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 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 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 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 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一一没有私心 ⑤l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一一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 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 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 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 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 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 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硏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 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 6 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 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 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 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 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 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 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 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 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 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 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 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 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 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 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 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
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 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 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 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 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 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 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布置作业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 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5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 邓稼先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一—真诚坦白忠厚朴实 民族感情?友情?—一民族脊梁真诚对友 “我不能走”一一奋不顾身热血犹殷红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匚前情回阈囡现之阏圊读探究-匾作手法探究樯段研闼 □教学过程 几课堂实录 、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通过全景展示上堂课所学内容,然后再设置疑问,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 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 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二、发现之旅
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 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 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但分 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 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 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 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 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邓稼先 {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真诚坦白 忠厚朴实 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脊梁 真诚对友 “我不能走”——奋不顾身 热血犹殷红 } 第 课时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前情回顾⇒发现之旅⇒精读探究⇒写作手法探究⇒精段研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通过全景展示上堂课所学内容,然后再设置疑问,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 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 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二、发现之旅
观点以提图其茎言发支类的.数字,时学生从不的角度发文的“”之所在,并上动发表见解或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 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 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 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一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 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 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 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一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 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 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 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 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 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 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 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精读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奧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 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 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 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背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一一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 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 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 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 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写作手法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 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及发现文章美的能力。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 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 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 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 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 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 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 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 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 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 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 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 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 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 “‘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 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 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 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 2~3 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 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 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 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 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写作手法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1.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 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手法多样,中心突出 主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来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所做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 抒发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 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 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读来令人敬仰 五、精段研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语段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 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 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2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 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 阅读中多加实践。 3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理想 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做后盾,哪有小家的和平 与安宁,哪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 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贡献之大鲜为人知 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华民族最有奉献精 稼忠厚朴实才德兼备(种的儿子 先 艰苦奋斗舍我其谁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生死关头奋不顾身党员 □资料链接 链接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1.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 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手法多样,中心突出。 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来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所做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 抒发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 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 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读来令人敬仰。 五、精段研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语段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 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 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 1982 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 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 阅读中多加实践。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做后盾,哪有小家的和平 与安宁,哪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 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链接一:
杨振宁的贡献 徐胜蓝、孟东明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 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80年又获 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 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 创立于1743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700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0名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 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 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杈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 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 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1954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一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 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 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凡代有类似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 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 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 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链接二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 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 象的硏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 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 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 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 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 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 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 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 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 川江津投奔四叔。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 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 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
杨振宁的贡献 徐胜蓝、孟东明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 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 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 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 1957 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80 年又获 Rumford 奖,继而于 1986 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 学技术奖章,1993 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 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 奖。 创立于 1743 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 700 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 100 名。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 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 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 高的科学奖(25 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 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 1954 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 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 20 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 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 的影响”。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于 1975 年 11 月 26 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 3421 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 年 1 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 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 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链接二: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 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 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 1945 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 26 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 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 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 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 1950 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 年 6 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 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 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 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 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 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 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 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 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 川江津投奔四叔。第二年 7 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 年初秋,22 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 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 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 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