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 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 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 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毕璞,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8年来 到台湾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 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 毕璞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毕璞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 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不过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 毕璞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 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般花拳绣腿者可比。毕璞已出版的著作 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寂寞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绿萍姊妹》、《无言歌》 《清音》、《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毕璞自选集》、《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 种 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疏解疑难字词。 雏形(chu):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o):(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u):(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低回:留恋。十姊(z1)妹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f.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妤: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 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 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 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 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 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 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就作者所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36 1、“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 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 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 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毕璞,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38年来 到台湾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 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 毕璞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毕璞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 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不过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 毕璞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 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般花拳绣腿者可比。毕璞已出版的著作 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寂寞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绿萍姊妹》、《无言歌》、 《清音》、《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毕璞自选集》、《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 种。 整体感知 ①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疏解疑难字词。 雏.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低回:留恋。 十姊.(zǐ)妹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 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f.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 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 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 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 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 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 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 就作者所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 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优美的语句如“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f.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 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硏读与赏析作品的语ˉ 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 风土乃至人情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词义辨析可心理解得精细 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 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 恰当的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 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⑤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 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 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 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 自己 ④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 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 会带来进步 两篇散文抒写了人生的感悟,清新雅丽,文辞质朴,你感受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哲理: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 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艺术魅力: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
37 “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 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优美的语句如“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f.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 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 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 风土乃至人情。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词义辨析可心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 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 恰当的。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 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⑤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 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 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 愈益多姿多彩。 ③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 自己。 ④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 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 会带来进步。 两篇散文抒写了人生的感悟,清新雅丽,文辞质朴,你感受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哲理: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 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艺术魅力: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
传情效果: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语言表达: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鸟
38 传情效果: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语言表达: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人生寓言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 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 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 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揣摩奇妙的构思。把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体会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一) 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 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 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 文题、作者) 设计(二)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 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 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 两大难题。 二、资料助读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 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39 人生寓言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 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 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 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揣摩奇妙的构思。把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体会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 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 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 文题、作者) 设计(二)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 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 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 两大难题。 二、资料助读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 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 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寓示的类型 根据故事与寓意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寓示分为明寓、暗寓与借寓三种 所谓明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如我国古代寓言《刻 舟求剑》在故事之后有一段文字议论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船在寓 示明确说出后,寓意也就不点自明。 所谓暗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但寓意直接点出。如伊索寓言《龟兔赛 跑》在故事后写道:“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满。”寓示性文字没有独立出现,不等于没有寓示, 如同修辞学中的暗喻一样,虽然不出现比喻词,但仍然是比喻。 所谓借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连同寓意均不直接出现,整个作品只叙述一个单纯的故事。因 而寓意比较隐蔽,这就是通过间接寓示来获得,而间接寓示包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中。 寓言的表现手法 寓言的表现手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B、比喻: 每则寓言内所包含的故事,都是一个喻体;而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在寓言中从 头到底贯串在整体中。寓言里的比喻则比较含蓄,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例如伊索寓言《狐狸和鹳》。 A、拟人 寓言中的拟人和童话中的拟人不一样。由于故事短小,所以拟人也只是粗线条的,寓言里的拟 人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训诫之意就可以了,因此只需对所拟对象作大致的描写,不 必过多地考虑物性,也不必过多地考虑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在生活中的真实关 系 C、夸张 寓言中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把哲理、教训、讽刺放大起来,以便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因 此它的夸张有时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但寓言的夸张又和童话的夸张不同,它往往是着眼一点,不 及其余的。如克雷洛夫的《猫和厨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 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 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周国平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 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 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工作 至今。1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而闻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寓哲理于 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周国平是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学者、作家之一。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尼采:在世代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 社)(台湾版1992)。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悲剧的诞生——尼 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
40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 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寓示的类型 根据故事与寓意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寓示分为明寓、暗寓与借寓三种。 所谓明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如我国古代寓言《刻 舟求剑》在故事之后有一段文字议论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船在寓 示明确说出后,寓意也就不点自明。 所谓暗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但寓意直接点出。如伊索寓言《龟兔赛 跑》在故事后写道:“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满。”寓示性文字没有独立出现,不等于没有寓示, 如同修辞学中的暗喻一样,虽然不出现比喻词,但仍然是比喻。 所谓借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连同寓意均不直接出现,整个作品只叙述一个单纯的故事。因 而寓意比较隐蔽,这就是通过间接寓示来获得,而间接寓示包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中。 寓言的表现手法 寓言的表现手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B、比喻: 每则寓言内所包含的故事,都是一个喻体;而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在寓言中从 头到底贯串在整体中。寓言里的比喻则比较含蓄,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例如伊索寓言《狐狸和鹳》。 A、拟人: 寓言中的拟人和童话中的拟人不一样。由于故事短小,所以拟人也只是粗线条的,寓言里的拟 人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训诫之意就可以了,因此只需对所拟对象作大致的描写,不 必过多地考虑物性,也不必过多地考虑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在生活中的真实关 系。 C、夸张: 寓言中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把哲理、教训、讽刺放大起来,以便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因 此它的夸张有时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但寓言的夸张又和童话的夸张不同,它往往是着眼一点,不 及其余的。如克雷洛夫的《猫和厨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 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 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周国平 1945 年 7 月 25 日生于上海。1950 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 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 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 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 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 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 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 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 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工作 至今。1996 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而闻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 20 余种,几百万字。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寓哲理于 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周国平是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学者、作家之一。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 年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尼采:在世代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 社)(台湾版 1992)。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悲剧的诞生——尼 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年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 年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