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协调防洽ntegrated contorl曰TC ▣1963~1970年提出的协调防治策略 ▣防治害虫时化学防治要与生物防治相协调,避免 主要害虫产生抗药性和再猖獗、次要害虫的大量 发生、以保护农林生产不受损失。 ▣这一策略(并没有在林虫的治理当中得到贯彻) 虽然强调了混交林、营林措施、抗虫树种、天敌 的作用,但仍然是依重于利用杀虫剂消灭害虫
3、综合防治(害虫种群数量控制)Integrated pest mangement=IPM ▣1966~1972年确立、1975年在实施的该策略 口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最优的技术 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较长时间的稳定在 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 会效益。 ▣该策略的特点在于运用害虫生态系统管理害虫,允许 害虫存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控制作 用,多种防治措施的协调,强调自然控制。但坚持控 制害虫危害的威胁,这使得常将防治指标订的过于严 格,多数情况下的治理措施还离不开杀虫剂
三、害虫的可持续控制Sustainable Pests Management=SPM ▣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就是以森林生态体系为基础,通过 对该体系的维护与调控借以增强该体系结构和功能稳 定性,充分发挥其对有害生物的自然制衡作用、必要 时在不破坏该体系的功能及结构稳定性的前题下引入 外部因素削弱害虫的危害,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手 该生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可容许的范围内。 ▣IPM强调从生态角度出发,SPM则强调以生态体系为 基础,使用杀虫剂应首先考虑对生境是否有影响或能 否留下隐患
第三节 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及方法 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治理方式可以区分为: 口社会受益型即国土整治林、生态环境建设 林、城乡景观林的害虫防治工程; ▣经济型即营利性用材林和经济林的害虫治理 两类。 ▣我国从1998年开始执行了森林害虫治理的 工程项目化管理,该概念的提出是认为森林 害虫的治理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害虫防治,是 项对森林害虫进行管理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及方法 二、害虫治理中的防治指标 1、与害虫防治指标相关的概念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s(ELL)是 实施人工防治时的成本恰好等于防治后所得到的经济 (或生态或社会)效益时的临界虫口密度 ▣经济阈值(防治指标)Economic thresholds (ET)为防止害虫种群的密度超过EIL,根据多方面因 素及保险系数所确定的进行防治时的一个害虫的种群 密度值。 ▣种群数量平衡位置General equilibrium position(EP)自然条件下害虫在较长时间内种群的 平均密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