米,农村客运万人拥有车辆数达到4.5辆/万人: 全市城乡客运网络不断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线路已达139条、车辆998辆,率先 -16-
- 16 - 表Ⅰ-2-4 所示。全市省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比例达到了 90%,省际班车公司化经营 比例达到 47%,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居全国前列,如图Ⅰ-2-7。 表Ⅰ-2-4 S 市 2005~2010 年客运班线统计表 年份 跨省班线 跨市班线 跨县班线 县内班线 条 班次 条 班次 条 班次 班次 条 2005 465 842.5 336 631 127 1062 104 4077 2006 471 845.5 345 687 131 1106 131 5129 2007 556 746.5 414 583 127 1507.5 153 5950 2008 567 671.5 423 610.5 130 1323 199 3760 2009 605 531 447 729 130 1404 208 8170 2010 620 544 449 732 133 1436 238 8553 图Ⅰ-2-7 S 市道路货运企业运力结构 (4)农村运输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运输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 S 市加快了城乡客运体系的建设,到 2010 年底,全市农村客运 线路达到 247 条、农村客运班车 1498 辆,全市 1148 个行政村全部通上农村客运(公 交)班车,行政村通达率 100%,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班车”。目前,全市农 村客运线路密度为1.82千米/平方千米,农村客运万人拥有车辆数达到4.5辆/万人; 全市城乡客运网络不断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线路已达 139 条、车辆 998 辆,率先 非专业化车 辆, 2006, 69.72% 非专业化车 辆, 2007, 65.05% 非专业化车 辆, 2008, 63.91% 非专业化车 辆, 2009, 61.71% 非专业化车 辆, 2010, 58.00% 专业化车辆, 2006, 30.28% 专业化车辆, 2007, 34.95% 专业化车辆, 2008, 36.09% 专业化车辆, 2009, 38.29% 专业化车辆, 2010, 42.00% 非专业化车辆 专业化车辆
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阶段性目标。 (5)从业人员管理稳步推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从业人员培训量逐年上升,2010年从业人员培训量达到14474人,与“十五” 末相比增长了40.73%。从业人员培训考核量逐年增长,2009年培训考核量为11127 人,与“十五”末相比增长了8.19%,如图1-2-8所示。各类从业资格培训为行业培养 了大批的新生力量,从业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图l-2-82005一2009年S市从业人员培训发证情况 (6)行业监管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005年底,运政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原来分别隶属于三个单位的运政执法力 量全部划归市交通局运政稽查支队,运政稽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三、道路运输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31道路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1)S市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能力 S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将进入一个高加工度、 -17-
- 17 - 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阶段性目标。 (5)从业人员管理稳步推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从业人员培训量逐年上升,2010 年从业人员培训量达到 14474 人,与“十五” 末相比增长了 40.73%。从业人员培训考核量逐年增长,2009 年培训考核量为 11127 人,与“十五”末相比增长了 8.19%,如图Ⅰ-2-8 所示。各类从业资格培训为行业培养 了大批的新生力量,从业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图Ⅰ-2-8 2005~2009 年 S 市从业人员培训发证情况 (6)行业监管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005 年底,运政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原来分别隶属于三个单位的运政执法力 量全部划归市交通局运政稽查支队,运政稽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三、道路运输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3.1 道路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1)S 市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能力 S 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将进入一个高加工度、 培训量 发证量
高技术密集、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问社会经济 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城市化步伐继续加快,制造业加快发展。区域社会经济 活动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 (2)应对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优化道路运输结构 S市正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总目标,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地 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对于道路运输业,也要紧跟 时代步伐,优化道路运输业结构,促使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服务于新时期的新需 求。 (3)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 S市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城乡道路运输也要成为全国的示范区。 需要加强对农村道路运输的建设,加强城乡道路运输衔接,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 化,以道路运输一体化为纽带,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 乡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业自身优势 随着S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尤其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快速发展, 道路客运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为此,道路客运应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实施 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拓展新的道路客 运服务。同时,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也带来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给道路货运 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道路货运应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比较优势,积极延伸服务 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5)深化体制改革,要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道路运输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迫切需要进 -18-
- 18 - 高技术密集、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 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城市化步伐继续加快,制造业加快发展。区域社会经济 活动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 (2)应对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优化道路运输结构 S 市正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总目标,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地 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对于道路运输业,也要紧跟 时代步伐,优化道路运输业结构,促使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服务于新时期的新需 求。 (3)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 S 市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城乡道路运输也要成为全国的示范区。 需要加强对农村道路运输的建设,加强城乡道路运输衔接,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 化,以道路运输一体化为纽带,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 乡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业自身优势 随着 S 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尤其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快速发展, 道路客运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为此,道路客运应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实施 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拓展新的道路客 运服务。同时,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也带来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给道路货运 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道路货运应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比较优势,积极延伸服务 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5)深化体制改革,要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道路运输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迫切需要进
