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 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 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 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 动的主将之 (放录音带) 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一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 “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 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 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 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11
11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 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 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 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 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 “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 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 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 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 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 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12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 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 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国诗两首 蝈蟈与蛐蛐 济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一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 与蛐蛐》(板书)。 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 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 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 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 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 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 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 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 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 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13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 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9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 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 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 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 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 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 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 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 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 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 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 意境优美。) 盛夏一一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一一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 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 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 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布置作业。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14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 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 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 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 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夜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淸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 色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15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 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