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络 【学习要求】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系统的组成 8(2)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循行路线 一、经络的概念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正经即“十二正经” 经,有略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经脉部分 寺经即“青经入膝” 又称经脉。 经别“十二经别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又称 别 络脉。 略脉都分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 体联络脏晴、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 连分经“十二经然” 功能的通略,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 皮部叩“十二成部” 成部分。 (一)经脉 (二)络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1。别格(十五别格) 他中统大技大袋务年委体气蜂变 2.奇经(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经别) 别行的正经 3孙培 不足 最细小的培脉, 1
1 第四章 经 络 【学习要求】 _(2)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循行路线 _(1)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又称经脉。 •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又称 络脉。 •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 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 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部分 络脉部分 连属部分 正经 奇经 经别 别络 孙络 浮络 经筋 皮部 经络系统 即“十二正经” 即“奇经八脉” 即“十二经别” 即“十二经筋” 即“十二皮部” (一)经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即手足三阴、手足三阳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 成,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同脏腑直接络属。 2.奇经(奇经八脉) 即任、督、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脉。 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3.十二经别(经别) 别行的正经 从十二正经别出的经脉(主干)。加强表里两经 的联系,以补正经之不足。 (二)络脉 1.别络(十五别络) 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各一条,任、督、脉各 一条,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加“胃之 大络”,有“十六别络”之称。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2.浮络 循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3.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三)联属体系 1.十二经筋 装行体茶。气结我在、地于局向 第二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联缓四肢百、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剖 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四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名称、分类 命名根据 自自自 循行分布规律 流注次序 輣翢翸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3,样提两阳消长喻名 1.根据是脉在破休的分布命名 ◆分布在上赋的为手经,下赋的为足经: ◆精行于人休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经。 2祁据经味与魅睛的束禹关系伞名 每一阳经盛于 为阳气和 2
2 (三)联属体系 1.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部 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 十二经脉 名称、分类 命名根据 循行分布规律 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1.根据经脉在肢体的分布命名 v 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下肢的为足经; v 循行于人体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经。 2.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命名 v 每一条阳经隶属于腑 互为表里 每一条阴经隶属于脏 }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3.根据阴阳消长命名 v v 少阳——为阳气初生 v v v v 太阴——为阴气旺盛 少阴——为阴气初生 厥阴——为阴气将尽,阳气始生 阳明——两阳合明 太阳——为阳气旺盛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德递,气汤一定的轻运行。 ◆手三阴一从响走手: ◆手三阳一—从子定头 ◆是三阳—从头走足: ◆是三阴一从足走()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一)手三阴经 阴、阳经之间的变接在国术端。 1.手太阴肺经 过“由酸上钱内(居如 迁是胃项门) 排据桡侧端(少商) 前一腕 《后列转穴分出】 侧瑞(商阳)一交 3
3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足三阴——从足走胸(腹)。 v v v v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头 足 胸 腹 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 三 阳 足三阴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 1、起于手太阴肺经,最后传至于手太阴肺经; 2、两条阳经与两条阴经交替进行连接; 3、阳经和阴经是表里关系交接; 4、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连接; 5、阴经之间是按太阴、少阴、厥阴交接, 阳经之间是按阳明、太阳、少阳交接; 6、阳经交接在头面,阴经交接在胸腹面, 阴、阳经之间的交接在四肢末端。 流 注 次 序 的 规 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一)手三阴经 1.手太阴肺经 络大肠 属肺 (外) 中焦(脾胃) 过膈 出腋下 上肢内侧(屈侧) 还循胃口(贲门 ) 拇指桡侧端(少商) 前缘 腕掌 (胸后列缺穴分出 ) 掌握背侧走食指桡侧端(商阳) 交 手阳明大肠经
2.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过丽一依次络三焦 出胶下关把)正肢内侧中间腕爹 中指侧(中冲) 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一文手少阳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 向下过弱络小肠 心中心系上行一连目系。(分支) 出腋下 止肢内侧后嫁 小指桡侧端交手太阳小肠经 归纳:手三阴经,从脏走手 ①起点各异 3③均出孩下 手太阴肺经 中焦 手太阴肺经一一从胸部外上方,再下行出敲 手厥阴心包经一 手厥阴心包经一腋下三寸(天池) 于少阴心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一腋下(极) 手明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 4
4 2.手厥阴心包经 向下 属心包络 过膈 依次络三焦 内 胸中 外 腋下三寸 出腋下(天池)上肢内侧中间腕掌 中指桡侧端(中冲) 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交手少阳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 向下 过膈 络小肠。 心中 属心系 上行 连目系。(分支) 出腋下 上肢内侧后缘 腕掌 小指桡侧端 交手太阳小肠经。 归纳:手三阴经,从脏走手 ①起点各异 手太阴肺经——中焦 手厥阴心包经——胸中 手少阴心经——心中 ②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③均出腋下 手太阴肺经——从胸部外上方,再下行出腋 手厥阴心包经——腋下三寸(天池) 手少阴心经——腋下(极泉)
(二)手三阳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中间 手少阴心轻 一后 ⑤指端文接 明大 手少阴心经 一小指桡侧瑞交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入缺盆 人 上行西 时侧鼻文足阳明胃经 2.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尺侧端一手背一上肢外侧中间 一肩 铬心包一过隔一依次属三焦 入缺盆,布體中 耳后 (风)耳前(入耳)一目外瞰一交足少阳胆经 5
5 ④行手内侧 手太阴肺经——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中间 手少阴心经——后缘 ⑤指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食指桡侧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尺侧端交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小指桡侧端交手太阳小肠 (二)手三阳经 1.手阳明大肠经 伸侧 上行 向后 食指桡侧端 手背 上肢外侧前缘 肩 会大椎 (第七颈椎) 向前 内 胸腔(络肺) 过膈 属大肠 入缺盆 外 入齿 上行面颊 对侧鼻旁 交足阳明胃经 大迎 左右交叉 (迎香) 2.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尺侧端 手背 上肢外侧中间 肩 (关冲) 上行 向前 络心包 过膈 依次属三焦 入缺盆,布膻中 出缺盆 肩 会大椎 向后 项后 项 耳上角 目眶上 耳后 向下经面颊 (翳风 ) 耳前(入耳) 目外眦 交足少阳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