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 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筒、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与此相适应,进一步转变行 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 (6)面对能源、环境压力,要求道路运输低碳化 道路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其燃油燃烧所造成的C02是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构 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2009年,S市载客汽车中,每百车千米汽油 消耗为15.79公斤,千人千米汽油消耗为10.76公斤,每百车千米柴油消耗为26.57 公斤,千人千米柴油消耗为13.4公斤:载货汽车中,每百车千米柴油消耗为20.39 公斤,每百吨千米柴油消耗为5.34公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明确了到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 部制定了《公路水路中长期节能规划纲要》,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注重低碳运输的建设。 3.2道路运输需求预测 3.2.1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1)GDP预测 通过对S市历年GDP数据的统计,采用差分指数平滑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 预测和增长率预测模型对S市未来GDP值进行组合预测,如表31 表I-3-1S市关键年份GDP预测 预测结果(亿元)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2009 2015 2020 差分指数平滑 Y=y+47.899t+787.67 =6464.88 7740.20 13320 19653 预测 综合自回归平 453.5+(1-0.257B1-B)5 (1-0.924B1-B) 740.20 12904.28 16512.15 滑预测 19
- 19 - 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 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与此相适应,进一步转变行 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 (6)面对能源、环境压力,要求道路运输低碳化 道路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其燃油燃烧所造成的 CO2 是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构 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2009 年,S 市载客汽车中,每百车千米汽油 消耗为 15.79 公斤,千人千米汽油消耗为 10.76 公斤,每百车千米柴油消耗为 26.57 公斤,千人千米柴油消耗为 13.4 公斤;载货汽车中,每百车千米柴油消耗为 20.39 公斤,每百吨千米柴油消耗为 5.34 公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明确了到 2020 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 部制定了《公路水路中长期节能规划纲要》,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注重低碳运输的建设。 3.2 道路运输需求预测 3.2.1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1) GDP 预测 通过对 S 市历年 GDP 数据的统计,采用差分指数平滑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 预测和增长率预测模型对 S 市未来 GDP 值进行组合预测,如表Ⅰ-3-1。 表Ⅰ-3-1 S 市关键年份 GDP 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 (亿元) 2009 2015 2020 差分指数平滑 预测 1 0 47.899 787.67 6464.88 t Y Y t t Y = + + − = 7740.20 13320 19653 综合自回归平 滑预测 453.5 (1 0.257 )(1 ) (1 0.924 )(1 ) t t B B Y B B + − − = − − 7740.20 12904.28 16512.15
增长率法 Y=(1+12%,Y=(1+10% 7740.20 15277.7822406.95 组合预测 Y=ar+ar+ar 7740.20 13579.08 20924.03 组合预测增长率(%) 9.82 946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未来S市GDP的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9%以上,与《S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所提出GDP发展目标相吻合。 (2)人口预测 近年来,S市户箱人口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利用灰色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 预测和logiste曲线拟合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未来S市人口变化情况,如表-3-2所示。 表1-3-2S市关键年份人口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万人) 200920152020 灰色预测 y=5501355×em6 633.29643.58663.29 综合自回归平 Y= 37898+(1-0.473B1-B)6 (1-0.799B1-B) 633.29 656.90 675.96 滑预测 logiste曲线拟 1.2×10 y=1+1176x0.98y 633.29 639.09 655.88 合 组合预测 Y=aY+ay+ay 633.29 646.52658.12 组合预测增长率(%) 0.3450.350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S市未来户籍人口将保持在0.3%左右的增长速度,这 个增长速度比较符合未来S市人口发展情况。 (3)汽车保有量预测 综合考虑到S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利用回归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预 测和logiste曲线拟合预测模型组合预测S市未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趋势,如表 -3-3所示 表-3-3S市关键年份汽车保有量预测 预测结果(万辆)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200920152020 -20
- 20 - 增长率法 (1 12%) , (1 10%) t t Y Y = + = + 7740.20 15277.78 22406.95 组合预测 Y Y Y Y = + + 1 1 2 2 3 3 7740.20 13579.08 20924.03 组合预测增长率(%) — 9.82 9.46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未来 S 市 GDP 的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 9%以上,与《S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所提出 GDP 发展目标相吻合。 (2)人口预测 近年来,S 市户籍人口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利用灰色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 预测和 logistc 曲线拟合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未来 S 市人口变化情况,如表Ⅰ-3-2 所示。 表Ⅰ-3-2 S 市关键年份人口预测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S 市未来户籍人口将保持在 0.3%左右的增长速度,这 个增长速度比较符合未来 S 市人口发展情况。 (3)汽车保有量预测 综合考虑到 S 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利用回归预测、综合自回归平滑预 测和 logistc 曲线拟合预测模型组合预测 S 市未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趋势,如表 Ⅰ-3-3 所示。 表Ⅰ-3-3 S 市关键年份汽车保有量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 (万辆) 2009 2015 2020 预测方法 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 (万人) 2009 2015 2020 灰色预测 0.006 5501355 t Y e t = 633.29 643.58 663.29 综合自回归平 滑预测 37898 (1 0.473 )(1 ) (1 0.799 )(1 ) t t B B Y B B + − − = − − 633.29 656.90 675.96 logistc 曲线拟 合 t t y 1 1.176 0.989 1.2 107 + = 633.29 639.09 655.88 组合预测 Y Y Y Y = + + 1 1 2 2 3 3 633.29 646.52 658.12 组合预测增长率(%) — 0.345 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