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果性问题上,在我们面前有两个哲学派别。一个“妄想以 有形的原因来说明物”,显然它是和贝克莱主教所驳倒的“荒谬的” “物质学说”有关的。另一个把“原因概念”归结为(神)用来“使我们 获得知识”的“记号或符号”概念。在分析马赫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时,我们就会遇到这两个穿上了20世纪时装的 派别。 其次,关于实在性问题还必须指出,贝克莱不承认物存在于意 识之外,但却力图找出一个区别实在和虚假的标准。他在第36节 中说道,人心所随意唤起的那些“观念”“和人们通过感官感知的另 一些观念比较起来,是模糊的、微弱的、不稳定的。后一类观念是按 照自然界的一定规则或规律印入人们心中的,这类观念本身证明 有一个比人心更有力更有智慧的心在起作用。人们说,这类观念比 前一类观念有更多的实在性;这就是说,它们更明确、更有秩序、更 清晰,它们不是感知它们的心所虚构的……”在另一个地方(第84 节),贝克莱力图把实在的概念和许多人同时对同一些感觉的感知 联系起来。例如,假定有人告诉我们说水变成了酒,如何解决这是 否实在的问题呢?“如果所有在座的人都看到了酒,闻到了酒香,喝 了酒,尝到了酒味,并感觉到喝酒以后的效果,那么在我看来,就不 能怀疑这个酒的实在性了。”弗雷泽又加以解释:“不同的人同时对 同一些感性观念的感知,不同于个别人或单个人对想象的东西和 情感的意识,这种感知在这里可看作对这类感性观念的实在性的 验证。” 由此可见,不能把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解为:似乎他忽视 个人的知觉和集体的知觉之间的区别。恰恰相反,他企图靠这个区 别来确立实在性的标准。贝克莱从神对人心的作用中引出“观念”, 代 绪 论 23
在因果性问题上,在我们面前有两个哲学派别。一个“妄想以 有形的原因来说明物”,显然它是和贝克莱主教所驳倒的“荒谬的” “物质学说”有关的。另一个把“原因概念”归结为(神)用来“使我们 获得知识”的“记号或符号”概念。在分析马赫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时,我们就会遇到这两个穿上了20世纪时装的 派别。 其次,关于实在性问题还必须指出,贝克莱不承认物存在于意 识之外,但却力图找出一个区别实在和虚假的标准。他在第36节 中说道,人心所随意唤起的那些“观念”“和人们通过感官感知的另 一些观念比较起来,是模糊的、微弱的、不稳定的。后一类观念是按 照自然界的一定规则或规律印入人们心中的,这类观念本身证明 有一个比人心更有力更有智慧的心在起作用。人们说,这类观念比 前一类观念有更多的实在性;这就是说,它们更明确、更有秩序、更 清晰,它们不是感知它们的心所虚构的……”在另一个地方(第84 节),贝克莱力图把实在的概念和许多人同时对同一些感觉的感知 联系起来。例如,假定有人告诉我们说水变成了酒,如何解决这是 否实在的问题呢?“如果所有在座的人都看到了酒,闻到了酒香,喝 了酒,尝到了酒味,并感觉到喝酒以后的效果,那么在我看来,就不 能怀疑这个酒的实在性了。”弗雷泽又加以解释:“不同的人同时对 同一些感性观念的感知,不同于个别人或单个人对想象的东西和 情感的意识,这种感知在这里可看作对这类感性观念的实在性的 验证。” 由此可见,不能把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解为:似乎他忽视 个人的知觉和集体的知觉之间的区别。恰恰相反,他企图靠这个区 别来确立实在性的标准。贝克莱从神对人心的作用中引出“观念”, 代 绪 论 23
这样他就接近了客观唯心主义:世界不是我的表象,而是一个至高 无上的精神原因的结果,这个精神原因既创造“自然规律”,也创造 那些把“比较实在的”观念和不大实在的观念区分开来的规律等 等。 贝 克莱在他的另一著作《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1713年)中,力图用异常通俗的形式说明他的观点。他是这样说 明他的学说和唯物主义学说的对立的: “我也象你们〈唯物主义者〉一样肯定地说,既然外界有某种东 西影响我们,我们就应该承认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一种力量, 一种属于和我们不同的存在物的力量。可是这个强有力的存在物 究竟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有了分歧。我肯定说它是精神, 你们则肯定说它是物质,或者是我所不知道的(我可以补充一句, 也是你们所不知道的)第三种东西……”(上引书第335页) 弗雷泽评述道:“全部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在唯物主义者看 来,感性现象是由物质实体或某种谁也不知道的‘第三种东西’引 起的;在贝克莱看来,感性现象是由理性的意志引起的;在休谟和 实证论者看来,感性现象的起源是绝对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按照习 惯用归纳的方法把它们当作事实概括起来。” 在这里,英国的贝克莱主义者弗雷泽从他的彻底唯心主义的 观点出发,接触到唯物主义者恩格斯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的最基本 的哲学“路线”。