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认为:客体不存在于“心外”;客体是“感觉的组合”。 这是在1710年即在伊曼努尔·康德诞生前14年写的,而我 们的马赫主义者却根据所谓“最新的”哲学发现了:承认“自在之 物”,这是唯物主义受到康德主义的感染或歪曲的结果!马赫主义 者的“新”发现,是他们对基本哲学派别的历史惊人无知的结果。 他们的其次一个“新”思想是:“物质”或“实体”的概念是旧的 非批判观点的残余。你们看到了没有,马赫和阿芬那留斯把哲学思 想向前推进了,使分析更深刻了,把这些“绝对者”、“不变的实质” 等等消除了。你们只要看一看贝克莱的著作,查考一下这类说法的 出处,就会看得出这类说法不过是自命不凡的虚构。贝克莱十分肯 定地说,物质是“nonentity”(不存在的实质,第68节),物质是无 (第80节)。贝克莱嘲笑唯物主义者说:“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 可以在别人使用‘无’这个词的意义上使用‘物质’一词。”(上引书 第196—197页)贝克莱说,起初人们相信颜色、气味等等“是确实 存在的”,后来抛弃了这种见解,承认它们只是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的。但是,那些旧的错误概念没有彻底消除;其残余就是“实 体”这个概念(第73节),也就是贝克莱主教在1710年彻底揭露的 那种“偏见”(第195页)!1908年在我们这里竟有这样一些滑稽人 物,他们真的相信阿芬那留斯、彼得楚尔特和马赫之流,以为只是 “最新的实证论”和“最新的自然科学”才彻底消除了这些“形而上 学的”概念。 就是这些滑稽人物(波格丹诺夫也在内)硬要读者相信:正是 新哲学说明了在老是遭到驳斥的唯物主义者的学说中存在着“世 界二重化”的错误,因为他们谈论人的意识对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的物的某种“反映”。关于这个“二重化”,上面提到的那些著作家们 18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主义)认为:客体不存在于“心外”;客体是“感觉的组合”。 这是在1710年即在伊曼努尔·康德诞生前14年写的,而我 们的马赫主义者却根据所谓“最新的”哲学发现了:承认“自在之 物”,这是唯物主义受到康德主义的感染或歪曲的结果!马赫主义 者的“新”发现,是他们对基本哲学派别的历史惊人无知的结果。 他们的其次一个“新”思想是:“物质”或“实体”的概念是旧的 非批判观点的残余。你们看到了没有,马赫和阿芬那留斯把哲学思 想向前推进了,使分析更深刻了,把这些“绝对者”、“不变的实质” 等等消除了。你们只要看一看贝克莱的著作,查考一下这类说法的 出处,就会看得出这类说法不过是自命不凡的虚构。贝克莱十分肯 定地说,物质是“nonentity”(不存在的实质,第68节),物质是无 (第80节)。贝克莱嘲笑唯物主义者说:“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 可以在别人使用‘无’这个词的意义上使用‘物质’一词。”(上引书 第196—197页)贝克莱说,起初人们相信颜色、气味等等“是确实 存在的”,后来抛弃了这种见解,承认它们只是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的。但是,那些旧的错误概念没有彻底消除;其残余就是“实 体”这个概念(第73节),也就是贝克莱主教在1710年彻底揭露的 那种“偏见”(第195页)!1908年在我们这里竟有这样一些滑稽人 物,他们真的相信阿芬那留斯、彼得楚尔特和马赫之流,以为只是 “最新的实证论”和“最新的自然科学”才彻底消除了这些“形而上 学的”概念。 就是这些滑稽人物(波格丹诺夫也在内)硬要读者相信:正是 新哲学说明了在老是遭到驳斥的唯物主义者的学说中存在着“世 界二重化”的错误,因为他们谈论人的意识对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的物的某种“反映”。关于这个“二重化”,上面提到的那些著作家们 18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写下了无数动情的话。不知是由于健忘还是由于无知,他们没有补 充说,这些新发现早在1710年就已经被发现了。 贝克莱写道:“我们对它们〈观念或物〉的认识被弄得异常模 糊、异常混乱,而且由于设想感性客体有二重(twofold)存在,即一 个是心智的或心内的存在,一个是实在的、心外的〈即意识之外的〉 存在,因而陷入非常危险的谬误。”于是贝克莱嘲笑起那种认为能 够思维不可想象的东西的“荒谬”见解来了!“荒谬”的根源当然在 于区分“物”和“观念”(第87节),在于“设想有外部客体”。就是这 个根源产生了对物神和偶像的信仰,这一点贝克莱在1710年就发 现了,而波格丹诺夫在1908年又发现了。贝克莱说:“物质或未被 感知的物体的存在不仅是无神论者和宿命论者的主要支柱,而且 也是各色各样的偶像崇拜所依据的原则。”