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压缩模型的构成原理 1.数据压缩的基本思想 针对特定的数据冗余类型,采用合适的压缩编码方法; 对压缩对象的样本空间合理进行样本点划分, 建立以少代多或以局部代全体的数据变换关系; 从而以最少的数码表示信源或信道信号, 减少数据的按位贮存空间和位传输率 1)空间压缩:把相同视觉区(集合块)当作一个整体, 以极少的信息量来表示 (2)时间压缩:把连续帧间的重复部分 或渐变过程中的相似部分当作一个整体, 用极少的信息量(样本值)表示
3.1.2 压缩模型的构成原理 1.数据压缩的基本思想 针对特定的数据冗余类型,采用合适的压缩编码方法; 对压缩对象的样本空间合理进行样本点划分, 建立以少代多或以局部代全体的数据变换关系; 从而以最少的数码表示信源或信道信号, 减少数据的按位贮存空间和位传输率 ⑴ 空间压缩:把相同视觉区(集合块)当作一个整体, 以极少的信息量来表示 ⑵ 时间压缩:把连续帧间的重复部分 或渐变过程中的相似部分当作一个整体, 用极少的信息量(样本值)表示
2.压缩过程的框架构成 (1)编码过程:原始数据符号化;体现压缩算法及正变换 (有内容信息→无内容的信号序列) ①信源编码器:完成大多数压缩任务;可充当信号分析器 把输入数据量压缩到与存储器容量相适应的水平 把数据传输速率降低到传输介质所能支持的水平 ②信道编码器:侧重解决码制可靠性问题(传输可靠性) 把压缩的位流转译成既适应存储又适合传输的信号 降低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中的误码率 (2)解码过程:码元恢复与信号合成;体现解压算法及逆变换 (无内容的编码数据→有内容的还原数据) (3)对称/非对称压缩:压/解实时;压缩非实时,解压实时
2.压缩过程的框架构成 ⑴ 编码过程:原始数据符号化;体现压缩算法及正变换 (有内容信息→无内容的信号序列) ① 信源编码器:完成大多数压缩任务;可充当信号分析器 · 把输入数据量压缩到与存储器容量相适应的水平 · 把数据传输速率降低到传输介质所能支持的水平 ② 信道编码器:侧重解决码制可靠性问题(传输可靠性) · 把压缩的位流转译成既适应存储又适合传输的信号 · 降低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中的误码率 ⑵ 解码过程:码元恢复与信号合成;体现解压算法及逆变换 (无内容的编码数据→有内容的还原数据) ⑶ 对称/非对称压缩:压/解实时;压缩非实时,解压实时
32数据压缩方法分类 3.2.1图像压缩编码分类 (1)信息熵编码: Huffman编码,行程编码,算术编码,LZW编码 (2)预测编码:差分线性预测DPCM,自适应线性预测 ADPCM 运动补偿帧间线性预测;非线性预测 (3)变换编码:最优正交变换(KLT),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离散余弦变换(DCT),W变换, wavelet变换 4)矢量量化编码:多段式,分离式,全搜索式 (5)子带编码:分频带法,块切割法 (6)模型编码(参数编码):结构编码,基于知识的编码, 分析/识别合成编码,分形( Fracta1)编码 ()混合编码:JPEG编码,MEG编码,P×64编码
3.2 数据压缩方法分类 3.2.1 图像压缩编码分类 ⑴ 信息熵编码:Huffman编码,行程编码,算术编码,LZW编码 ⑵ 预测编码:差分线性预测DPCM,自适应线性预测ADPCM, 运动补偿帧间线性预测;非线性预测 ⑶ 变换编码:最优正交变换(KLT),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离散余弦变换(DCT), WHT变换,wavelet变换 ⑷ 矢量量化编码:多段式,分离式,全搜索式 ⑸ 子带编码:分频带法,块切割法 ⑹ 模型编码(参数编码):结构编码,基于知识的编码, 分析/识别合成编码,分形(Fractal)编码 ⑺ 混合编码:JPEG编码,MPEG编码,P×64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