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 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质疑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与敌人坚决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质 【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教学流程 匚新课导內奁料助词-读探究奁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一:关联型 [设计意图]由作品引出作者,再通过简介的形式引出课题,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愿意阅读全文。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或《红烛》诗歌朗诵资料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质疑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与敌人坚决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质。 【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 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新课导入⇒资料助读⇒自读探究⇒合作探究 导入一: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作品引出作者,再通过简介的形式引出课题,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愿意阅读全文。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或《红烛》诗歌朗诵资料
这首歌词(诗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 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 散黑暗的晨曦,他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了解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品质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判断图片来猜想人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观感认知,又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也可参考课本前彩图插页。】 同学们,眼前这位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清瘦、饱经沧桑、目光坚定、神情刚毅、目光深邃、饱学诗书、疾恶 如仇……】你们猜猜他是谁?【从背景“烛光、红焰”思考。】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说 和做一一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入三:简介型 [设计意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引出作者,简介作者概况,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 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 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多媒体显示闻一多先生的画像或雕塑。】 2课堂实录 、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文创作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联, 为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础 【学生围绕课前搜集的相关作家作品的资料,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学生快速阅读,理清人物之间、事 件之间的联系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 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 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 牲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 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 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了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 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 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打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過。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 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 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 2.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 归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部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 诗人闻一多。那是在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 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的“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许多屈辱后,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澳门》为其中的一首,现摘录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关于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33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1942年到重庆,参 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 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 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作者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 次演讲,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首歌词(诗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 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 散黑暗的晨曦,他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了解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品质。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判断图片来猜想人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观感认知,又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也可参考课本前彩图插页。】 同学们,眼前这位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清瘦、饱经沧桑、目光坚定、神情刚毅、目光深邃、饱学诗书、疾恶 如仇……】你们猜猜他是谁?【从背景“烛光、红焰”思考。】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说 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入三:简介型 [设计意图] 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引出作者,简介作者概况,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 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 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多媒体显示闻一多先生的画像或雕塑。】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文创作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联, 为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础。 【学生围绕课前搜集的相关作家作品的资料,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学生快速阅读,理清人物之间、事 件之间的联系。】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 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 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 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 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的斗争。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 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 年 7 月 11 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 月 15 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 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了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 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 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打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 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 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 2.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 归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部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 诗人闻一多。那是在 20 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 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的“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许多屈辱后,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澳门》为其中的一首,现摘录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关于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33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1942 年到重庆,参 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 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 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作者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 一次演讲,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