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中把哲 学家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同弗雷泽比较起 来,恩格斯注意了这两个派别的更发展、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理 论,认为两个派别之间的基本差别就在于: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自 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唯心主义者看来则相反。恩 2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这样他就接近了客观唯心主义:世界不是我的表象,而是一个至高 无上的精神原因的结果,这个精神原因既创造“自然规律”,也创造 那些把“比较实在的”观念和不大实在的观念区分开来的规律等 等。 贝 克莱在他的另一著作《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1713年)中,力图用异常通俗的形式说明他的观点。他是这样说 明他的学说和唯物主义学说的对立的: “我也象你们〈唯物主义者〉一样肯定地说,既然外界有某种东 西影响我们,我们就应该承认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一种力量, 一种属于和我们不同的存在物的力量。可是这个强有力的存在物 究竟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有了分歧。我肯定说它是精神, 你们则肯定说它是物质,或者是我所不知道的(我可以补充一句, 也是你们所不知道的)第三种东西……”(上引书第335页) 弗雷泽评述道:“全部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在唯物主义者看 来,感性现象是由物质实体或某种谁也不知道的‘第三种东西’引 起的;在贝克莱看来,感性现象是由理性的意志引起的;在休谟和 实证论者看来,感性现象的起源是绝对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按照习 惯用归纳的方法把它们当作事实概括起来。” 在这里,英国的贝克莱主义者弗雷泽从他的彻底唯心主义的 观点出发,接触到唯物主义者恩格斯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的最基本 的哲学“路线”。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中把哲 学家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同弗雷泽比较起 来,恩格斯注意了这两个派别的更发展、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理 论,认为两个派别之间的基本差别就在于: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自 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唯心主义者看来则相反。恩 2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格斯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放在这两者之间,称他们为不可知论者, 因为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①。在《路·费尔巴哈》中,恩格斯只是对休谟的信徒(就 是那些被弗雷泽称为“实证论者”而他们自己也喜欢以此自称的 人)使用了不可知论者这个术语,而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 恩格斯就直接讲到“新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者”②的观点,把新康 德主义14看作不可知论的变种③。 在这里,我们不能详述恩格斯的这个非常正确而又深刻的论 断(被马赫主义者不知羞耻地忽视了的论断)。这点我们以后再详 细地谈。现在我们只指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只指出两个极端 即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对基本哲学派别的看法 相吻合。为了举例说明这些派别(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不得不常常 提到它们),我们简略地讲一讲和贝克莱走着不同道路的18世纪 大哲学家们的看法。 请看休谟在《人类理性研究》一书的怀疑论哲学那一章(第12 章)中的论述:“人们为自然本能或偏见所驱使,喜欢相信自己的感 觉;我们总是不加思索地,甚至在思索之前,就设想有一个外部世 界(externaluniverse),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而且即使在我们 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创造物都不存在了或被消灭了的时候,它也 会存在着,这可以说是很明显的。连动物也为类似的见解所支配, 在它们的一切意图、计划和行动中都保持着这种对外部客体的信 代 绪 论 25 ① ② ③ 弗·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载于《新时代》杂志15第11年卷(1892—1893) 第1册第1期第18页。德译文是恩格斯自己从英文译出来的。在《历史唯物 主义》文集中的俄译文(1908年圣彼得堡版第167页)不精确。 同上,第22卷第345页。——编者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317页。—— 编者注