(第94节) 在这里,我们就接触到了从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的“荒谬”学 说中得出的“有害”结论,这些结论使得贝克莱主教不仅从理论上 驳斥这个学说,而且把这个学说的信奉者当作敌人大肆攻击。他 说:“无神论的和反宗教的一切渎神体系是建立在物质学说或有形 实体学说的基础上的……物质的实体对于各时代的无神论者是一 个多么伟大的朋友,这是用不着说的。他们的一切怪异体系之依存 于物质的实体,是如此明显、如此必要,以致一旦把这个基石抽掉, 整个建筑物就一定倒塌。因此,我们不必特别注意无神论者的各个 可怜宗派的荒谬学说。”(上引书第92节第203—204页) “物质一旦被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很多怀疑论的和渎神的看 法,带走无数的争论和纠缠不清的问题〈马赫在19世纪70年代发 现的“思维经济原则”!1876年阿芬那留斯发现的“哲学—— 按照 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这些争论和问题使神学家和哲 代 绪 论 19
写下了无数动情的话。不知是由于健忘还是由于无知,他们没有补 充说,这些新发现早在1710年就已经被发现了。 贝克莱写道:“我们对它们〈观念或物〉的认识被弄得异常模 糊、异常混乱,而且由于设想感性客体有二重(twofold)存在,即一 个是心智的或心内的存在,一个是实在的、心外的〈即意识之外的〉 存在,因而陷入非常危险的谬误。”于是贝克莱嘲笑起那种认为能 够思维不可想象的东西的“荒谬”见解来了!“荒谬”的根源当然在 于区分“物”和“观念”(第87节),在于“设想有外部客体”。就是这 个根源产生了对物神和偶像的信仰,这一点贝克莱在1710年就发 现了,而波格丹诺夫在1908年又发现了。贝克莱说:“物质或未被 感知的物体的存在不仅是无神论者和宿命论者的主要支柱,而且 也是各色各样的偶像崇拜所依据的原则。”(第94节) 在这里,我们就接触到了从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的“荒谬”学 说中得出的“有害”结论,这些结论使得贝克莱主教不仅从理论上 驳斥这个学说,而且把这个学说的信奉者当作敌人大肆攻击。他 说:“无神论的和反宗教的一切渎神体系是建立在物质学说或有形 实体学说的基础上的……物质的实体对于各时代的无神论者是一 个多么伟大的朋友,这是用不着说的。他们的一切怪异体系之依存 于物质的实体,是如此明显、如此必要,以致一旦把这个基石抽掉, 整个建筑物就一定倒塌。因此,我们不必特别注意无神论者的各个 可怜宗派的荒谬学说。”(上引书第92节第203—204页) “物质一旦被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很多怀疑论的和渎神的看 法,带走无数的争论和纠缠不清的问题〈马赫在19世纪70年代发 现的“思维经济原则”!1876年阿芬那留斯发现的“哲学—— 按照 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这些争论和问题使神学家和哲 代 绪 论 19
学家如坐针毡。物质使人类费了那么多无谓的劳动①,因此,即使 我们提出来反驳物质的那些论据没有被认为是有充分说服力的 (而我则认为它们是十分清楚的),我还是相信,真理、和平和宗教 之友都有理由希望这些论据被认为是这样的。”(第96节) 贝克莱主教在直言不讳地议论,傻里傻气地议论!现在,同样 的一些主张把“物质”“经济地”赶出哲学的思想却具有狡猾得多 的、被“新”术语弄得更混乱得多的形式,使得幼稚的人把这些思想 当作“最新的”哲学! 但是,贝克莱不只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他的哲学倾向,他也竭力 掩盖他的哲学的唯心主义真面目,把它说成没有荒谬见解的并为 “常识”所能接受的。他本能地保护自己,使他的哲学不被人责难为 现在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他说,我们的哲学“没有使我 们失去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物”(第34节)。自然界依然存在着,实物 和幻想的区别也依然存在着,不过“两者同样地都存在于意识中”。 “我决不对我们通过感觉或思考能够认识到的任何一物的存在提 出异议。我用眼睛看到的和用手摸到的那些物是存在的,是真实存 在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我们否定其存在的唯一的物,是哲学家 们〈黑体是贝克莱用的〉叫作物质或有形实体的东西。否定它,不会 给其余的人类带来任何损害;我敢说,没有它,他们任何时候都不 会感到若有所失…… 无神论者的确会需要这个徒有其名的幽灵 来作为他们不信神的根据……” 这个思想在第37节里表达得更清楚。贝克莱在这一节里对于 责难他的哲学取消了有形实体这一点回答道:“如果在通常的 2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① 此处列宁引用的俄译文与原文英文有出入,按英文应译为:“这些争论和问题 使神学家和哲学家如坐针毡,使人类费了那么多无谓的劳动”。——编者注
