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 黄岩中学林佩利老师整理 基本要求 背诵17.4、9.11、““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居”、“如”、“方” “作”、“撰”、“伤”、“与”等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 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 氛 5、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斐然成章 訚訚如也 行行如 也 暴虎冯河 好谋而成 侃侃如也 乘桴浮 于海 子哭之恸 自牖执其手 莞尔而笑 卓尔不 千乘之国 群喟尔俟沂 喟然 饥谨 冠者 哂之 撰 浴乎 舞雩 祓濯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归与!归 与 2)子 见南子,子路不说 (3)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4)莫春 者,春服既成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天丧予 (3)子哭之 (4)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风乎舞雩 4、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1)不知所以裁 之 (2)道 不行,乘桴浮于海 (3)前言戏之 (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5、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能作口头翻译
《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 黄岩中学林佩利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 背诵 17.4、9.11、“‘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2、 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居”、“如”、“方”、 “作”、“撰”、“伤”、“与”等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 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 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 氛。 5、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斐然成章 訚訚如也 行行如 也 暴虎冯河 好谋而成 侃侃如也 乘桴浮 于海 子哭之恸 自牖执其手 莞尔而笑 卓尔不 群 千乘之国 喟然 饥谨 铿 尔 冠者 哂之 俟 撰 浴乎 沂 舞雩 祓濯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归与!归 与 ⑵子 见南子,子路不说 ⑶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⑷莫春 者,春服既成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⑵ 天丧予 ⑶子哭之 恸 ⑷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⑸风乎舞雩 4、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⑴不知所以裁 之 ⑵道 不行,乘桴浮于海 ⑶前言戏之 耳 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5、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能作口头翻译
(1)闵子侍侧 (2)子行三 军,则谁与 (3)仲尼,日月也 (4)由之瑟,奚 为于丘之门 (5)乘桴浮于海 (6)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7)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8)子贡贤于仲尼 (9)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0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①2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一字多义 (1)行 子行三军 用之则 仃 行行如也 (2)然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 (3)之 亡之,命矣夫 子之武 城之美 天厌 不见宗庙之 非夫 人之为恸而谁为 (4)与 惟我与尔有是夫 从我 者,其由与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吾与点也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割鸡焉用牛 (6)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为国以礼 (7)如 如或知尔 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 行行如也 (8)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⑴闵子侍侧 ⑵子行三 军,则谁与? ⑶仲尼,日月也 ⑷由之瑟,奚 为于丘之门 ⑸乘桴浮于海 ⑹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⑻子贡贤于仲尼 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⑽毋吾以也 ⑾不吾知也 ⑿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一字多义 ⑴行 子行三军 用之则 行 行行如也 ⑵然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 ⑶之 亡之,命矣夫 子之武 城 天厌 之 不见宗庙之 美 非夫 人之为恸而谁为 ⑷与 惟我与尔有是夫 从我 者,其由与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吾与点也 ⑸焉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割鸡焉用牛 刀 ⑹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为国以礼 ⑺如 如或知尔 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 行行如也 ⑻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9)乎 浴乎沂 夫子之云,不亦宜 乎 郁郁乎文哉 7、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词 (1)不知所以裁之 (2)吾党 之小子狂简 (3)必也临事而惧 (4)从我 者,其由与? (5)訚同訚如也 侃侃如也 (7)夫子矢之 子哭之恸 (9)予所否者,天厌之 0卓尔/率尔 /铿尔 D赐之墙也及肩 02末由 也已 040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①5夫子之云,不亦 宜乎 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①摄乎大国 之间 08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9居则曰 CD舍瑟而作 (21)异乎三子 者之撰 (2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成语积累 高山仰 止 斐然成章 循循善 诱 暴虎冯河: 登堂入 室 杀鸡焉用牛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四、默写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月
⑼乎 浴乎沂 夫子之云,不亦宜 乎 郁郁乎文哉 7、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词。 ⑴不知所以裁之 ⑵吾党 之小子狂简 ⑶必也临事而惧 ⑷从我 者,其由与? ⑸訚訚如也 ⑹ 侃侃如也 ⑺夫子矢之 ⑻ 子哭之恸 ⑼予所否者,天厌之 ⑽卓尔/率尔 /铿尔 ⑾赐之墙也及肩 ⑿末由 也已 ⒁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⒂夫子之云,不亦 宜乎 ⒃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⒄摄乎大国 之间 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⒆居则曰 ⒇舍瑟而作 (21)异乎三子 者之撰 (2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三、成语积累 高山仰 止: 斐然成章: 循循善 诱: 暴虎冯河: 登堂入 室: 杀鸡焉用牛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四、默写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月,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颜渊喟然叹曰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莫春者,春服既 成 ,咏而归。 五、课文探究 1、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 一—《诗经·小 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 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 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试作简要概括)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 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 满生动? 3、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可参考读本第115页) 六、阅读下列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颜渊喟然叹曰: “ ,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 ,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3、曰:“莫春者,春服既 成, , , , ,咏而归。” 五、课文探究 1、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 ——《诗经·小 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 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 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试作简要概括)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 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 满生动? 3、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可参考读本第 115 页) 六、阅读下列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 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 不知量也。”(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夫子 A 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 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割鸡: 用牛刀 2.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3.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 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 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髙,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A 之墙数仞,不得其 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 B 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 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夫子 A: 夫子 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 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割鸡: 用牛刀: 2.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3.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 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 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三)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