格斯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放在这两者之间,称他们为不可知论者, 因为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①。在《路·费尔巴哈》中,恩格斯只是对休谟的信徒(就 是那些被弗雷泽称为“实证论者”而他们自己也喜欢以此自称的 人)使用了不可知论者这个术语,而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 恩格斯就直接讲到“新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者”②的观点,把新康 德主义14看作不可知论的变种③。 在这里,我们不能详述恩格斯的这个非常正确而又深刻的论 断(被马赫主义者不知羞耻地忽视了的论断)。这点我们以后再详 细地谈。现在我们只指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只指出两个极端 即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对基本哲学派别的看法 相吻合。为了举例说明这些派别(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不得不常常 提到它们),我们简略地讲一讲和贝克莱走着不同道路的18世纪 大哲学家们的看法。 请看休谟在《人类理性研究》一书的怀疑论哲学那一章(第12 章)中的论述:“人们为自然本能或偏见所驱使,喜欢相信自己的感 觉;我们总是不加思索地,甚至在思索之前,就设想有一个外部世 界(externaluniverse),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而且即使在我们 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创造物都不存在了或被消灭了的时候,它也 会存在着,这可以说是很明显的。连动物也为类似的见解所支配, 在它们的一切意图、计划和行动中都保持着这种对外部客体的信 代 绪 论 25 ① ② ③ 弗·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载于《新时代》杂志15第11年卷(1892—1893) 第1册第1期第18页。德译文是恩格斯自己从英文译出来的。在《历史唯物 主义》文集中的俄译文(1908年圣彼得堡版第167页)不精确。 同上,第22卷第345页。——编者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317页。—— 编者注
仰…… 但是一切人的这种普遍的最初的见解很快就被最粗浅的 (slightest)哲学摧毁了。这种哲学教导我们说:除映象或知觉之 外,任何东西都不能呈现于我们心中;感官只不过是这些映象输入 进来的入口(inlets),它们不能在心和客体之间建立任何直接的关 系(intercourse)。我们离桌子远一些,我们所看到的桌子好象就小 一些。可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在的实在的桌子并没有变化。因此, 呈现于我们心中的只不过是桌子的映象(image)。这些显然是理性 的指示。任何一个能思考的人从来都不会怀疑:当我们说‘这张桌 子’和‘这棵树’的时候所指的那些东西(existences),不外是我们 心中的知觉…… 用什么论据可以证明:我们心中的知觉一定是 由那些虽和这些知觉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然而又完全不同的外 在物引起的,而不是由心本身的能力,或者是由某种看不见的、无 人知道的精神的作用,或者是由我们更加无从知道的一种别的原 因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呢?当然,也象其他一 切类似的问题一样,由经验来解决。可是经验在这里却沉默了,而 且也不能不沉默。我们心中从来只有知觉,而没有任何其他的东 西,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有关知觉和客体的关系的任何经验。 因此,设想有这种关系,是没有任何逻辑根据的。为了证明我们感 觉的真实性而乞援于上帝的真实性,无疑是兜一个很出人意料的 圈子……我们如果怀疑外部世界,我们就失掉了可以用来证明那 个上帝的存在的一切论据。”① 休谟在《人性论》第4篇第2章《对于感觉的怀疑论》中也讲了 同样的话。“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雷努维埃和毕雍的 26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① 大卫·休谟《人类理性研究》(论文集)1822年伦敦版第2卷第150—153页