学家如坐针毡。物质使人类费了那么多无谓的劳动①,因此,即使 我们提出来反驳物质的那些论据没有被认为是有充分说服力的 (而我则认为它们是十分清楚的),我还是相信,真理、和平和宗教 之友都有理由希望这些论据被认为是这样的。”(第96节) 贝克莱主教在直言不讳地议论,傻里傻气地议论!现在,同样 的一些主张把“物质”“经济地”赶出哲学的思想却具有狡猾得多 的、被“新”术语弄得更混乱得多的形式,使得幼稚的人把这些思想 当作“最新的”哲学! 但是,贝克莱不只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他的哲学倾向,他也竭力 掩盖他的哲学的唯心主义真面目,把它说成没有荒谬见解的并为 “常识”所能接受的。他本能地保护自己,使他的哲学不被人责难为 现在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他说,我们的哲学“没有使我 们失去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物”(第34节)。自然界依然存在着,实物 和幻想的区别也依然存在着,不过“两者同样地都存在于意识中”。 “我决不对我们通过感觉或思考能够认识到的任何一物的存在提 出异议。我用眼睛看到的和用手摸到的那些物是存在的,是真实存 在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我们否定其存在的唯一的物,是哲学家 们〈黑体是贝克莱用的〉叫作物质或有形实体的东西。否定它,不会 给其余的人类带来任何损害;我敢说,没有它,他们任何时候都不 会感到若有所失…… 无神论者的确会需要这个徒有其名的幽灵 来作为他们不信神的根据……” 这个思想在第37节里表达得更清楚。贝克莱在这一节里对于 责难他的哲学取消了有形实体这一点回答道:“如果在通常的 2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① 此处列宁引用的俄译文与原文英文有出入,按英文应译为:“这些争论和问题 使神学家和哲学家如坐针毡,使人类费了那么多无谓的劳动”。——编者注
(vulgar)意义上把实体这个词理解为广延性、硬度、重量之类感性 的质的组合,那就不能责难我取消了有形实体。但是,如果从哲学 的意义上来理解实体这个词,就是说把它理解为〈存在于〉意识之 外的偶性或质的基础,那么,只要对于根本不存在、甚至在想象中 也不存在的东西说得上取消的话,我就真的承认我取消了它。” 怪不得英国哲学家弗雷泽这个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主义的信 徒(他出版过贝克莱的著作并附上了自己写的注释),把贝克莱的 学说叫作“自然实在论”(上引书第X 页)。这个有趣的术语是一定 要提出来的,因为它的确表现出贝克莱想冒充实在论的意图。在以 后的叙述中,我们会多次碰到一些“最新的”“实证论者”用另一种 形式,用另一套字眼重复着同样的把戏或伪装。贝克莱没有否定实 物的存在!贝克莱没有违反全人类的公意!贝克莱“只是”否定哲 学家们的一种学说,即否定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真地坚决地 以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为其一切论断的基础。 贝克莱没有否定过去和现在始终立足于(多半是不自觉地)这种唯 物主义认识论之上的自然科学。我们在第59节里读到:“根据我们 关于各种观念在我们的意识中共存和相继出现的经验〈贝克莱 ——“纯粹经验”的哲学〉① ……我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如果我们处 在和现在所处的极不相同的环境中,我们会感觉到的〈或者说,我 们会看到的〉是什么。这就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这种认识〈听呀!〉 能够保持它的意义和可靠性,并同上面所说的完全一致。” 让我们把外部世界、自然界看作是神在我们心中所唤起的“感 觉的组合”吧!承认这一点吧!不要在意识之外,在人之外去探索 代 绪 论 21 ① 弗雷泽在他的序言里坚决认为,贝克莱和洛克一样,都是“只诉诸经验”(第 117页)
(vulgar)意义上把实体这个词理解为广延性、硬度、重量之类感性 的质的组合,那就不能责难我取消了有形实体。但是,如果从哲学 的意义上来理解实体这个词,就是说把它理解为〈存在于〉意识之 外的偶性或质的基础,那么,只要对于根本不存在、甚至在想象中 也不存在的东西说得上取消的话,我就真的承认我取消了它。” 怪不得英国哲学家弗雷泽这个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主义的信 徒(他出版过贝克莱的著作并附上了自己写的注释),把贝克莱的 学说叫作“自然实在论”(上引书第X 页)。这个有趣的术语是一定 要提出来的,因为它的确表现出贝克莱想冒充实在论的意图。在以 后的叙述中,我们会多次碰到一些“最新的”“实证论者”用另一种 形式,用另一套字眼重复着同样的把戏或伪装。