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就是使用祛除邪气的方药,或采用针灸、手术等方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 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虽然方法不同,但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能使正 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也就是说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能够排除 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也就是说祛邪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正气以及有利于正气的 恢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扶正即可以祛邪,祛邪即可以安正”。但由于在疾病过 程中,正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任何治疗措施都是通过畜体的生理功能而起作用的,因此 中兽医学非常重视机体的内在因素,在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尤其强调扶助正气。然而,无 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要运用适当,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又不留邪。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也不盛的虚证,具体 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方法。祛邪,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而正气也未衰的实证,具 体有发汗、攻下、清解、消导等方法。 中兽医学重视机体的内在因素,但并不排除外在因素的致病作用,亦不忽略祛除病邪 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一般在临床运用的时候,须结合邪正盛衰消长的具体情况,根据正 邪双方在疾病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区别扶正和祛邪的主次、先后,灵活掌握。当病情比较
简单,或是正虚,或是邪实时,单独扶正或祛邪,即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在很多疾病过程 中,邪正虚实往往混杂出现,所以在运用中应把“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辨证地结合起 来,根据病畜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邪”,“先扶正后祛邪”,“先 祛邪后扶正”等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有正衰的病证。在处方用药时,应在祛邪的方 剂中,稍加一些补益药。如治年老体虚、久病或产后津枯肠燥便秘的当归苁蓉汤就是一个 实例。 2.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兼有留邪的病证。在处方用药时应在补养的方剂 中,稍加一些祛邪药。如治疗奶牛前胃弛缓而有食滞时就应采用此法。 3.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不盛,或正虚邪盛而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如此时兼 以祛邪,反而更伤正气,只有先扶正,待正气增强后再去祛邪。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不太虚,或邪盛正虚的病证。如此时兼以扶正,反 而会有留邪的弊端,故只能先祛邪,然后再扶正。如阳明腑证之热结肠腑,便闭不通,导 致化燥化热而阴伤,则须急下存阴,以免热结愈甚而阴津更伤,故应先施以大承气汤泻下 热结,待结去后再以养阴生津药物进行调理
总之,扶正与祛邪是最基本的治则,在临床运用时,要根据病情,灵活掌握,特别是在 需要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时,应分清主次,有所偏重。 二、治病求本 本,指疾病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 疾病的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求本的具体内容很多,中兽医提出的“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即体现了这一基 本原则。 (一)治标与治本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 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等。就其在治则中的运用而言,应随疾病过程中的 具体情况加以区分。以正邪关系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言,则病因为 本,症状为标:以病之先后言,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就病 位表里言,则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就本质与现象关系言,则本质是本,现象属 标等等。 一般来说,本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标是病
变的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就 是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例如,马患结症而继发肠臌气时,结症为本, 气胀为标:如果病势缓慢,气胀不重,只要破除结症之本,气胀之标也就随之消失。正如 《景岳全书·求本论》说:“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但是,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因此,标和本 常有主次轻重的不同,治疗也就相应地有了先后缓急的区分。 1.急则治其标指疾病过程中标症紧急,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患畜生命或影响本 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急救治标法。例如,结症继发肠臌气,显然结症是本,臌气是标, 但若臌气严重,病势急剧,如不能快速解除,就会危及患畜的生命,同时也影响了直肠人 手破结,此时的当务之急就应是穿刺放气或用其它办法解除气胀以治标,待气胀缓解后再 破结通肠以治本。因此可见,急则治其标仅为权宜急救之法,待危象消除,病势缓解后还 必须治本,才能拔除病根。 2.缓则治其本指在一般情况下,凡病势缓而不急的,皆需从本论治,即所谓“治 病必求于本”,它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更有意义。如脾虚泄泻之证,若泄泻不甚,无伤津脱 液的严重症状,只须健脾补虚,使脾虚之本得治,则泄泻之标自除
3.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俱重,在时间或条件上又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时, 应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当然,标本同治,也不是治标与治本不分主次地平均对待,而是 仍然要分清主次,有所着重。例如气虚感冒时,先病正气虚为本,后感外邪为标,单纯益 气则表邪难去,仅用发汗解表则更伤正气,所以常采用益气为主兼以解表,标本同治的原 则。 应当指出,在临床应用时,不能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绝对化,急的时候 也未尝不可治本。如亡阳虚脱,急用回阳救逆,就是治本:大出血后,气随血脱之时,急 用益气固脱也是治本。同样,缓的时候也不是不可以治标,有时治标反更有利于治本。总 之,在辨证论治中,分清疾病的标本缓急,是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急则先治是基本要求,治病求本才是关键。若标本不明,主次不清,势必影响疗效,甚至 延误病机,造成不良后果。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着疾病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逆,是指所采用方药的 性质与疾病症象的性质相反。 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现象与疾病的本质是一致的。如热证表现为热象,寒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