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兽医大学教材 介绍中药在兽医上的防治原则
前言 中兽医大学教材 介绍中药在兽医上的防治原则
第六章防治法则 第一节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前人称其为“治未病”。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如《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的记载。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指导后世医学的医疗实践中,起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治未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 一、 未病先防 病先防,就是在动物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 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侵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 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未病先防,重在培养机体的正气,增 强其抗邪能力。培养正气,主要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中兽医认为,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是预防动物疾 病发生的关键。正如《元亨疗马集》中所说:“冬暖,夏凉,春牧,秋厩,节刍水,知劳役, 使寒暑无侵,则马骡无疴瘵也”。很多兽医古籍中都记载了有关动物饲养、管理和使役的注 意事项,如《元亨疗马集·三饮三喂刍水论》中论述得就很详细。在饲养方面提出过于饥 渴时不能暴食暴饮,劳役前后不能饮喂过饱,饮水和草料必须清洁,不能混有杂物:有汗 和料后不能立即饮水,膘大马、休闲马和夏季要减料等。在管理方面,提出厩舍要冬暖夏 凉,经常打扫干净。在使役方面,提出要先慢步,后快步,快慢要交替使用:使役后不可 立即卸掉鞍具,待休息后方可饮喂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针药调理就是根据地区、气候,以及动物体质的情况,采用放六脉血和灌四季 药的方法来预防疾病。这种通过针药调理,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以减 少疾病发生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有不少地区广泛使用。 (三)疫病预防中兽医对于疫病的认识可见于历代农书和兽医专著,如《元亨疗马集》 说:“都中战马,遍染瘟疫,…癖瘟癖瘴,不可不御也”:《三农记·卷八》记载:“人疫传 人,畜疫传畜,染其形似者: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当知避焉”:《陈敷农书》中说: “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也。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者相近”;《三农记》
中还说:“倘逢天时行灾,重加利剂,宜避疫之药常熏栏中”:《齐民要术》中还有对羊传染 性疫病早期诊断与隔离的记载,指出“羊有病,辄相污。欲令别病,法当栏前作渎,深二 尺,广四尺。往还皆跳过者,无病:不能过去,入渎中行,过,便别之”。从这些记载可以 看出,古人很早就对动物的传染性疾病有了一定认识,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科学水平 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治办法,如隔离,预防性给药(利剂的使用,贯仲、苍术等泡水, 使动物饮用),药熏(苍术、石菖蒲、艾叶、雄黄等药物燃烟熏棚厩的定期消毒),粪便堆放 发酵,以及搞好清洁卫生工作(水洁、料洁、草洁、槽洁、圈洁、动物体洁净等),均是预 防动物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就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 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这就叫做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一)早期诊治一般来说,疾病之初,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 气抗邪、抗损害和康复能力均较强,因而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防止因病邪深 入而加重病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
具体体现。又如温热病伤及胃阴,若病势进一步发展多耗及肾阴,故应在甘寒养胃的方药 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这也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治则 治则,就是治疗动物疾病的法则。它是以四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在对疾病综 合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临证治疗规律,是各种证候具体治疗方法的指导原则。 中兽医学的治病法则,包括扶正与祛邪、治病求本、同治与异治,三因制宜和治疗与 护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具体立法和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的胜 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因此,在治疗法则上也就离不开“扶5 正”和“祛邪”两个方面,即通过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借以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使疾病向痊愈的方面转化。总的来说,各种治疗措施都是根据扶正和祛邪这两个原则而制 定的。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其关系扶正,就是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病畜护养等 方法,以扶助机体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