仰…… 但是一切人的这种普遍的最初的见解很快就被最粗浅的 (slightest)哲学摧毁了。这种哲学教导我们说:除映象或知觉之 外,任何东西都不能呈现于我们心中;感官只不过是这些映象输入 进来的入口(inlets),它们不能在心和客体之间建立任何直接的关 系(intercourse)。我们离桌子远一些,我们所看到的桌子好象就小 一些。可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在的实在的桌子并没有变化。因此, 呈现于我们心中的只不过是桌子的映象(image)。这些显然是理性 的指示。任何一个能思考的人从来都不会怀疑:当我们说‘这张桌 子’和‘这棵树’的时候所指的那些东西(existences),不外是我们 心中的知觉…… 用什么论据可以证明:我们心中的知觉一定是 由那些虽和这些知觉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然而又完全不同的外 在物引起的,而不是由心本身的能力,或者是由某种看不见的、无 人知道的精神的作用,或者是由我们更加无从知道的一种别的原 因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呢?当然,也象其他一 切类似的问题一样,由经验来解决。可是经验在这里却沉默了,而 且也不能不沉默。我们心中从来只有知觉,而没有任何其他的东 西,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有关知觉和客体的关系的任何经验。 因此,设想有这种关系,是没有任何逻辑根据的。为了证明我们感 觉的真实性而乞援于上帝的真实性,无疑是兜一个很出人意料的 圈子……我们如果怀疑外部世界,我们就失掉了可以用来证明那 个上帝的存在的一切论据。”① 休谟在《人性论》第4篇第2章《对于感觉的怀疑论》中也讲了 同样的话。“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雷努维埃和毕雍的 26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① 大卫·休谟《人类理性研究》(论文集)1822年伦敦版第2卷第150—153页
法译本,1878年版第281页)休谟所谓的怀疑论,是指不用物、精 神等等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即一方面不用外部世界的作用来说明 知觉,另一方面不用神或未知的精神的作用来说明知觉。休谟著作 的法译本序言的作者、一个同马赫相近的派别的哲学家(我们在下 面会看到)毕雍(FPillon)说得对:在休谟看来,主体和客体都是 “各种不同知觉的群”,都是“意识的要素,印象、观念等等”;问题应 当只在于“这些要素的类集和组合”①。同样地,英国的休谟主义 者、“不可知论”这个确切名词的创造者赫胥黎,在他的一本论述休 谟的书中也着重指出:休谟把“感觉”看作“原初的、不可分解的意 识状态”,但是,在应当以客体对人的作用还是以心的创造力来说 明感觉的起源这个问题上,休谟不是十分彻底的。“他〈休谟〉认为 实在论和唯心主义是同样可能的假说。”② 休谟没有超出感觉的范 围。“红色和蓝色,玫瑰香,这些都是简单的知觉…… 一朵红玫瑰 给我们一种复杂的知觉(compleximpression),这种复杂的知觉可 以分解为红色、玫瑰香等等简单的知觉。”(同上,第64—65页)休 谟既容许“唯物主义立场”,也容许“唯心主义立场”(第82页):“知 觉的集合”可能是费希特的“自我”所产生的,也可能是某种实在的 东西(realsomething)的“模写,甚至是符号”。赫胥黎是这样解释 休谟的。 至于说到唯物主义者,请看百科全书派16的首领狄德罗对贝 克莱的批评:“那些只承认自身的存在和自身中交替出现的感觉的 存在,而不承认其他任何东西的哲学家,叫作唯心主义者。这种怪 代 绪 论 27 ① ② 托·赫胥黎《休谟》1879年伦敦版第74页。 《休谟的心理学。人性论……》,沙·雷努维埃和弗·毕雍合译,1878年巴黎版 序言第X页
法译本,1878年版第281页)休谟所谓的怀疑论,是指不用物、精 神等等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即一方面不用外部世界的作用来说明 知觉,另一方面不用神或未知的精神的作用来说明知觉。休谟著作 的法译本序言的作者、一个同马赫相近的派别的哲学家(我们在下 面会看到)毕雍(FPillon)说得对:在休谟看来,主体和客体都是 “各种不同知觉的群”,都是“意识的要素,印象、观念等等”;问题应 当只在于“这些要素的类集和组合”①。同样地,英国的休谟主义 者、“不可知论”这个确切名词的创造者赫胥黎,在他的一本论述休 谟的书中也着重指出:休谟把“感觉”看作“原初的、不可分解的意 识状态”,但是,在应当以客体对人的作用还是以心的创造力来说 明感觉的起源这个问题上,休谟不是十分彻底的。“他〈休谟〉认为 实在论和唯心主义是同样可能的假说。”② 休谟没有超出感觉的范 围。“红色和蓝色,玫瑰香,这些都是简单的知觉…… 一朵红玫瑰 给我们一种复杂的知觉(compleximpression),这种复杂的知觉可 以分解为红色、玫瑰香等等简单的知觉。”(同上,第64—65页)休 谟既容许“唯物主义立场”,也容许“唯心主义立场”(第82页):“知 觉的集合”可能是费希特的“自我”所产生的,也可能是某种实在的 东西(realsomething)的“模写,甚至是符号”。赫胥黎是这样解释 休谟的。 至于说到唯物主义者,请看百科全书派16的首领狄德罗对贝 克莱的批评:“那些只承认自身的存在和自身中交替出现的感觉的 存在,而不承认其他任何东西的哲学家,叫作唯心主义者。这种怪 代 绪 论 27 ① ② 托·赫胥黎《休谟》1879年伦敦版第74页。 《休谟的心理学。人性论……》,沙·雷努维埃和弗·毕雍合译,1878年巴黎版 序言第X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