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 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 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 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 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 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 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 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 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 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 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 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他看着许鹿希 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一一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 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链接三 《邓稼先》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吴云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 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 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 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 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 文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教材习题解答 、(参考答案)1.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 理想党员。” 分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 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己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分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 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 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参考答案)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是邓稼先一 生的写照,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 三、〔参考答案〕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 的人生道路,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因此,如果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入学许可。1948 年 10 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 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 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 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 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 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 年 8 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 26 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同年 8 月 29 日,邓稼先与 100 多名 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虽然阔别 22 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 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 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 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5 年 7 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 1986 年 5 月、6 月两次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 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 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 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 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 年 10 月 23 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 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 个字上停留了许久。他看着许鹿希 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 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链接三: 《邓稼先》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 吴云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 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 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 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 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 文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一、〔参考答案〕 1.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 理想党员。” 分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 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分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 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 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参考答案〕 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是邓稼先一 生的写照,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 三、〔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 的人生道路,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因此,如果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四、〔参考答案〕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给读者的印象深刻。长句 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 效果。 五、〔参考答案〕略 本课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xian)开拓者(tuo)元勋(xun) B.鞠躬尽瘁(cui)难堪(kan)选聘(pin) C.热泪盈眶( kuang)说服(shui)无垠(yn) D.彷徨(hu6ng)挚友(chi)殷红(yan) 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岀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一一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可歌可泣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任人宰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任人宰割鲜为人知当之无愧 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文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 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BCD 语段阅读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 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 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 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一甚至可 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 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 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己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四、〔参考答案〕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给读者的印象深刻。长句 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 效果。 五、〔参考答案〕 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 说.服(shuì) 无垠.(yín) D.彷徨.(huáng) 挚.友(chì) 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 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 利。 (5)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D.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 )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 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 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 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 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 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 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 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 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 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 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 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 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 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9.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 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类文阅读 莫言的清醒陈鲁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 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 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 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 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 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 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 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 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 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 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 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 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0.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12.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B(A项中的“鲜”应读“xian”;C项中的“说”应读“shuo”;D项中的“挚”应读“zhi”。) 2.B(B.儒一孺。) 3.C(“元勋”的意思是“立过大功的人”。) B(注意标点符号的特点及其用法 6.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7.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 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8.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 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 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 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 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 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 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9.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 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类文阅读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 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 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 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 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 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 分钟就忘掉”不敢说, 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 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 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 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 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 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 24 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 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 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0.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12.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B(A 项中的“鲜”应读“xiǎn”;C 项中的“说”应读“shuō”;D 项中的“挚”应读“zhì”。) 2.B(B.儒—孺。) 3.C(“元勋”的意思是“立过大功的人”。) 4.A 5.B(注意标点符号的特点及其用法。) 6.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7.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 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8.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9.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 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10.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1L.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12.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 13.略(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第2课说和做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备课资料 字词积累 1.易错字 衰微( shuai)弥高(m)赫然(he)迭起(die)卓越(zhuo)锲而不舍(qie)兀兀穷年(w)迥乎不同(jing)气冲斗 牛(du)沥尽心血(11)群蚁排衙(ya) 2.多音字 xio)学校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jo校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4{(dou)4形容大(多用于谦辞 (dou)斗志指斗争的意志。 ∫(zun)钻研深入研究 (zuan)钻石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 ∫(j1)人才济济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i)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i)切磋比喻相互研讨、商量 )切身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 jin)劲头儿力量,力气 jing)劲拔雄健挺拔 (pio)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pio)漂染对纺织品进行漂白和染色 (pio)漂亮好看;美观 3.形近字 「籍(1)籍贯书籍,册子 藉〔j1)狼藉践踏;侮辱, ∫稿go)稿纸谷类植物的茎 槁(g6o)枯槁干枯。 〔锲(qie)锲而不舍雕刻 (契(q1)契机投合 迥( jiong)迥然遥远。 焖(j6ng)炯炯明亮。 ∫宵(x1o通宵夜 (霄i)云霄云;云气 ∫楷(ka)小楷法式模式 谐(xi)和谐和谐。 4.近义词辨析
9.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 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10.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11.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12.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 13.略(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第 2 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易错字 衰.微(shuāi) 弥.高(mí) 赫.然(hè) 迭.起(dié) 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迥.乎不同(jiǒng) 气冲斗. 牛(dǒu) 沥.尽心血(lì) 群蚁排衙.(yá) 2.多音字 校{ (xiào)学校 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jiào)校对 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斗{ (dǒu)斗胆 形容大胆(多用于谦辞)。 (dòu)斗志 指斗争的意志。 钻{ (zuān)钻研 深入研究。 (zuàn)钻石 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 济{ (jǐ)人才济济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jì)同舟共济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切{ (qiē)切磋 比喻相互研讨、商量。 (qiè)切身 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 劲{ (jìn)劲头儿 力量,力气。 (jìng)劲拔 雄健挺拔。 漂{ (piāo)漂泊 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piǎo)漂染 对纺织品进行漂白和染色。 (piào)漂亮 好看;美观。 3.形近字 { 籍(jí)籍贯 书籍,册子。 藉(jí)狼藉 践踏;侮辱。 { 稿(gǎo)稿纸 谷类植物的茎。 槁(gǎo)枯槁 干枯。 { 锲(qiè)锲而不舍 雕刻。 契(qì)契机 投合。 { 迥(jiǒng)迥然 遥远。 炯(jiǒng)炯炯 明亮。 { 宵(xiāo)通宵 夜。 霄(xiāo)云霄 云;云气。 { 楷(kǎi)小楷 法式,模式。 谐(xié)和谐 和谐。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 毫不相干的两物称“截 截然不同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两件事物没有共同之处 处。 然不同”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指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 别较大的两物称 子 乎不同”。 5.词语释义 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反既往: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一样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用心劳苫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者简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 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题背景 【文题解说】 说话和行动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这“说”和“做”放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却与众不同,以此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 简洁明快 【创作背景】 减克家于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 也很赏识臧克家,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 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 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文章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 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 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整体设计 课文分析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 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 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作者把闻一多这个卓越 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了出来,足见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本文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 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本文围绕中心选 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为2课时 教学目标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截然不同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 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 处。 两件事物没有共同之处。 毫不相干的两物称“截 然不同”; 差别较大的两物称“迥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乎不同”。 指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 子。 5.词语释义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一反既往: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一样。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 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文题解说】 说话和行动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这“说”和“做”放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却与众不同,以此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 简洁明快。 【创作背景】 臧克家于上世纪 30 年代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 多也很赏识臧克家,40 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 克家于 1946 年 8 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 年 2 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 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 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 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 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 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作者把闻一多这个卓越 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了出来,足见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本文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 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本文围绕中心选 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为 2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