贝克莱没有否定实 物的存在!贝克莱没有违反全人类的公意!贝克莱“只是”否定哲 学家们的一种学说,即否定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真地坚决地 以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为其一切论断的基础。 贝克莱没有否定过去和现在始终立足于(多半是不自觉地)这种唯 物主义认识论之上的自然科学。我们在第59节里读到:“根据我们 关于各种观念在我们的意识中共存和相继出现的经验〈贝克莱 ——“纯粹经验”的哲学〉① ……我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如果我们处 在和现在所处的极不相同的环境中,我们会感觉到的〈或者说,我 们会看到的〉是什么。这就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这种认识〈听呀!〉 能够保持它的意义和可靠性,并同上面所说的完全一致。” 让我们把外部世界、自然界看作是神在我们心中所唤起的“感 觉的组合”吧!承认这一点吧!不要在意识之外,在人之外去探索 代 绪 论 21 ① 弗雷泽在他的序言里坚决认为,贝克莱和洛克一样,都是“只诉诸经验”(第 117页)
这些感觉的“基础”吧!这样我将在我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范围内 承认全部自然科学,承认它的结论的全部意义和可靠性。为了我的 结论有利于“和平和宗教”,我需要的正是这个范围,而且只是这个 范围。这就是贝克莱的思想。这个正确地表达了唯心主义哲学的 本质及其社会意义的思想,我们以后在谈到马赫主义对自然科学 的态度时还会碰到。 现在我们要指出最新实证论者和批判实在论者帕·尤什凯维 奇在20世纪从贝克莱主教那里剽窃来的另一个最新发现。这个发 现就是“经验符号论”。亚·弗雷泽说,贝克莱的“心爱的理论”就是 “普遍自然符号论”(上引书第190页)或“自然符号论”(Natural Symbolism)。如果这些话不是出现在1871年出版的书中,那么就 会怀疑英国哲学家、信仰主义者弗雷泽是在剽窃现代数学家兼物 理学家彭加勒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尤什凯维奇! 贝克莱主教用如下的话说明了他的那个使弗雷泽狂喜的理 论: “观念的联系〈不要忘记,在贝克莱看来,观念和物是同一个东 西〉不是表示因果关系,它只是表示记号或符号同所标志的物的关 系。”(第65节)“由此可见,一些物,从促成或帮助产生结果的原因 范畴方面去看(underthenotionofacause),是完全不可解释的, 并且会把我们引入极大的荒谬,如果把它们只看作使我们获得知 识的记号或符号,那它们就能够很自然地得到解释……”(第66 节)当然,在贝克莱和弗雷泽看来,利用这些“经验符号”使我们获 得知识的不是别人,而是神。在贝克莱的理论中,符号论在认识论 上的意义就在于:符号论应当代替那种“妄想以有形的原因来说明 物”的“学说”(第66节)。 2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这些感觉的“基础”吧!这样我将在我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范围内 承认全部自然科学,承认它的结论的全部意义和可靠性。为了我的 结论有利于“和平和宗教”,我需要的正是这个范围,而且只是这个 范围。这就是贝克莱的思想。这个正确地表达了唯心主义哲学的 本质及其社会意义的思想,我们以后在谈到马赫主义对自然科学 的态度时还会碰到。 现在我们要指出最新实证论者和批判实在论者帕·尤什凯维 奇在20世纪从贝克莱主教那里剽窃来的另一个最新发现。这个发 现就是“经验符号论”。亚·弗雷泽说,贝克莱的“心爱的理论”就是 “普遍自然符号论”(上引书第190页)或“自然符号论”(Natural Symbolism)。如果这些话不是出现在1871年出版的书中,那么就 会怀疑英国哲学家、信仰主义者弗雷泽是在剽窃现代数学家兼物 理学家彭加勒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尤什凯维奇! 贝克莱主教用如下的话说明了他的那个使弗雷泽狂喜的理 论: “观念的联系〈不要忘记,在贝克莱看来,观念和物是同一个东 西〉不是表示因果关系,它只是表示记号或符号同所标志的物的关 系。”(第65节)“由此可见,一些物,从促成或帮助产生结果的原因 范畴方面去看(underthenotionofacause),是完全不可解释的, 并且会把我们引入极大的荒谬,如果把它们只看作使我们获得知 识的记号或符号,那它们就能够很自然地得到解释……”(第66 节)当然,在贝克莱和弗雷泽看来,利用这些“经验符号”使我们获 得知识的不是别人,而是神。在贝克莱的理论中,符号论在认识论 上的意义就在于:符号论应当代替那种“妄想以有形的原因来说明 物”的“学说”(第66节)。 2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